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想方设法搞好语文数学,尤其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真正体现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无穷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搞好初中语文教育,必须做到“四突出”,具体如下:
1. 突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如《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到“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理:“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
2. 突出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对伟人、对师长发自肺腑的怀念和崇敬,对生命、对生活无比执着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的迷恋等有关爱的题材,构成语文基本而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语文课本收录了古今中外大量文质兼美且感情动人的名篇佳作,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对普鲁士侵略的痛恨和对学法语态度瞬间转变深深激起法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冰心的《纸船》震撼着千万个游子彻骨的思乡思亲的心灵;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美色尽显的由衷的赞叹唤起每个读者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感情;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那只垂死挣扎的小飞蛾、那墙角砖缝中冒出的一截小瓜苗,都会激起读者对“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的折服,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诸如此类的课文,大多都离不开一个字——爱。教师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实际和教学要求,挖掘出其中感情主旨,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熏陶下,一定能够激发起爱的情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突出爱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中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轻轻地触动他们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灵。
3. 突出美的教育
3.1 让学生在朗读和声乐中感受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发现、感受、理解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美好心灵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众多,有表情达意的散文,又慷慨激昂的议论文,有情节曲折离奇的记叙文……朗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活动,是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追求美的向导。平时让学生多次朗读,以多种形式读,从中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学生沿着审美阅读的轨道与作者的感情共振和谐。如教学贺敬之的《回延安》一文,我引导学生读出语调,注意重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想象作者对延安的真挚炽热感情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极富地方色彩,突出全篇诗的和谐、自然美。
(2)让学生从声乐中感受美。课文内容不同,使用的声乐教具也有所不同,语文课使用声乐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通过声乐发出悠扬激昂的乐曲声,捕捉课文中美的信息。如鲁彦的《听潮》课文描写潮静、潮涨、潮落时海水发出拍打岩石、波涛翻滚的声音,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内在美和享受自然美。
3.2 让学生受到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
(1)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教材十分丰富,国家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并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的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从文中可以看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如朗诵、演本剧等,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
(2)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文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乃至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 突出崇尚科学的教育
科学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他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蕴含科学之光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善待自然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人类实现了九天揽月的梦想。又可从张峰一首《化石吟》让学生懂得:在感叹自然力量之神奇的同时,更赞美了人类科学研究的伟力。崇尚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揭开世界万物“神奇的面纱”。当师生和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一起欣赏绿色蝈蝈动听鸣叫时,当师生和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一起聆听着“大自然的语言”时,大自然已在人类的肆意践踏下变得千疮百孔了。教师还可以从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的翔实史料和大量科学数据引导学生知道:传说中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变成鸟儿不敢飞越人类不敢涉足的荒滩戈壁,并让学生懂得:美丽的罗布泊的消失正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善待自然的无声控诉!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的教育,突出的爱的教育,突出美的教育,突出崇尚科学的教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收稿日期:2013-02-18
1. 突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如《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到“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理:“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
2. 突出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对伟人、对师长发自肺腑的怀念和崇敬,对生命、对生活无比执着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的迷恋等有关爱的题材,构成语文基本而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语文课本收录了古今中外大量文质兼美且感情动人的名篇佳作,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对普鲁士侵略的痛恨和对学法语态度瞬间转变深深激起法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冰心的《纸船》震撼着千万个游子彻骨的思乡思亲的心灵;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美色尽显的由衷的赞叹唤起每个读者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感情;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那只垂死挣扎的小飞蛾、那墙角砖缝中冒出的一截小瓜苗,都会激起读者对“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的折服,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诸如此类的课文,大多都离不开一个字——爱。教师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实际和教学要求,挖掘出其中感情主旨,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熏陶下,一定能够激发起爱的情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突出爱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中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轻轻地触动他们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灵。
3. 突出美的教育
3.1 让学生在朗读和声乐中感受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发现、感受、理解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美好心灵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众多,有表情达意的散文,又慷慨激昂的议论文,有情节曲折离奇的记叙文……朗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活动,是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追求美的向导。平时让学生多次朗读,以多种形式读,从中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学生沿着审美阅读的轨道与作者的感情共振和谐。如教学贺敬之的《回延安》一文,我引导学生读出语调,注意重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想象作者对延安的真挚炽热感情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极富地方色彩,突出全篇诗的和谐、自然美。
(2)让学生从声乐中感受美。课文内容不同,使用的声乐教具也有所不同,语文课使用声乐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通过声乐发出悠扬激昂的乐曲声,捕捉课文中美的信息。如鲁彦的《听潮》课文描写潮静、潮涨、潮落时海水发出拍打岩石、波涛翻滚的声音,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内在美和享受自然美。
3.2 让学生受到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
(1)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教材十分丰富,国家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并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的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从文中可以看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如朗诵、演本剧等,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
(2)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文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乃至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4. 突出崇尚科学的教育
科学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他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蕴含科学之光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善待自然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人类实现了九天揽月的梦想。又可从张峰一首《化石吟》让学生懂得:在感叹自然力量之神奇的同时,更赞美了人类科学研究的伟力。崇尚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揭开世界万物“神奇的面纱”。当师生和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一起欣赏绿色蝈蝈动听鸣叫时,当师生和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一起聆听着“大自然的语言”时,大自然已在人类的肆意践踏下变得千疮百孔了。教师还可以从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的翔实史料和大量科学数据引导学生知道:传说中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变成鸟儿不敢飞越人类不敢涉足的荒滩戈壁,并让学生懂得:美丽的罗布泊的消失正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善待自然的无声控诉!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的教育,突出的爱的教育,突出美的教育,突出崇尚科学的教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收稿日期: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