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偶像崇拜项答卷显示:在我国,十大崇拜偶像中,父母“不幸”榜上无名,然而当红的歌星、明星有五位,占半壁江山;另有28%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崇拜”,选择崇拜父母的学生只有6.5%.反差强烈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可以淡忘父母的年龄、生日,但对自己钟爱的明星、偶像的情况甚至包括其星座、嗜好、血型等,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其关心程度真可谓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在当前大力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是否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情感质量(即情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重視情感和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的第一单元课本所安排的内容,就是教育学生在家庭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是为学生走向社会能适应社会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从上面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正在被有形无形的代沟所取代,亲情渐渐被淡忘。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中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情感容易波动,可塑性也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亲情。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帮助学生分析亲情的内涵。教师要利用教学给学生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的关爱,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时代在发展,父母的思想观念固然与子女的看法有矛盾,但这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
其次,要求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感受亲情。对学生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点点滴滴的爱的表现:每天早晨叫你起床;当你生病时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体现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皱纹遍布的脸,日益增白的头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所以在开学一上课之初,就布置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了解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通过作业和记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能体会到家庭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最大的原因就是——代沟,导致两者之间缺少沟通,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的付出,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可以在每天与父母多打招呼,如果做错事后要主动向父母道歉,放学回家后主动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在作文或日记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分担家务劳动。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积累亲情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本上的案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给学生讲了课本上的公司经理问一名应聘的大学生“你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吗?”这个事例后,我就布置学生一个作业“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作业交上来后,很多学生都用实际行动去完成了这次作业,作业做得自然朴实、真实动人。让学生亲身地体会到了亲情。同时我还针对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而嫌弃父母的现象,加强对学生亲情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
最后,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要利用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机会经常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委婉地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梁启超先生说过,“青年强则国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不断努力来建设,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M].
[2]李伟平,姜明红.感恩教育的思考和实践[M].
[3]姚继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M].
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在当前大力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是否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情感质量(即情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重視情感和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的第一单元课本所安排的内容,就是教育学生在家庭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是为学生走向社会能适应社会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从上面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正在被有形无形的代沟所取代,亲情渐渐被淡忘。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亲情的培养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中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情感容易波动,可塑性也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亲情。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帮助学生分析亲情的内涵。教师要利用教学给学生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的关爱,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时代在发展,父母的思想观念固然与子女的看法有矛盾,但这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
其次,要求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感受亲情。对学生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点点滴滴的爱的表现:每天早晨叫你起床;当你生病时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体现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皱纹遍布的脸,日益增白的头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所以在开学一上课之初,就布置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了解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通过作业和记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能体会到家庭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最大的原因就是——代沟,导致两者之间缺少沟通,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的付出,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可以在每天与父母多打招呼,如果做错事后要主动向父母道歉,放学回家后主动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在作文或日记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分担家务劳动。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积累亲情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本上的案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给学生讲了课本上的公司经理问一名应聘的大学生“你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吗?”这个事例后,我就布置学生一个作业“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作业交上来后,很多学生都用实际行动去完成了这次作业,作业做得自然朴实、真实动人。让学生亲身地体会到了亲情。同时我还针对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而嫌弃父母的现象,加强对学生亲情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
最后,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要利用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机会经常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委婉地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梁启超先生说过,“青年强则国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不断努力来建设,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M].
[2]李伟平,姜明红.感恩教育的思考和实践[M].
[3]姚继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