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线的老师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努力实践着“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于是,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课堂上一次不少,小组合作寻找主题图中的信息非常热闹。反思自己的教学,静心思考“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中主题图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处理好主题图的教学值得思考。
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图画。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现实教学中,主题图的作用发挥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为:
一、忽视主题图的存在,淡化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一部分老教师对旧教材的知识点特别熟,认为主题图教不教无所谓,只要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如“8加几”一课的教学,旧教材是没有情境的,一般从“9加几”迁移引入。而实验教材则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引入,由于主题图的信息比较丰富,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容易发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从而影响算法的探索与交流。于是,一部分老师就不在用主题图进行教学,又回到以前旧教材的教法上去了。我认为这样做恰恰忽视了主题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主题图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学生从繁多的信息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功能。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材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发挥主题图的功能。
二、随意更换主题图,曲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听课中,常常发现一部分老师总是喜欢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把书上的主题图抛之一边。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材的主题图是“百羊图”。编者的意思是感受100比20多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識。而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认为活动的羊不是那样一圈一圈数的,随之代替的有“百格图”“百球图”“百花图”。其实是没有读懂教材,十个十个出示的图形,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能很快十个十个数出100,但思维含量却有了折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将静态的主题图还原为动态的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如“百羊图”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情境,先出示20只小羊,让学生知道20只有多少。之后,再出示从四面八方跑来的80只小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羊多的多,引导学生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再出示小棒、正方形、圆形,让学生试着数一数,感知整十数。这样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主题图变成了说话图,教学目标无法落实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主题图,而且看的还特别细致。在课堂上常常为某一个细节有不同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还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某个图画像什么。短短的40分钟,学生说个不停,结果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的增补或删减。高年级教学主题图可以进行增补,低年级教学主题图可以进行删减,主要凸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这样就可以集中学生看信息时的精力,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数学教学。
四、照图教图,机械使用,缺少了灵活
教师在教学中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应该是主题图的开发者和运用者。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编排,使主题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第几”一课的教学,主题图是几个人排队乘车。有位老师在教学时,请班里的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先让学生无序的散乱地站成一堆,让学生观察,能找出谁站在第几吗?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排队,发现从哪往哪数,谁排在第几。教师这样对主题图进行了改编,把主题图由“无序排列”改为“有序排列”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有序排列,才能找出谁排在第几。在这里,主题图不仅是创设情境的载体,而且是揭示算理的载体。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主题图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主题图。教师拿到教材后,首先应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深入理解编者的意思,之后再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有比教材更好的教学情境,当然可以进行精心设计。如果没有比教材更好的方法,常态下,我认为不必挖空心思重新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上的教法进行精心策划,教学效果同样会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第四小学)
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图画。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现实教学中,主题图的作用发挥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为:
一、忽视主题图的存在,淡化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一部分老教师对旧教材的知识点特别熟,认为主题图教不教无所谓,只要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如“8加几”一课的教学,旧教材是没有情境的,一般从“9加几”迁移引入。而实验教材则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引入,由于主题图的信息比较丰富,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容易发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从而影响算法的探索与交流。于是,一部分老师就不在用主题图进行教学,又回到以前旧教材的教法上去了。我认为这样做恰恰忽视了主题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主题图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学生从繁多的信息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功能。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材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发挥主题图的功能。
二、随意更换主题图,曲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听课中,常常发现一部分老师总是喜欢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把书上的主题图抛之一边。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材的主题图是“百羊图”。编者的意思是感受100比20多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識。而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认为活动的羊不是那样一圈一圈数的,随之代替的有“百格图”“百球图”“百花图”。其实是没有读懂教材,十个十个出示的图形,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能很快十个十个数出100,但思维含量却有了折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将静态的主题图还原为动态的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如“百羊图”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情境,先出示20只小羊,让学生知道20只有多少。之后,再出示从四面八方跑来的80只小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羊多的多,引导学生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再出示小棒、正方形、圆形,让学生试着数一数,感知整十数。这样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主题图变成了说话图,教学目标无法落实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主题图,而且看的还特别细致。在课堂上常常为某一个细节有不同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还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某个图画像什么。短短的40分钟,学生说个不停,结果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的增补或删减。高年级教学主题图可以进行增补,低年级教学主题图可以进行删减,主要凸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这样就可以集中学生看信息时的精力,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数学教学。
四、照图教图,机械使用,缺少了灵活
教师在教学中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应该是主题图的开发者和运用者。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编排,使主题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第几”一课的教学,主题图是几个人排队乘车。有位老师在教学时,请班里的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先让学生无序的散乱地站成一堆,让学生观察,能找出谁站在第几吗?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排队,发现从哪往哪数,谁排在第几。教师这样对主题图进行了改编,把主题图由“无序排列”改为“有序排列”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有序排列,才能找出谁排在第几。在这里,主题图不仅是创设情境的载体,而且是揭示算理的载体。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主题图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主题图。教师拿到教材后,首先应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深入理解编者的意思,之后再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有比教材更好的教学情境,当然可以进行精心设计。如果没有比教材更好的方法,常态下,我认为不必挖空心思重新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上的教法进行精心策划,教学效果同样会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