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教学过程通常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落实字词和背诵。这种方式的确简而易行,且行之有效,但已不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要认真贯彻“三个维度”的精神进行教学,本人认为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方式是把文言阅读与写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出审美创造的欲望;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学习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照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态度。这种以写作推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佳句,坚持仿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言运用板块中要求“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的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反复吟咏之后,令人口舌生津。认真学习这些名篇佳句,既能习得字词,又能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丰富写作内容,可谓一箭双雕。如何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呢?我认为应先积累,再仿写。
积累,就是积累课文中的相关的熟语和佳句。熟语如《兰亭集序》一文中就有“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流觞曲水”、“情随事迁”等等。名句如《离骚》一文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学生可以将这些积累过的词句直接运用到写作中。
有时,我们积累了一些精美的语句,但不知变通,也无法使用。只有能仿写佳句,才可以左右逢源。如学生在写纪念苏轼的文章时,将《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改为“哀汝生之须臾,羡才情之无穷”,可算是生花之笔了。当仿写与积累保持同步,并持之以恒,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二.积累素材,分类整理
陶行知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些例子,我们要学好,更要用好。文言作品中出现过的人或事都是写作的好例子。如果熟知这些掌故,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积累时还应要求学生分类整理,找出人物与事件间的联系,并提炼出观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
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烛之武退秦师》概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岌岌可危,朝不保夕。面对这样的危急局面,老臣烛之武不计前嫌夜缒而出,对秦国国君进行了一番陈词诱导后,破解秦晋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郑国,留下了千古美名。”这样做能很好地帮助复习课文内容,化繁为简,知人记事;同时也是一种缩写训练。
在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理解。一则材料往往可以迎合多个话题。如《鸿门宴》可以用来写“胆识”、“果断”、“危机”等等。要求学生自己将可以适用的话题一一提炼出来,本身也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探讨。最后,将各种话题进行分类整合,这样素材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三.合理想象,大胆创造
“写作是一个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事物的双重转化动态过程。”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独立完成具有创造性文章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改写课文的方法来提高写作水平。
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是一个落实字词的巩固过程,但改写不是简单的翻译。翻译只要做到“信、达、雅”就可以了。改写课文则是在“雅”的基础上吸收保留文言文简洁、隽永的特点,并进行合理想像的一个审美再创造活动。这对初学者而言要求很高,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教师可以先改写出文章的一个部分,留出一部分让学生来补写,这样学生模仿起来就不难了。如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改写,我先给出提示文字,然后要求学生在不违背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补写出烛之武说退秦王的内容。
这种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表述和想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在文言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思考,合理想象,勤写多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作文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语言精华,获得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杜俊杰,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一.积累佳句,坚持仿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言运用板块中要求“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的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反复吟咏之后,令人口舌生津。认真学习这些名篇佳句,既能习得字词,又能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丰富写作内容,可谓一箭双雕。如何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呢?我认为应先积累,再仿写。
积累,就是积累课文中的相关的熟语和佳句。熟语如《兰亭集序》一文中就有“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流觞曲水”、“情随事迁”等等。名句如《离骚》一文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学生可以将这些积累过的词句直接运用到写作中。
有时,我们积累了一些精美的语句,但不知变通,也无法使用。只有能仿写佳句,才可以左右逢源。如学生在写纪念苏轼的文章时,将《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改为“哀汝生之须臾,羡才情之无穷”,可算是生花之笔了。当仿写与积累保持同步,并持之以恒,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二.积累素材,分类整理
陶行知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些例子,我们要学好,更要用好。文言作品中出现过的人或事都是写作的好例子。如果熟知这些掌故,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积累时还应要求学生分类整理,找出人物与事件间的联系,并提炼出观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
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烛之武退秦师》概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岌岌可危,朝不保夕。面对这样的危急局面,老臣烛之武不计前嫌夜缒而出,对秦国国君进行了一番陈词诱导后,破解秦晋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郑国,留下了千古美名。”这样做能很好地帮助复习课文内容,化繁为简,知人记事;同时也是一种缩写训练。
在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理解。一则材料往往可以迎合多个话题。如《鸿门宴》可以用来写“胆识”、“果断”、“危机”等等。要求学生自己将可以适用的话题一一提炼出来,本身也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探讨。最后,将各种话题进行分类整合,这样素材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三.合理想象,大胆创造
“写作是一个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事物的双重转化动态过程。”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独立完成具有创造性文章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改写课文的方法来提高写作水平。
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是一个落实字词的巩固过程,但改写不是简单的翻译。翻译只要做到“信、达、雅”就可以了。改写课文则是在“雅”的基础上吸收保留文言文简洁、隽永的特点,并进行合理想像的一个审美再创造活动。这对初学者而言要求很高,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教师可以先改写出文章的一个部分,留出一部分让学生来补写,这样学生模仿起来就不难了。如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改写,我先给出提示文字,然后要求学生在不违背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补写出烛之武说退秦王的内容。
这种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表述和想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在文言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思考,合理想象,勤写多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作文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语言精华,获得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杜俊杰,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