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2%,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6.9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87%,老龄化进程加快。另据调查,中国城乡家庭中老年人负责照管孙辈的比例超过50%,隔代教育现象十分普遍。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现代家庭中,年轻的父母如何权衡各方利益,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本刊的调查显示,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父辈“厚小薄老”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专家提醒,“厚小薄老”不仅伤害祖辈的感情,有违孝道,而且对孙辈的教育同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谓两败俱伤。
厚此薄彼,老人心寒
李大爷已退休7年,现在和儿子一家同住,负责带孙子。从表面看,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令人羡慕,但李大爷颇有难言之隐。他伤感地对记者说:“儿子儿媳眼里只有孙子,没有我。我很想念死去的老伴儿。”
李大爷告诉记者,退休之前,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会计,工资很高,现在退休金也不少,儿子现在住的15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他买下的,但是儿子儿媳总嫌他吝啬。有一天,他带3岁的孙子去超市买东西,孙子看中了一款价格1200元的玩具遥控飞机,闹着要买。“东西贵是一方面,只要孩子需要,多贵我都舍得,但那个遥控飞机明明是让8~10岁孩子玩的,不合适嘛,所以我就没买。结果,孙子一回到家就哭着向妈妈告状,还骂我是老抠门儿。儿媳当即跟我翻脸,质问我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亲爷爷。我想解释,可人家根本不听啊!”李大爷长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头,“更气人的是,儿子也偏听偏信,说我是守财奴,不拿孩子当回事,还说孩子如果得到了那款遥控飞机,没准将来就是航天飞机的设计者。您说说,这是不是抬杠?”
和李大爷有类似经历的老年人大有人在,赵阿姨便是其中之一。
赵阿姨4年前在银川退休,晚年生活很安逸,每天早晨跟老姐妹们去跳广场舞,退休金足够她生活。为了解除女儿女婿的后顾之忧,她卖掉了银川的房子,来到郑州带外孙女。“现在我真的有点后悔,不该把问题想得那么乐观,人心隔肚皮啊!”赵阿姨感慨不已,“女儿女婿都是医院的医生,工作特别忙,我愿意帮他们带孩子,刚开始还特别有价值感,觉得自己挺重要的,可是渐渐我发现,女儿女婿其实是拿我当免费保姆看。他们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老人。”
赵阿姨告诉记者,她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因为晨练地点较远,通常她8点回到家。“女儿女婿早上7点半去上班,一般我回到家时,孙女还睡着。我给孩子做饭,然后照顾她起床、洗漱,啥也不耽误。没多久,我就从女儿嘴里听到了女婿的怨言,怪我没有责任感,为啥不能早半小时回家,非要让两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半小时呢?我觉得女婿的话有道理,就缩减晨练时间,赶在他们出门前回到家。后来女婿又说,为什么不能生活得更有效率,顺便带早餐回来呢?这话听着也有道理,于是我就带着油条、豆浆回家,让他们吃一口热的再出门。我这个妈当得还可以吧?”赵阿姨不屑地“呸”了一声,“可是人家还是不满意!有一天晚上,我向女儿要20元零钱,第二天买早餐用。女儿没说什么,让我自己去她钱包里拿。可是女婿不乐意了,故意大声说:‘以后我不吃早餐了,太贵,吃不起。’要不是我的退休金没有及时取出来,说啥我也不会跟女儿要钱啊!都是一家人,怎么这么小心眼儿呢?他们对亲闺女可舍得花钱了,过个生日都要去酒店吃2000元一桌的大餐,可他们谁记得我的生日?”说着说着,赵阿姨流下了眼泪。
生活在三代同堂家庭中的老年人,心理状态有哪些特点?心理专家孟怀仁教授分析道:“退休老人通常缺乏自我价值感,害怕成为孩子的累赘,所以特别敏感,有较重的猜疑心理。退休老人生活单调,如果丧偶,或者从外地来投奔孩子,旧有的交际圈被打破,那么老人的心理更脆弱,如果子女不关心他,甚至因为照看孙辈的事情遭受指责,就会受到深深的伤害。”
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容易被忽略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市妇联前不久发布的《社会转型期的上海家庭需求调查研究》显示,“雇人照料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上海家庭的需求中位列第1位,排在第2位的是“家务劳动”,排在第3位的是“0~3岁的幼儿照料”,而“孕期和老年照料”的需求程度仅排在第4位。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对于未成年孩子的关爱往往处于中心地位,而老人只能退居其次,甚至被边缘化。
观念相左,激化矛盾
聊起隔代教育的话题,今年34岁的家电市场管理员孔先生苦笑连连。3年前,他的父母听说有了孙子,马上从老家赶来,住下就不走了,非要跟孙子一起生活不可。“要说,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是我和老婆的福气,但事情没这么简单。不久我就发现,二老不是来照顾孙子的,而是来溺爱孙子的,不把孙子宠坏他们不拉倒!”因为教育观念分歧太大,孔先生联手妻子对抗二老,家里经常弥漫着火药味儿。
孔先生举例说:“就说最近的事吧。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我刚劝两句,爷爷就过来支持孙子,说幼儿园也不教什么知识,伙食又不好,还不如在家陪爷爷玩。奶奶也过来说,不去幼儿园正好,一会儿跟奶奶一起去超市,给你买新玩具。上周,爷爷去幼儿园接孙子,听说孙子被小伙伴推倒了,马上去找老师理论。老师没办法,只好找到肇事孩子的家长,向老爷子赔礼道歉。老爷子不依不饶,指着鼻子骂人家不会教育孩子。后来,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以后别让爷爷来接孩子了。回到家,我埋怨老人火气太大,男孩子打打闹闹是正常的事,不必小题大做。老爷子顿时火了,拉过孩子,撸起孩子的袖子让我看伤。其实,也就擦破点皮。孩子见有爷爷撑腰,大哭起来,闹着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您说说,这隔代教育有多耽误事!”
小学数学老师杨女士与孔先生有同感。她说:“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宠孩子,那股劲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我爸爸经常背着我替外孙女做作业,好让小丫头有时间玩电脑游戏。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我感觉,老年人都特别固执,还特别孩子气,讲道理没用,得哄着。孝敬老人是应该的,但我不能眼瞅着他把孩子惯坏吧?我女儿有外公做后盾,经常跟我对着干。现在,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仅仅是中游,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脸都没地方搁!”
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2%,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6.9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87%,老龄化进程加快。另据调查,中国城乡家庭中老年人负责照管孙辈的比例超过50%,隔代教育现象十分普遍。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现代家庭中,年轻的父母如何权衡各方利益,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本刊的调查显示,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父辈“厚小薄老”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专家提醒,“厚小薄老”不仅伤害祖辈的感情,有违孝道,而且对孙辈的教育同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谓两败俱伤。
厚此薄彼,老人心寒
李大爷已退休7年,现在和儿子一家同住,负责带孙子。从表面看,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令人羡慕,但李大爷颇有难言之隐。他伤感地对记者说:“儿子儿媳眼里只有孙子,没有我。我很想念死去的老伴儿。”
李大爷告诉记者,退休之前,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会计,工资很高,现在退休金也不少,儿子现在住的15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他买下的,但是儿子儿媳总嫌他吝啬。有一天,他带3岁的孙子去超市买东西,孙子看中了一款价格1200元的玩具遥控飞机,闹着要买。“东西贵是一方面,只要孩子需要,多贵我都舍得,但那个遥控飞机明明是让8~10岁孩子玩的,不合适嘛,所以我就没买。结果,孙子一回到家就哭着向妈妈告状,还骂我是老抠门儿。儿媳当即跟我翻脸,质问我到底是不是孩子的亲爷爷。我想解释,可人家根本不听啊!”李大爷长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头,“更气人的是,儿子也偏听偏信,说我是守财奴,不拿孩子当回事,还说孩子如果得到了那款遥控飞机,没准将来就是航天飞机的设计者。您说说,这是不是抬杠?”
和李大爷有类似经历的老年人大有人在,赵阿姨便是其中之一。
赵阿姨4年前在银川退休,晚年生活很安逸,每天早晨跟老姐妹们去跳广场舞,退休金足够她生活。为了解除女儿女婿的后顾之忧,她卖掉了银川的房子,来到郑州带外孙女。“现在我真的有点后悔,不该把问题想得那么乐观,人心隔肚皮啊!”赵阿姨感慨不已,“女儿女婿都是医院的医生,工作特别忙,我愿意帮他们带孩子,刚开始还特别有价值感,觉得自己挺重要的,可是渐渐我发现,女儿女婿其实是拿我当免费保姆看。他们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老人。”
赵阿姨告诉记者,她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因为晨练地点较远,通常她8点回到家。“女儿女婿早上7点半去上班,一般我回到家时,孙女还睡着。我给孩子做饭,然后照顾她起床、洗漱,啥也不耽误。没多久,我就从女儿嘴里听到了女婿的怨言,怪我没有责任感,为啥不能早半小时回家,非要让两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半小时呢?我觉得女婿的话有道理,就缩减晨练时间,赶在他们出门前回到家。后来女婿又说,为什么不能生活得更有效率,顺便带早餐回来呢?这话听着也有道理,于是我就带着油条、豆浆回家,让他们吃一口热的再出门。我这个妈当得还可以吧?”赵阿姨不屑地“呸”了一声,“可是人家还是不满意!有一天晚上,我向女儿要20元零钱,第二天买早餐用。女儿没说什么,让我自己去她钱包里拿。可是女婿不乐意了,故意大声说:‘以后我不吃早餐了,太贵,吃不起。’要不是我的退休金没有及时取出来,说啥我也不会跟女儿要钱啊!都是一家人,怎么这么小心眼儿呢?他们对亲闺女可舍得花钱了,过个生日都要去酒店吃2000元一桌的大餐,可他们谁记得我的生日?”说着说着,赵阿姨流下了眼泪。
生活在三代同堂家庭中的老年人,心理状态有哪些特点?心理专家孟怀仁教授分析道:“退休老人通常缺乏自我价值感,害怕成为孩子的累赘,所以特别敏感,有较重的猜疑心理。退休老人生活单调,如果丧偶,或者从外地来投奔孩子,旧有的交际圈被打破,那么老人的心理更脆弱,如果子女不关心他,甚至因为照看孙辈的事情遭受指责,就会受到深深的伤害。”
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容易被忽略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市妇联前不久发布的《社会转型期的上海家庭需求调查研究》显示,“雇人照料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上海家庭的需求中位列第1位,排在第2位的是“家务劳动”,排在第3位的是“0~3岁的幼儿照料”,而“孕期和老年照料”的需求程度仅排在第4位。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对于未成年孩子的关爱往往处于中心地位,而老人只能退居其次,甚至被边缘化。
观念相左,激化矛盾
聊起隔代教育的话题,今年34岁的家电市场管理员孔先生苦笑连连。3年前,他的父母听说有了孙子,马上从老家赶来,住下就不走了,非要跟孙子一起生活不可。“要说,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是我和老婆的福气,但事情没这么简单。不久我就发现,二老不是来照顾孙子的,而是来溺爱孙子的,不把孙子宠坏他们不拉倒!”因为教育观念分歧太大,孔先生联手妻子对抗二老,家里经常弥漫着火药味儿。
孔先生举例说:“就说最近的事吧。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我刚劝两句,爷爷就过来支持孙子,说幼儿园也不教什么知识,伙食又不好,还不如在家陪爷爷玩。奶奶也过来说,不去幼儿园正好,一会儿跟奶奶一起去超市,给你买新玩具。上周,爷爷去幼儿园接孙子,听说孙子被小伙伴推倒了,马上去找老师理论。老师没办法,只好找到肇事孩子的家长,向老爷子赔礼道歉。老爷子不依不饶,指着鼻子骂人家不会教育孩子。后来,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以后别让爷爷来接孩子了。回到家,我埋怨老人火气太大,男孩子打打闹闹是正常的事,不必小题大做。老爷子顿时火了,拉过孩子,撸起孩子的袖子让我看伤。其实,也就擦破点皮。孩子见有爷爷撑腰,大哭起来,闹着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您说说,这隔代教育有多耽误事!”
小学数学老师杨女士与孔先生有同感。她说:“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宠孩子,那股劲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我爸爸经常背着我替外孙女做作业,好让小丫头有时间玩电脑游戏。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我感觉,老年人都特别固执,还特别孩子气,讲道理没用,得哄着。孝敬老人是应该的,但我不能眼瞅着他把孩子惯坏吧?我女儿有外公做后盾,经常跟我对着干。现在,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仅仅是中游,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脸都没地方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