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一个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人类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过程、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如何培养、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程 兴趣 影响 提高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60-02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而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乐趣、体验什么样的乐趣是其关键问题。
一、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教学方法因素
教师标准过高,对学生要求太严,教学手段简单、不灵活,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愿和教师配合。
2.教学内容因素
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好奇,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过浅,不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易产生兴趣,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学内容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法因素
所有学生一个标准,造成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永远好,那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无论怎样锻炼,也追不上他们,分数总是低,长此以往,就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4.场地器材因素
小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新颖,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小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
二、如何激发、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1.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即使是失败的)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组织纪律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2.正确地运用激励语言
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幽默动听,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欢快、喜悦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随之呈现活跃和谐的乐学氛围。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技术教学时,可把动作要领编成“两脚蹬地身腾空,好似小兔向前蹦,两臂撑垫伸变屈,低头团身快滚动”的顺口溜,启发学生联想小兔蹦跳时的动作形象。再如教一年级学生快速跑,新入学的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快速跑,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做一个夸张地比喻——一只非常非常饿的大老虎在追赶一群小朋友,一些跑得快的小朋友跑在前面会脱离危险,距大老虎很近而速度很慢的小朋友会怎么样?这时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被老虎吃掉!”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所描述的技术动作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追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美观大方,这时要及时告诉他:“动作完成得就像翻腾的小鱼一样,优美、利落、漂亮。”给予肯定和赞扬,借以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
3.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理自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1)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好得多。
(2)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学习下一项内容。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4.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上体育课,从而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加强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3)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5.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旧评价制度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这样就会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6.改进场地器材
目前我国许多小学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基本上是一种摆设,多数是成人的标准,竞技色彩太浓,尤其是郊区和农村学校尤为严重。比如篮球架太高,孩子们够不着,球的分量太重,孩子们拿着累,这大大影响了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对体育课望而生畏。更重要的是,小身材的孩子们使用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小学生的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标准必须要有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广大小学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缩小”体育场地器材。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结束语
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正确的轨道持久地巩固下去。
【关键词】新课程 兴趣 影响 提高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60-02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而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乐趣、体验什么样的乐趣是其关键问题。
一、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教学方法因素
教师标准过高,对学生要求太严,教学手段简单、不灵活,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愿和教师配合。
2.教学内容因素
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好奇,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过浅,不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易产生兴趣,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学内容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法因素
所有学生一个标准,造成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永远好,那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无论怎样锻炼,也追不上他们,分数总是低,长此以往,就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4.场地器材因素
小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新颖,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小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
二、如何激发、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1.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即使是失败的)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组织纪律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2.正确地运用激励语言
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幽默动听,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欢快、喜悦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随之呈现活跃和谐的乐学氛围。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技术教学时,可把动作要领编成“两脚蹬地身腾空,好似小兔向前蹦,两臂撑垫伸变屈,低头团身快滚动”的顺口溜,启发学生联想小兔蹦跳时的动作形象。再如教一年级学生快速跑,新入学的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快速跑,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做一个夸张地比喻——一只非常非常饿的大老虎在追赶一群小朋友,一些跑得快的小朋友跑在前面会脱离危险,距大老虎很近而速度很慢的小朋友会怎么样?这时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被老虎吃掉!”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所描述的技术动作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追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美观大方,这时要及时告诉他:“动作完成得就像翻腾的小鱼一样,优美、利落、漂亮。”给予肯定和赞扬,借以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
3.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理自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1)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好得多。
(2)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学习下一项内容。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4.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上体育课,从而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加强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3)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5.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的建立有效克服了旧评价制度只看最终结果的弊端,有效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锻炼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距离,用新的评价制度来评价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很高,这样就会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6.改进场地器材
目前我国许多小学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基本上是一种摆设,多数是成人的标准,竞技色彩太浓,尤其是郊区和农村学校尤为严重。比如篮球架太高,孩子们够不着,球的分量太重,孩子们拿着累,这大大影响了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对体育课望而生畏。更重要的是,小身材的孩子们使用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小学生的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标准必须要有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广大小学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缩小”体育场地器材。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结束语
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正确的轨道持久地巩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