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种德育内容的培养应同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中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传播单纯理论知识,二是德育渗透教育。鉴于它们的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融德育于教学之中,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开辟新的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深化,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统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呢?
一、进行德育教育要面对学生的差异,要有的放矢
中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二、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契机
现在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我爱你”,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九零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进行渗透德育要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中学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进行德育渗透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
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抛砖引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处处可感可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例子。语文本身的思想性、趣味性、形象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但值得我们留意的是,若把语文课堂变成纯粹的德育课,那么便会流于说教,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上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语文不能代替德育,德育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没有德育的语文课堂,就像没有绿叶衬托的树枝。
综上所言,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进行德育教育要面对学生的差异,要有的放矢
中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二、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契机
现在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我爱你”,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九零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进行渗透德育要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中学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进行德育渗透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
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抛砖引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处处可感可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例子。语文本身的思想性、趣味性、形象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但值得我们留意的是,若把语文课堂变成纯粹的德育课,那么便会流于说教,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上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语文不能代替德育,德育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没有德育的语文课堂,就像没有绿叶衬托的树枝。
综上所言,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