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一世纪初,语文学科以国文名义独立设课以来,我国独立的语文学科教育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路程。在这一百多年里,语文教学在众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大量实践和思考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期间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尤其是上个世纪末关于素质教育的语文大讨论,更为深入和持久,可喜的是,通过各方面的讨论和反复的实践,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已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时至今日,人们已逐步认识和领会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即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尤其是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从理论到实践体现了这一新时期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旧的教学形式,带来了一种教学上的新气象,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近几年,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场面宏大,各执一词,这些讨论一方面可以繁荣语文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有些也过于偏激。但从总体上看,不管什么样的讨论内容,大都归根结底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即高中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进教,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到底该如何学。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上对其有个明确的分析和把握。为此,笔者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11版),考查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法、学法的阐述,做出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在新课标的思想框架下,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自然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自身特点来说,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语文的自然性。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那么整顿,那么有条理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的整体性就比较杂乱,知识点多、细、杂这是第一个特点。语文在高中及以下的阶段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音、形、义、字、词、句、段篇章”,门类旁杂、五花八门,语文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语文的好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在很多时候语言含义都很模糊,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标准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多思考、尽量寻找出一套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诱导方式让学生能有的放矢的思考。这也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主动思考。
二、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
所谓人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
就广义而言,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是具有人文性的。从远古的劳动人民一直到现在,语文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且每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性文学载体,最终组成了辉煌的中国灿烂文化。
从甲骨文到隶书到楷书,从《诗经》到唐律到宋词,从《春秋》到《史记》再到二十五史,从古人古体小说到唐传奇再到古典四大名著,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等等。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在文化的进步过程中,语文的体系也逐步显露出来,语文的人文性也逐渐形成。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特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一边将语文从古至今的脉络梳理清楚 ,另一方面还要让同学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品味语文人文性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人文性和历史性极深,涉及的领域和方面也比较多,诸如文艺方面的均有涉及,这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也能发现。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既涉及到自然类型的说明文,也涉及到人文方面的说明文。这些既有古代的,也现代和当代的。还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外国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为此,我们应该在高中阶段开设语文第二课堂。
诸如文学、文化鉴赏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自主欣赏,自主品味,自主探究,每次活动过后,每人交一篇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校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 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四、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审美性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而想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审美性。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既丰富又美丽的学科。语文因知识的丰富而显得美丽,又因为其自身的美丽使语文更加的丰富多彩。但是,就现阶段而言,与其它各学科相比,尤其是和数理化相比,学生多愿学习后者而不愿主动学习语文,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美性没有被学生认可,也就是说语文学科自身的,内在的美还没被学生发掘出来。同样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苦思冥想后计算出一道数理化题,尤其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豁然开朗的一瞬间将这道题计算出来。学生会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而语文自身的特点却限制了这一要求。尤其是主观题,学生独立好多遍文章,也想了好久,也想出来自己认为十分满意的答案。可是,一对答案,却发现出入太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便消退,也就最终形成了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失望和缺失,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数理化上。
而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语文课程进行课程讲解。这三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好手段。
其次,培养学生多动、多想的号习惯。
语文课程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思维性极强。若不深刻去想,就很久很难想通,跟不用说培养兴趣了。若一旦想通,那么语文的美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并且,对于语文的每各人和它人的理解不同。因人而异,但不论如何,都会感到其美的存在的。
再次,解放学生思想,不拘束想的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合理的去想,去思维,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妨尝试着做如自己就是作者,该如何通过这一活动,会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对文章的品味也就会更加深刻了。
当然,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可避免的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受检验,它也需要继续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它的思想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脱离不开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学。虽然方法多样,但我认为,最好的教学也莫过于“教学相长”这一方法吧。语文学科是深邃的,是博大精深的。我相信,学好它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去与学生们共同品味语文、品味生活。
时至今日,人们已逐步认识和领会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即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尤其是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从理论到实践体现了这一新时期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旧的教学形式,带来了一种教学上的新气象,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近几年,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场面宏大,各执一词,这些讨论一方面可以繁荣语文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有些也过于偏激。但从总体上看,不管什么样的讨论内容,大都归根结底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即高中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进教,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到底该如何学。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上对其有个明确的分析和把握。为此,笔者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11版),考查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法、学法的阐述,做出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在新课标的思想框架下,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自然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自身特点来说,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语文的自然性。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那么整顿,那么有条理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的整体性就比较杂乱,知识点多、细、杂这是第一个特点。语文在高中及以下的阶段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音、形、义、字、词、句、段篇章”,门类旁杂、五花八门,语文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语文的好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在很多时候语言含义都很模糊,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标准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多思考、尽量寻找出一套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诱导方式让学生能有的放矢的思考。这也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主动思考。
二、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
所谓人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
就广义而言,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是具有人文性的。从远古的劳动人民一直到现在,语文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且每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性文学载体,最终组成了辉煌的中国灿烂文化。
从甲骨文到隶书到楷书,从《诗经》到唐律到宋词,从《春秋》到《史记》再到二十五史,从古人古体小说到唐传奇再到古典四大名著,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等等。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在文化的进步过程中,语文的体系也逐步显露出来,语文的人文性也逐渐形成。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特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一边将语文从古至今的脉络梳理清楚 ,另一方面还要让同学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品味语文人文性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人文性和历史性极深,涉及的领域和方面也比较多,诸如文艺方面的均有涉及,这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也能发现。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既涉及到自然类型的说明文,也涉及到人文方面的说明文。这些既有古代的,也现代和当代的。还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外国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为此,我们应该在高中阶段开设语文第二课堂。
诸如文学、文化鉴赏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自主欣赏,自主品味,自主探究,每次活动过后,每人交一篇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校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 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四、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应注重语文的审美性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而想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审美性。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既丰富又美丽的学科。语文因知识的丰富而显得美丽,又因为其自身的美丽使语文更加的丰富多彩。但是,就现阶段而言,与其它各学科相比,尤其是和数理化相比,学生多愿学习后者而不愿主动学习语文,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美性没有被学生认可,也就是说语文学科自身的,内在的美还没被学生发掘出来。同样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苦思冥想后计算出一道数理化题,尤其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豁然开朗的一瞬间将这道题计算出来。学生会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而语文自身的特点却限制了这一要求。尤其是主观题,学生独立好多遍文章,也想了好久,也想出来自己认为十分满意的答案。可是,一对答案,却发现出入太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便消退,也就最终形成了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失望和缺失,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数理化上。
而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语文课程进行课程讲解。这三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好手段。
其次,培养学生多动、多想的号习惯。
语文课程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思维性极强。若不深刻去想,就很久很难想通,跟不用说培养兴趣了。若一旦想通,那么语文的美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并且,对于语文的每各人和它人的理解不同。因人而异,但不论如何,都会感到其美的存在的。
再次,解放学生思想,不拘束想的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合理的去想,去思维,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妨尝试着做如自己就是作者,该如何通过这一活动,会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对文章的品味也就会更加深刻了。
当然,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可避免的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受检验,它也需要继续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它的思想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脱离不开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学。虽然方法多样,但我认为,最好的教学也莫过于“教学相长”这一方法吧。语文学科是深邃的,是博大精深的。我相信,学好它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去与学生们共同品味语文、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