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在全国范围推行十年,其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题型开放,2005/2004年:话题作文一枝独秀,2006年全国卷:清一色的新材料作文,2007年:命题作文的复兴,2014年开始全面回归到材料作文。如何在万变中找到不变之宗——三大基本题型的特点及其关系、话题作文的驾驭与拓展——成为应考关键和破解难题。
一、对照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及结论
(1)话题作文有三个特点。一是提供写作内容的围绕核心,不以命题的形式提供明确的主旨。二是写作范围相当宽泛,要求在话题范围边界内即可。三是命题模式分四个板块:①背景语作指文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旨在引出话题。②启发语涵盖取材范围、材料运用和写作主题。③话题语。④要求语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和不少于800字的“四自(字)原则”。如《山东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责备小徒弟,小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缩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材料作文。把一则或一组简短的材料提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材料出发,在含意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以材料作为写作的根本依据,行文必须紧扣材料中心,如果没有提到材料,就违背要求了。新材料作文,考生不必一定引用材料,即使通篇不提及材料,只要涉及对其感悟和体验也是可以的。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如《上海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结论:第一是绝大多数高考命题的作文可以看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可以看成话题作文的背景语,背景语和话题语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上了。话题作文可以看成材料作文和其他部分的组合模式。第二是命题作文可以看成一个仅有话题语的话题作文,其难度是审题只能从题目生发观点、撷取素材、开掘立意。
二、依材料的类型提取话题语
(1)议论语段。区别材料中的论点(论题)和论据,提取论题为话题,以论点作为思考起点。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有关部门调查,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该题涉及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读书方式两个侧面,揭示导致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没时间、不习惯、买不起、没地方借四个原因,据此展开对阅读危机话题作深、浅层次地分析。
(2)叙述说明语段。抓住人物性格、核心情节、反复交待的情况、典型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等)。如果是寓言,要发现寄寓在形象里的深意或道理;如果是史事,就要发现其时代意义;如果是现实题材故事,就要立足发现其社会意义;如果能体现注重体验能力表达的真情告白,不仅文风为之一新,而且是思维深度的拓进。而说明性文字的使用则非常少见。
(3)诗词语段。体味诗词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意,即情感遮蔽下的哲思,一般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材料由文学性到诗意生活的升华,点燃考生创作的激情同时回复到追求精神家园的人文关怀层面上。如《福建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空谷”——“悬崖峭壁或栈道桥梁”两组意象其实是“困难矛盾问题”——“挑战或机遇”的涵义,寄寓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矛盾问题消极或积极应对的启示。
(4)组合式语段。要归纳其组合的共同本质或是对比出区别关键。如《2005年上海卷语文试题》:
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不妨提炼出“审视流行文化及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的话题。又如《山西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此例取材于一种学校体育游戏比赛项目规则的说明和近期活动的新闻,但关键是两者出现极大反差:相遇时抵角以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而使自己通过,和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而全都顺利过桥。竞争与共赢的对比性结论彰显出差异、优劣和特色。
(5)漫画(或图形)。漫画定格的瞬间情景包孕了丰富的主旨,可从组成画面的要素或其相互关系入手,抓住漫画贴近现实生活、针砭社会现象的特征来思考。
三、驾驭话题的能力
1.单词型话题
尤其是无主题话题作文取消强制性主题限制而进行个性表达,凸现其以人为本的特征,以自己所悉之思示人、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高度体现高考作文的人文性。
(1)名词性话题。运用联想的能力解决审题由题目出发的问题。所谓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过程。常见的方式有如下几种:其一是相同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想。其二是不同事物之间因某一点相似而展开的联想。其三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式的逆向思维联想。其四是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的联想下去的连锁联想。其五是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它相关的信息材料的变形联想。其六是原点思维,其原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以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坎”可以联想到难度、挑战、新的高度,既可以是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是象征性的生活和人生考验。
(2)形容词性话题。运用开掘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模式,以《精彩》为例:
内涵式:精彩是……(发现、求索、情感、坚毅、隐忍、勇气、珍惜、生命等)。
外延式:……是精彩的(爸爸肩上的世界、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简爱的选择、赛场上的失败者、自己平凡而充实的一天、孩子们的笑脸等)。
(3)动词性话题。运用扩词成句的模式,以《付出》为例:
上述三种技巧除了如此对应式运用外,当然也可以作替换式运用。
2.判断型话题
话题呈现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形式。以《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为例,一要分别解说主语和谓语,并分别联想“熟悉的地方”和“风景”两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就此转化为名词性话题展开思考。二要重点理解谓语的概念,扩展分析有或无的理由。
3.关系型话题
话题呈现二元或多元词语关系的形式(多为反义词),其智性基础集中体现高考作文的思辨性。
(1)对每个元素话题作恰切的理解。
(2)琢磨二者关系,做到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简单分写,不能只写其中一个,不能引出第三者。
(3)依托材料的暗示,以并列、对立、统一、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权衡材料,凝聚思考焦点。
四、对话题作文的拓展
对话题作理论层面拓展,试举下例:
对材料作整合、提炼的综合拓展:以2004全国卷甲卷作文题背景语“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为例,若以信心、信念立意,就明显落入窠臼,且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语无关。而理解为相信自己,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不人云亦云,不亦不亦趋,就既有新意又与话题挂钩,且契合命题意图。从形神两端作立体拓展,纯粹的如上述单向拓展是难以操作的,“两头凑”的求熟求新的变通是写作实践的现实选择。
用文体结构拓展。议论文或横向展开,设置若干分论点,分论点站稳了,中心论点就无懈可击;或纵向展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
作者简介:
张弘弢(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通识教育、大学语文(中国高考命题)与文化批评研究。
一、对照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及结论
(1)话题作文有三个特点。一是提供写作内容的围绕核心,不以命题的形式提供明确的主旨。二是写作范围相当宽泛,要求在话题范围边界内即可。三是命题模式分四个板块:①背景语作指文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旨在引出话题。②启发语涵盖取材范围、材料运用和写作主题。③话题语。④要求语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和不少于800字的“四自(字)原则”。如《山东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责备小徒弟,小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缩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材料作文。把一则或一组简短的材料提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材料出发,在含意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以材料作为写作的根本依据,行文必须紧扣材料中心,如果没有提到材料,就违背要求了。新材料作文,考生不必一定引用材料,即使通篇不提及材料,只要涉及对其感悟和体验也是可以的。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如《上海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结论:第一是绝大多数高考命题的作文可以看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可以看成话题作文的背景语,背景语和话题语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上了。话题作文可以看成材料作文和其他部分的组合模式。第二是命题作文可以看成一个仅有话题语的话题作文,其难度是审题只能从题目生发观点、撷取素材、开掘立意。
二、依材料的类型提取话题语
(1)议论语段。区别材料中的论点(论题)和论据,提取论题为话题,以论点作为思考起点。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有关部门调查,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该题涉及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读书方式两个侧面,揭示导致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没时间、不习惯、买不起、没地方借四个原因,据此展开对阅读危机话题作深、浅层次地分析。
(2)叙述说明语段。抓住人物性格、核心情节、反复交待的情况、典型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等)。如果是寓言,要发现寄寓在形象里的深意或道理;如果是史事,就要发现其时代意义;如果是现实题材故事,就要立足发现其社会意义;如果能体现注重体验能力表达的真情告白,不仅文风为之一新,而且是思维深度的拓进。而说明性文字的使用则非常少见。
(3)诗词语段。体味诗词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意,即情感遮蔽下的哲思,一般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材料由文学性到诗意生活的升华,点燃考生创作的激情同时回复到追求精神家园的人文关怀层面上。如《福建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空谷”——“悬崖峭壁或栈道桥梁”两组意象其实是“困难矛盾问题”——“挑战或机遇”的涵义,寄寓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矛盾问题消极或积极应对的启示。
(4)组合式语段。要归纳其组合的共同本质或是对比出区别关键。如《2005年上海卷语文试题》:
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不妨提炼出“审视流行文化及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的话题。又如《山西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此例取材于一种学校体育游戏比赛项目规则的说明和近期活动的新闻,但关键是两者出现极大反差:相遇时抵角以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而使自己通过,和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而全都顺利过桥。竞争与共赢的对比性结论彰显出差异、优劣和特色。
(5)漫画(或图形)。漫画定格的瞬间情景包孕了丰富的主旨,可从组成画面的要素或其相互关系入手,抓住漫画贴近现实生活、针砭社会现象的特征来思考。
三、驾驭话题的能力
1.单词型话题
尤其是无主题话题作文取消强制性主题限制而进行个性表达,凸现其以人为本的特征,以自己所悉之思示人、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高度体现高考作文的人文性。
(1)名词性话题。运用联想的能力解决审题由题目出发的问题。所谓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过程。常见的方式有如下几种:其一是相同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想。其二是不同事物之间因某一点相似而展开的联想。其三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式的逆向思维联想。其四是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的联想下去的连锁联想。其五是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它相关的信息材料的变形联想。其六是原点思维,其原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以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坎”可以联想到难度、挑战、新的高度,既可以是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是象征性的生活和人生考验。
(2)形容词性话题。运用开掘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模式,以《精彩》为例:
内涵式:精彩是……(发现、求索、情感、坚毅、隐忍、勇气、珍惜、生命等)。
外延式:……是精彩的(爸爸肩上的世界、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简爱的选择、赛场上的失败者、自己平凡而充实的一天、孩子们的笑脸等)。
(3)动词性话题。运用扩词成句的模式,以《付出》为例:
上述三种技巧除了如此对应式运用外,当然也可以作替换式运用。
2.判断型话题
话题呈现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形式。以《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为例,一要分别解说主语和谓语,并分别联想“熟悉的地方”和“风景”两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就此转化为名词性话题展开思考。二要重点理解谓语的概念,扩展分析有或无的理由。
3.关系型话题
话题呈现二元或多元词语关系的形式(多为反义词),其智性基础集中体现高考作文的思辨性。
(1)对每个元素话题作恰切的理解。
(2)琢磨二者关系,做到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简单分写,不能只写其中一个,不能引出第三者。
(3)依托材料的暗示,以并列、对立、统一、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权衡材料,凝聚思考焦点。
四、对话题作文的拓展
对话题作理论层面拓展,试举下例:
对材料作整合、提炼的综合拓展:以2004全国卷甲卷作文题背景语“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为例,若以信心、信念立意,就明显落入窠臼,且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语无关。而理解为相信自己,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不人云亦云,不亦不亦趋,就既有新意又与话题挂钩,且契合命题意图。从形神两端作立体拓展,纯粹的如上述单向拓展是难以操作的,“两头凑”的求熟求新的变通是写作实践的现实选择。
用文体结构拓展。议论文或横向展开,设置若干分论点,分论点站稳了,中心论点就无懈可击;或纵向展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
作者简介:
张弘弢(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通识教育、大学语文(中国高考命题)与文化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