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作为民航类职业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的机务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机务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凸显。《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作为民航类职业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 [1-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其它专业课程和今后的机务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程内容及现状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课程主要讲解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匹配工作,以及发动机各附件系统的工作。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看,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1课程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另一个是涡喷发动机的六大附件系统。可见本课程的体系较为复杂,知识点较多且杂。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程热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基础。 1.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在上课前并没有经历过相关实践课程,对发动机的复杂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没有办法深入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1.3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注力和理解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2.课程改革方案
2.1 优化课程体系。本门课程安排在了第四个学期,共64个学时。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将如此多的知识点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课时显得偏少,授课时间不足,一些知识点只能一带而过,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一学期64学时将总学习时间拖的较长,学生刚开始学习积极性尚可,时间长了积极性就越来越差,这从课堂的出勤率就可以看出。
因此,考虑将这一门课程分成两门课程,燃气涡轮发动机基本原理》和《燃气涡轮发动机系统》,在两个学期内完成。第四学期主要完成燃气涡轮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学习,安排48个学时,第五学期主要完成发动机系统的学习,安排40个学时。这样既增加了总课时,使知识点的讲授可以更加细化,又减少了每学期的课时,减轻了单个学期的负担。
2.2 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幻灯片放映结合课堂讲述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且无论是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还是各个系统,均较为抽象,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它的結构和工作原理。所以,可以在课堂上采用3D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此外,拟引入CBT教学法,即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软件看发动机内部构造、各部件结构和装配以及学习各种机型的特点和功能。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航空一线维修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也是相当重要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分析我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可以的,且他们对实操性的课程兴趣远大于纯理论性的课程。
基于上述因素,结合本院以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引进一台涡喷-7发动机。同时,配套专用工具,让学生能够实际动手拆装。即使只是几个部件的拆装,都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
3.总结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课程作为我院飞机机电设备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意义重大。作为本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继续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建设实践平台,为学生打造先进并完善的课程平台,满足21世纪民航发展对机务人才技能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华,蒋科艺,沈伟,孙涛.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讨[J]. 大学教育,2016(1):159-160
[2]瞿红春,陈智强. 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163
作者简介:
程代姝(1987.10-),女,江苏南京人,工作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内流空气动力学。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机务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凸显。《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作为民航类职业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 [1-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其它专业课程和今后的机务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程内容及现状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课程主要讲解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匹配工作,以及发动机各附件系统的工作。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看,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1课程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另一个是涡喷发动机的六大附件系统。可见本课程的体系较为复杂,知识点较多且杂。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程热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基础。 1.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在上课前并没有经历过相关实践课程,对发动机的复杂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没有办法深入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1.3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注力和理解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2.课程改革方案
2.1 优化课程体系。本门课程安排在了第四个学期,共64个学时。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将如此多的知识点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课时显得偏少,授课时间不足,一些知识点只能一带而过,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一学期64学时将总学习时间拖的较长,学生刚开始学习积极性尚可,时间长了积极性就越来越差,这从课堂的出勤率就可以看出。
因此,考虑将这一门课程分成两门课程,燃气涡轮发动机基本原理》和《燃气涡轮发动机系统》,在两个学期内完成。第四学期主要完成燃气涡轮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学习,安排48个学时,第五学期主要完成发动机系统的学习,安排40个学时。这样既增加了总课时,使知识点的讲授可以更加细化,又减少了每学期的课时,减轻了单个学期的负担。
2.2 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幻灯片放映结合课堂讲述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且无论是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还是各个系统,均较为抽象,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它的結构和工作原理。所以,可以在课堂上采用3D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此外,拟引入CBT教学法,即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软件看发动机内部构造、各部件结构和装配以及学习各种机型的特点和功能。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航空一线维修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也是相当重要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分析我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可以的,且他们对实操性的课程兴趣远大于纯理论性的课程。
基于上述因素,结合本院以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引进一台涡喷-7发动机。同时,配套专用工具,让学生能够实际动手拆装。即使只是几个部件的拆装,都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
3.总结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系统》课程作为我院飞机机电设备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意义重大。作为本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继续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建设实践平台,为学生打造先进并完善的课程平台,满足21世纪民航发展对机务人才技能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华,蒋科艺,沈伟,孙涛.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讨[J]. 大学教育,2016(1):159-160
[2]瞿红春,陈智强. 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163
作者简介:
程代姝(1987.10-),女,江苏南京人,工作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内流空气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