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分组;分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48—02
合作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合作学习着眼问题,淡化过程;合作学习互动不够,沉闷不活;合作学习表热实冷,合作淡然;合作学习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一些有悖于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倾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以上几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由于教师新、旧理念碰撞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要取得实效,就要加强新课改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领会合作学习的实质,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正确实施,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二、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1. 合理分组。目前教师运用比较多的是“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因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实践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2) 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实践、反思,我认为: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組间互补。在这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2. 合理分工。在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可将学生进行分工,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团队。就像到了社会上,我们不能选择单位里的同事,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因此,在分组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三、善于把握时机,恰当地选择内容,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2. 合作学习内容的分类及策略
面对新教材中林林总总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材料,教师只有通过加工、处理,合作才显得有必要和可操作。以七年级教材为例,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合作性。我对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材料进行了分类。
(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新课程注重知识的发生与形成,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要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学,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这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的策略是:由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建立师生间的合作,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个概念形成的理解。
(2)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可采用情景互动,让数学形象化,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
(3)以开放问题为主的合作。设置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便于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探究。而且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归纳整理,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在设置开放性问题时,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开放性设计,利用对问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以便于让学生交流合作。
(4)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新教材非常重视对规律的探索、知识的归纳和演绎,当学生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可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其中,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在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化解难点、疑点,达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疑难的解决。
当然,在合作学习时,这几类问题有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教师在设置合作时,也应各种方法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有效地合作。
四、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三是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是口头评价,其次是暗示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这些无声的评价发自于教师内心,从而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48—02
合作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合作学习着眼问题,淡化过程;合作学习互动不够,沉闷不活;合作学习表热实冷,合作淡然;合作学习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一些有悖于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倾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以上几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由于教师新、旧理念碰撞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要取得实效,就要加强新课改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领会合作学习的实质,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正确实施,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二、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1. 合理分组。目前教师运用比较多的是“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因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实践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2) 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实践、反思,我认为: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組间互补。在这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2. 合理分工。在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可将学生进行分工,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团队。就像到了社会上,我们不能选择单位里的同事,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因此,在分组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三、善于把握时机,恰当地选择内容,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2. 合作学习内容的分类及策略
面对新教材中林林总总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材料,教师只有通过加工、处理,合作才显得有必要和可操作。以七年级教材为例,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合作性。我对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材料进行了分类。
(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新课程注重知识的发生与形成,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要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学,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这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的策略是:由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建立师生间的合作,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个概念形成的理解。
(2)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可采用情景互动,让数学形象化,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
(3)以开放问题为主的合作。设置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便于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探究。而且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归纳整理,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在设置开放性问题时,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开放性设计,利用对问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以便于让学生交流合作。
(4)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新教材非常重视对规律的探索、知识的归纳和演绎,当学生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可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其中,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针对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在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化解难点、疑点,达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疑难的解决。
当然,在合作学习时,这几类问题有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教师在设置合作时,也应各种方法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有效地合作。
四、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三是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是口头评价,其次是暗示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这些无声的评价发自于教师内心,从而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