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片,并不仅仅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也不一定要和幼稚划等号。这是一部很现实而月伤感的动画片,画面基本上采用黑白灰棕四色,很沉闷,有点灰暗,有点压抑。细腻的独白,娓娓道来,直达人心。
粘土动画属于定格动画的一种,由逐帧拍摄制成,众所周知的粘土动画有《小鸡快跑》《小羊肖恩》等。动画前期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比如《玛丽与马克思》在摄制过程中,一共用了212个粘土人,每个人身上的各个关节都是可以活动的。所有的道具、场景甚至纽约的地平线都是工作人员用粘土、金属和复合材料制成的。每个人的眉毛和嘴也能活动。独特的制作手法使粘土动画简单质朴,却具有原始的质感。然而,因为制作过程繁复,使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脱离,限制了发展。
顺从心意的归属感
贯穿整部片子的是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的友谊,慢慢理解和安慰对方,相互扶持走出阴霾。但是,就其内里来讲,这部动画片探讨的是人的存在感。
玛丽一直都在困惑中成长,她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少朋友的陪伴。同样困惑的,还有不善于表达情感的马克思。他们都寂寞、怯懦,在别人眼中怪异而愚蠢。他们太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爱。影片的情节构架,基本上就是两个人信件的交织,平淡而落寞的内心独白,却激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人们意识中最脆弱的情感。人皆有孤独的时刻,即使站在顶峰,偶尔也会感到寂寞;人都有寻求同类的诉求,就算再低微,也希望得到理解。想要美丽、聪明,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或者是希望自己单纯、弱小,以得到别人的保护;甚至只想让自己更普通、更合群,同别人一样,可以被大家所接纳。
得到他人的认同,似乎成为证实存在感的真理。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每个接受过应试教育的学生都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答案大同小异。有人说要当明星,有人说要做科学家,有人说要保卫祖国……说来说去,都是让人仰望的事业。小孩子对现实的世界了解相当有限,当时的梦想不过是基于周边人的价值观。我们最初的观念,就是别人认为有用的、别人觉得喜欢的,就是我们存在的地方。
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感,本不应由他人来决定。你的存在于其他人而言,本没有什么关系。
三毛小的时候,老师也问过她有关理想的话题。她说希望做一个捡破烂的人,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显而易见地,这个想法遭到了老师的批判。但多年以后,她真的在撒哈拉的沙漠里流浪,满足而快乐。我想,她是懂得什么是存在感的人,不需要别人的评定,只是顺从自己的心意,去找到灵魂的归属。
拥抱自己并深爱
那块“爱你自己”的心形巧克力,像是电影主人公对生活所有疑问的回答。
据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我们从一出生起,就别无选择地拥有了不足。
马克思受肥胖症和心理疾病的困扰,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玛丽害羞而阴郁,长着难看的雀斑和胎记。在玛丽和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害怕甚至厌恶不完美的自己,也憎恨孤立自己的他人。我曾经那样讨厌自己的平庸和笨拙,渴望着能够拥有什么能力,可以让大家更喜欢我,更需要我。
正如马克思在信中所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希望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们如此努力,无非是想遮掩自己的不完美。小时候,每个人都被告知自己有~颗魔豆,种下去,自会延伸到美丽的云端。很久以后我们才发现,当时种下的根本不是魔夏,只是普通的豆子而已,平平常常地匍匐在地。
这颗普通的豆子,不能为你搭上漫步云端的天梯,却能开出娇艳的豌豆花,让你赏心悦目。少了魔豆高耸入云的理想,却收获另一种接地气的幸福。
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与我们自身,不可分割。学会接受不完美,看到被隐藏在角落深处的优点,拥抱自己并深爱。
对世界报以一笑
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克思最终原谅了曾经伤害自己的玛丽。这个时候,他终于战胜了恐惧、不满和怨愤,原谅了世人对他的冷漠,不再禁锢于自己封闭而阴暗的狭小世界。
动画里的世界,就像每个人生活的缩影。孤独而执拗,不肯原谅自己,更加厌恶打破幻想的现实。
现实的世界总是如此残缺,生活并不像童话里描述的那么美好,一切大团圆的结局都理所当然。有时候,即使你很努力了,也求不到一个结果。过去的事情,无法更改,只能尽力弥补,未来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也只能顺其自然。
其实,能够降生于这个世界,能够每天睁开眼就见到蓝天白云,都是一种幸运。就算是生活的道路异常崎岖,就算是身边发生的事儿让梦想破灭,就算是人生的旅途中同行者和自己不在一个频道,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努力尝试着去接受,总有一天你的内心会繁花似锦。
粘土动画属于定格动画的一种,由逐帧拍摄制成,众所周知的粘土动画有《小鸡快跑》《小羊肖恩》等。动画前期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制作,比如《玛丽与马克思》在摄制过程中,一共用了212个粘土人,每个人身上的各个关节都是可以活动的。所有的道具、场景甚至纽约的地平线都是工作人员用粘土、金属和复合材料制成的。每个人的眉毛和嘴也能活动。独特的制作手法使粘土动画简单质朴,却具有原始的质感。然而,因为制作过程繁复,使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脱离,限制了发展。
顺从心意的归属感
贯穿整部片子的是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的友谊,慢慢理解和安慰对方,相互扶持走出阴霾。但是,就其内里来讲,这部动画片探讨的是人的存在感。
玛丽一直都在困惑中成长,她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少朋友的陪伴。同样困惑的,还有不善于表达情感的马克思。他们都寂寞、怯懦,在别人眼中怪异而愚蠢。他们太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爱。影片的情节构架,基本上就是两个人信件的交织,平淡而落寞的内心独白,却激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人们意识中最脆弱的情感。人皆有孤独的时刻,即使站在顶峰,偶尔也会感到寂寞;人都有寻求同类的诉求,就算再低微,也希望得到理解。想要美丽、聪明,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或者是希望自己单纯、弱小,以得到别人的保护;甚至只想让自己更普通、更合群,同别人一样,可以被大家所接纳。
得到他人的认同,似乎成为证实存在感的真理。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每个接受过应试教育的学生都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理想》,答案大同小异。有人说要当明星,有人说要做科学家,有人说要保卫祖国……说来说去,都是让人仰望的事业。小孩子对现实的世界了解相当有限,当时的梦想不过是基于周边人的价值观。我们最初的观念,就是别人认为有用的、别人觉得喜欢的,就是我们存在的地方。
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感,本不应由他人来决定。你的存在于其他人而言,本没有什么关系。
三毛小的时候,老师也问过她有关理想的话题。她说希望做一个捡破烂的人,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显而易见地,这个想法遭到了老师的批判。但多年以后,她真的在撒哈拉的沙漠里流浪,满足而快乐。我想,她是懂得什么是存在感的人,不需要别人的评定,只是顺从自己的心意,去找到灵魂的归属。
拥抱自己并深爱
那块“爱你自己”的心形巧克力,像是电影主人公对生活所有疑问的回答。
据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我们从一出生起,就别无选择地拥有了不足。
马克思受肥胖症和心理疾病的困扰,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玛丽害羞而阴郁,长着难看的雀斑和胎记。在玛丽和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害怕甚至厌恶不完美的自己,也憎恨孤立自己的他人。我曾经那样讨厌自己的平庸和笨拙,渴望着能够拥有什么能力,可以让大家更喜欢我,更需要我。
正如马克思在信中所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希望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我们如此努力,无非是想遮掩自己的不完美。小时候,每个人都被告知自己有~颗魔豆,种下去,自会延伸到美丽的云端。很久以后我们才发现,当时种下的根本不是魔夏,只是普通的豆子而已,平平常常地匍匐在地。
这颗普通的豆子,不能为你搭上漫步云端的天梯,却能开出娇艳的豌豆花,让你赏心悦目。少了魔豆高耸入云的理想,却收获另一种接地气的幸福。
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与我们自身,不可分割。学会接受不完美,看到被隐藏在角落深处的优点,拥抱自己并深爱。
对世界报以一笑
最让我感动的,是马克思最终原谅了曾经伤害自己的玛丽。这个时候,他终于战胜了恐惧、不满和怨愤,原谅了世人对他的冷漠,不再禁锢于自己封闭而阴暗的狭小世界。
动画里的世界,就像每个人生活的缩影。孤独而执拗,不肯原谅自己,更加厌恶打破幻想的现实。
现实的世界总是如此残缺,生活并不像童话里描述的那么美好,一切大团圆的结局都理所当然。有时候,即使你很努力了,也求不到一个结果。过去的事情,无法更改,只能尽力弥补,未来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也只能顺其自然。
其实,能够降生于这个世界,能够每天睁开眼就见到蓝天白云,都是一种幸运。就算是生活的道路异常崎岖,就算是身边发生的事儿让梦想破灭,就算是人生的旅途中同行者和自己不在一个频道,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努力尝试着去接受,总有一天你的内心会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