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新理念”捆住了手和脚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教育界最为火热的事情莫过于课改了,“理念”、“课标”成了人们谈论时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可见课改工作已深得人心。然而,作为在中学工作的一线音乐教师,当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革新运动中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音乐课改似乎又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以审美为核心,忽视了“双基”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于是,不少人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知识就可以少讲或不讲了,音乐技能的训练也不用再那么较真了。只要告诉学生音乐美在哪里,怎么个美就行了。”因此就有了以下的镜头:教师在台上摇头晃脑地自我陶醉,“美”在其中,“这一段男高音的Hi‘c’是多么的漂亮,多么的美啊!”“这一段二胡的solo,加上笛子的三度颤音描写了宽广的大草原,多美啊!”……再看学生,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入神乎?茫然乎?“什么是Hi‘c’?什么是solo?什么是三度颤音?”学生莫名其妙,音乐美不美,不知道。
  究其原因,是音乐知识不扎实、音乐技能不过关造成的。我们不要求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如高校那么专业,但我们应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如节奏的多变、和声的色彩、旋律的线条、音色的对比、速度变化等等构成了音乐的美。所以说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欣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进而创造音乐美的重要条件,不可少学,更不可不学,否则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当然,中小学没有专门的乐理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双基教学应该融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顺带地加以解决”。“解决”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而不是走过场,一带而过。
  
  误区二:盲目整(综)合学科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盲目整(综)合学科。
  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见一教师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剪纸“五合一”,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的,好不热闹,一堂课下来,用在音乐方面的时间差不多只占了三分之一。课后问其这样设计的目的,说是学科整合,符合目前课堂大容量的要求,各种手段的运用也是为了体现了本节课的思想教育主题——“爱国”。这样的音乐课看似热闹,可体现了音乐学科的多少特点,又有多少音乐性呢?
  学科整合不等于学科混合。“学科综合始终是以一个学科为本的,而学科混合则是多种学科平分秋色的……具体到音乐课程中,学科综合就意味着要以音乐为本,其他学科在音乐课中应该具有有机联系的内在因素,而且要发挥拓宽音乐视野、强化音乐理解的重要作用”。
  
  误区三:由一种程式走向另一种模式
  
  多年来,中小学音乐课总是循着“发声练习—节奏练习—乐理教学—新歌教学(先谱后词—重、难点解决—艺术处理)—音乐欣赏—完整演唱/器乐教学”的固定路线“稳步”前进,千人一面。新课标的推广让老师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形形色色引人入胜的“导入”、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非“常规”的“教歌”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创编”更成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于是,一个时髦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了:导人一新课教学(先词后谱或先谱后词的新歌教唱,其中夹带练声、节奏练习、重难点的突破一艺术处理上,欣赏—创编。看看众多的优秀获奖教案(公开课)无不是这样一个套路、模式,我们又由一种程式走向另一种模式。事实证明,这个模式以人为本,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弱化“双基”教学),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我们并不否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能力或是创编能力,但在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缺、尚不具备音乐审美与表现美的能力的情况下,何以去创编(创造美)呢?(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再者,是不是每一个比赛课都要将是否有“创编”这样一个所谓的课的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环节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呢?记得一位音乐教研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真想听一节漂漂亮亮的纯粹的唱歌教学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呢?我们不能为了创编而创编,作“创编”的秀。课堂教学本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循,谨防“一窝蜂同挤独木桥”,在新精神下迷失方向。
  走出误区,莫让“新理念”捆住了脚和手,课改的春天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其他文献
江西省普通高中2008年9月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特点是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教材设计更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针对这些特点,我在高一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迫切认识和体会到,教师需要建立先进教学理念,探索科学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高一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与做法,实为抛砖引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学习,“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要求今后的教育必须以“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时代的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EXCEL电子表格》往往归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的某章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短,内容少,要求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常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制作表格、输入、输出数据和简单计算的层面。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能力立意”、“就业导向”为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文秘方向
“民以食为天”,这是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吃”自古就是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餐桌日益丰盛,鸡鸭鱼肉已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尝到的稀罕物。但是,生活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美好,每当站在菜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焦虑:吃鸡蛋吧,蛋黄不红的不像是土鸡蛋,蛋黄特别红很可能含有苏丹红;吃馍馍吧,特别白的又担心用吊白块熏蒸而成;大米雪白晶莹
作为班主任,我们常会遇到那么几个不尽如人意的比较难教的学生,他们由于种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或有不少不良行为,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最简单的肯定、赞扬和赏识之言往往能激发起他们自我教育和奋发向上的动力,能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从而能促其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009年秋季,我担任七(10)班的班主任,在这个班中有个K学生,在老师和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
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重新整合教材,总结规律与技巧,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
上网、抽烟、谈恋爱是中学生的三大顽疾。上网更是触目惊心,它严重地摧残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华社电发布的2009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上网现象普遍,比例高达85.3%,每天都上网的占总人数的13.0%。据新华社电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3.76亿,位居世界第一,青少年约占网民总量的三分之一。又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数据报告
笔者在教学岳麓书社2008年第3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以下简称“第13课”)时,对几处内容有些困惑,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处,第13课第59页:“到1911年,全国铁路虽然总长9292千米,但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5574千米。”而相对应的内容在岳麓书社必修Ⅱ2006年第2版第67页则表述为:“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约4800千米,但其中90%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说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