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为什么非穿长衫不可?
首先,穿长衫是孔乙己受到的教育程度的表征化,是他生活幻想的物化。
孔乙己是谁?一个读书人,一个落泊了的读书人。落泊有什么不可?旧中国的读书人,哪个不是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进退自由,始终坚持着高尚的操守和不屈的志向。从孔子、老子到李白、韩愈,一直到书剑飘零的黄仲则,谁抛弃过读书人的架子?抛弃了读书人的架子,无异于放弃了读书人的人格、尊严、气节和理想,否定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孔乙己是落泊了,“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但依然不肯“降格”,总认为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不能和旁人一般见识。即便摆不出长衫客的派头,也不能卑下成为短衣帮。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好像有些丢人现眼,然而长衫里有着孔乙己荣耀的过去——读过书,是个读书人,这是他受过教育的明证,你想,现代人还要买假文凭呢。孔乙己“敝衫自珍”,天天当宝贝包裹身体也就情有可原、不足为奇了。可是说老实话,除了一口之乎者也和这一件破长衫,有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过?当然,长衫里也有孔乙己美妙的未来,孔乙己是个努力向前看的人,他教“我”——一个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不是想着小伙计将来要做掌柜吗?孔乙己穿长衫不就是想做个举人老爷吗?孔乙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是生活在书里的蒲松林。蒲松林要和孙儿一同进考场,一直到七十一岁依着孙儿的牌头援例出恭。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免不了偷,不免有辱斯文,可是他偷的是什么?是书,冒着偌大的危险到丁举人家去偷什么?难道不是书吗?孔乙己偷书正是他生活幻想熊熊燃烧前的四起的狼烟,一件破长衫十多年不脱不换,也是他生活幻想曲阴魂不散的凄凉演奏,是他精神生活的物化。
其次,穿长衫是当时社会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的具象化。
孔乙己穿上这件又破又脏又烂的长衫,是不是到了“有即无”、“丑即美”的境界呢?当然不是,这是他的一种执着。《三国演义》中写曹操看到关羽的战袍破旧不堪,就赏给他一件新袍,而关羽偏把新袍穿在里面,拿旧袍罩在外面,以志有新欢不忘旧情。孔乙己和他是殊途同归,只不过孔乙己执著的是一种尊卑等级。长衫客可以踱到里屋要酒要菜,坐着喝;短衣帮只能在柜外站着喝。长衫是客,受到店家的恭敬,会好生侍候;短衣成帮,受到店家的轻视,酒里要羼水的。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受不到长衫的礼遇,即做不了社会中的上等人。但读书人的身份又使他不甘堕落为短衣帮,如闰土般老老实实地叫声“老爷”,他像满清末年的八旗子弟家徒四壁,却要装模作样提着鸟笼满街遛,于是就只好不伦不类地穿着长衫站着喝羼了水的酒。不读书害人,读书也害人。孔乙己穿破长衫是社会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挤压出来的怪胎,是光怪陆离的社会投射在孔乙己个人身上的一抹白光,是社会上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在孔乙己身上的具象化。
第三,穿长衫也是孔乙己抗争社会、追求理想、凸现个性的标识。
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身上,孔乙己穿长衫有着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孔乙己借此表达了他对尊卑分明的等级社会的无声抗争,对生活理想的不屈追求。穿长衫似乎应该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的专利,“弄到将要讨饭了”的孔乙己偏也想凭着一袭破脏长衫争取着人格尊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在别人,这也许只是一种无聊的穷开心;而在孔乙己,却是严肃顶真的大事。十多年来就因为穿着一件破脏长衫,他受尽了世人善意和恶意的嘲笑戏弄。他因此不能和世上任何一个人说些话,包括最纯真的孩子。但他既不后悔,更不放弃,坚持穿着这破脏的长衫,表现着倔强坚韧的个性和对世俗的反叛。同时,长衫也是他理想生活的代表物,一如窃书是他向理想生活走出去的脚印,穿长衫是他坚持追求理想的标识。尽管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善生活困境,提高社会地位,显得很庸俗。但在卑微如草的孔乙己看来,那功名崇高得如同太阳。孔乙己最终并没有高中状元,能中状元的毕竟只是少数,这说明孔乙己的形象有着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穿长衫也就成了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象征。可以这样说,孔乙己是出身更低贱、目标更卑微的另一种形式的堂•诘歌德。
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会脱下长衫?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破夹袄代替了十年不换的长衫,人们不禁要问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一种说法是被丁举人给剥夺了,被丁家仆人打碎撕毁了。问题是孔乙己有可能自行脱下吗?孔乙己自从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以后,不得不用手走路。所谓走,说明孔乙己行动的所有的支撑力全都集中到手上了,腿已不起任何作用了,这时的长衫不能给他带来曾经的荣耀或美妙的未来,只能给他的生活和行动带来种种不便。倘若真还要穿着招摇的长衫,拖地而行,那真是标标准准的斯文扫地了。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自傲的孔乙己,人格尊严全无,颜面何在?因此,无论自觉也罢,不自愿也罢,他能不脱下心爱的长衫吗?被打折了腿,身体已没有站起来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生活的幻想也已绝无实现的可能。被剥夺了生活理想的孔乙己如同房屋抽走了柱子,土崩瓦解指日可待,长衫也就散成片片碎布,脱下当是必然的了。
对孔乙己的长衫描写,是作者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奇峰般地凸现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实在不愧为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上接第2版)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首先,穿长衫是孔乙己受到的教育程度的表征化,是他生活幻想的物化。
孔乙己是谁?一个读书人,一个落泊了的读书人。落泊有什么不可?旧中国的读书人,哪个不是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进退自由,始终坚持着高尚的操守和不屈的志向。从孔子、老子到李白、韩愈,一直到书剑飘零的黄仲则,谁抛弃过读书人的架子?抛弃了读书人的架子,无异于放弃了读书人的人格、尊严、气节和理想,否定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孔乙己是落泊了,“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但依然不肯“降格”,总认为自己是个读过书的人,不能和旁人一般见识。即便摆不出长衫客的派头,也不能卑下成为短衣帮。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好像有些丢人现眼,然而长衫里有着孔乙己荣耀的过去——读过书,是个读书人,这是他受过教育的明证,你想,现代人还要买假文凭呢。孔乙己“敝衫自珍”,天天当宝贝包裹身体也就情有可原、不足为奇了。可是说老实话,除了一口之乎者也和这一件破长衫,有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过?当然,长衫里也有孔乙己美妙的未来,孔乙己是个努力向前看的人,他教“我”——一个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不是想着小伙计将来要做掌柜吗?孔乙己穿长衫不就是想做个举人老爷吗?孔乙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是生活在书里的蒲松林。蒲松林要和孙儿一同进考场,一直到七十一岁依着孙儿的牌头援例出恭。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免不了偷,不免有辱斯文,可是他偷的是什么?是书,冒着偌大的危险到丁举人家去偷什么?难道不是书吗?孔乙己偷书正是他生活幻想熊熊燃烧前的四起的狼烟,一件破长衫十多年不脱不换,也是他生活幻想曲阴魂不散的凄凉演奏,是他精神生活的物化。
其次,穿长衫是当时社会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的具象化。
孔乙己穿上这件又破又脏又烂的长衫,是不是到了“有即无”、“丑即美”的境界呢?当然不是,这是他的一种执着。《三国演义》中写曹操看到关羽的战袍破旧不堪,就赏给他一件新袍,而关羽偏把新袍穿在里面,拿旧袍罩在外面,以志有新欢不忘旧情。孔乙己和他是殊途同归,只不过孔乙己执著的是一种尊卑等级。长衫客可以踱到里屋要酒要菜,坐着喝;短衣帮只能在柜外站着喝。长衫是客,受到店家的恭敬,会好生侍候;短衣成帮,受到店家的轻视,酒里要羼水的。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受不到长衫的礼遇,即做不了社会中的上等人。但读书人的身份又使他不甘堕落为短衣帮,如闰土般老老实实地叫声“老爷”,他像满清末年的八旗子弟家徒四壁,却要装模作样提着鸟笼满街遛,于是就只好不伦不类地穿着长衫站着喝羼了水的酒。不读书害人,读书也害人。孔乙己穿破长衫是社会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挤压出来的怪胎,是光怪陆离的社会投射在孔乙己个人身上的一抹白光,是社会上流行的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在孔乙己身上的具象化。
第三,穿长衫也是孔乙己抗争社会、追求理想、凸现个性的标识。
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身上,孔乙己穿长衫有着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孔乙己借此表达了他对尊卑分明的等级社会的无声抗争,对生活理想的不屈追求。穿长衫似乎应该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的专利,“弄到将要讨饭了”的孔乙己偏也想凭着一袭破脏长衫争取着人格尊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在别人,这也许只是一种无聊的穷开心;而在孔乙己,却是严肃顶真的大事。十多年来就因为穿着一件破脏长衫,他受尽了世人善意和恶意的嘲笑戏弄。他因此不能和世上任何一个人说些话,包括最纯真的孩子。但他既不后悔,更不放弃,坚持穿着这破脏的长衫,表现着倔强坚韧的个性和对世俗的反叛。同时,长衫也是他理想生活的代表物,一如窃书是他向理想生活走出去的脚印,穿长衫是他坚持追求理想的标识。尽管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善生活困境,提高社会地位,显得很庸俗。但在卑微如草的孔乙己看来,那功名崇高得如同太阳。孔乙己最终并没有高中状元,能中状元的毕竟只是少数,这说明孔乙己的形象有着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穿长衫也就成了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象征。可以这样说,孔乙己是出身更低贱、目标更卑微的另一种形式的堂•诘歌德。
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会脱下长衫?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破夹袄代替了十年不换的长衫,人们不禁要问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一种说法是被丁举人给剥夺了,被丁家仆人打碎撕毁了。问题是孔乙己有可能自行脱下吗?孔乙己自从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以后,不得不用手走路。所谓走,说明孔乙己行动的所有的支撑力全都集中到手上了,腿已不起任何作用了,这时的长衫不能给他带来曾经的荣耀或美妙的未来,只能给他的生活和行动带来种种不便。倘若真还要穿着招摇的长衫,拖地而行,那真是标标准准的斯文扫地了。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自傲的孔乙己,人格尊严全无,颜面何在?因此,无论自觉也罢,不自愿也罢,他能不脱下心爱的长衫吗?被打折了腿,身体已没有站起来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生活的幻想也已绝无实现的可能。被剥夺了生活理想的孔乙己如同房屋抽走了柱子,土崩瓦解指日可待,长衫也就散成片片碎布,脱下当是必然的了。
对孔乙己的长衫描写,是作者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奇峰般地凸现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实在不愧为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上接第2版)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