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li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读感知,通读全文
   1、以读通为标准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理解词义;自己尝试疑难文句的断句,慢慢领悟其含义。达到于句知晓其义,读之顺畅。选择基础较差的同学朗读,充分暴露朗读环节的缺漏,以便及时纠正。
   2、以速读作为检测方式
   检测内容主要为字音(生字、异读)和句读(节奏、停顿),由慢而快,渐次提速,声音由低到高,以了解所读语段或语篇的概略,即“写的大概是什么”为目标,速读是整体感知的最佳显示,因其核心就是领悟能力——即诵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整体穿透程度,大凡诵读不畅,则声低气轻,含糊结巴,因此速读不失为是直觉敏感与完整性的简捷的测定方式之一。
   二、教师引领,规范诵读
   1、字音读。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句读准。不破读,不粘读。句读知与不知,直接影响着词义句意的理解。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朗读时,要做到“四不”:即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不漏一字,不破一句。如:其一/犬坐于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情感准。诵读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要注意重音,讲究抑扬顿挫。如重读: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如:何若而不平?(反问)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感叹)
   4、整体准。把握文本的照应转承。对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认真琢磨、感知、体察,并在吟诵中加以体现。
   三、研读探究,质疑解疑
   研读是指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深度诵读文章,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词句的意义,而不只是默记页下注释,简单地串通成句。研读讲究边读边思,边思边批,在批点评注中来发现、理解或记忆。如这样的句子: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句中的“腰”字应怎样解释?一学生回答:应释为“腰佩”的意思。教师进而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从语感上发现两个句子有对称的关系,在这里“腰”和“戴”都应作为动词来理解。通过研读学生就能结合句子的结构特点来理解词语,从对应的词语中获得启发,从而提高了对文言文语言敏锐的感知力。
   四、品读赏析,含英咀华
   品读是指领悟性、参悟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虽然其形式类同于初读感知、研读探究,但是它决非是对初读和研读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升腾性的质变。如果说研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旨,那么品读就在于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读不拘泥形式,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之中。诵读者读之有神,品之有味,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入情入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感应性共鸣的出现正是诵读的升华。如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笔者和学生在古筝清越激扬的弦音中,一遍又一遍地吟诵课文,一遍又一遍地体悟作者空灵的写景笔触所渲染的问月问竹柏的孤单清寂的意境。空旷苍凉中如闻其浩长声息,穿越时空中如见其孤独的身影与月影融为一体。直读得不知是己之文,还是人之文。这样的品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声,因而自然而然印入心灵,即便难以理解诗文的词义主旨——有相当的诗文是背诵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理解的——也会在美感的涌动之中记诵下来。
其他文献
一、注重旁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即使是文章写得一般也要尽量展出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用得好,画上表示用得好的符号或写几句鼓励性、启发性的评语。如“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到的词语”“过渡句能很好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即使有不当之处也会写上“想一想,换上哪个近义词会更合适”。学生看到了老师认真的态度,明白了自己哪儿写的不好,怎样修改。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的写作热情越
期刊
前些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增设了听写测试题:听两遍新闻录音,笔答五道题。其中一道听新闻后写出新闻标题的考题,考生答题情况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答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死角。  无独有偶,近日上海《青年报》 登载一条并非杜撰的“笑话”:某大学一同学要外出,想给另一同学留个便条,可“钥匙”两字不会写,问遍寝室皆不知,最后只好用“KEX”代替了事。该报又报道:华中理工大学对入学新
期刊
我是一名工作在农村中学的普通老师,在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数年中,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够重视,尤其是农村的中学老师。说到底,这还是中、高考评价成绩的指挥棒所决定的。上面考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不考的知识,就一笔带过,甚至是只字不提。由于现在的考试只要以书面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的书面解题能力,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听说训练就形同虚设了。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典雅华美的语言,深邃丰富的内涵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显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背诵、默写,而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等。那么,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秀美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期刊
大纲呈现: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导引: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其特点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选择应该是符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文化始终是整个文化阵地中一朵不可替代的蔷薇花,特别是中国古代女性的爱情文化,微香满枝,却始终遭风雨吹打,长久以来,低吟浅唱的,大多是凄凉的爱情殇歌。  《诗经卫风氓》中的农家女子,是一个率性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典型代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女子,聪颖灵慧,爱情蔷薇花在心头悄然绽放的时候,她丢弃了往常女子的娇羞,“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大胆
期刊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问题意识难得的种子。而这颗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吹来了教学的民主化,吹来了鲜活的空气,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
期刊
(一)要训练学生进行选材创新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因此,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用新材料来写。一位作家曾说:“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想到了,这也是新;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你看到了,想到了,写到了,这也是新。”由此看来,在选材上要有创新,就要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我们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期刊
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我的教学经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对学生写作以口头或者是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渴望成功,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大多数对自己都是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口头表述的,还是书面表达的,教师在评改的时候,当面
期刊
一、“学”有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目标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的目标越明确,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任务;在每次自主学习之前,要明确研究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