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给出了一个经济增长新的因素核算模型。该因素核算利用panel data数据从纯生产率效应、包莫效应和丹尼森效应等方面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入三个因素进行进一步核算,最后给出此模型的运用领域和价值。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型;因素核算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的因素核算一直是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初的研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19世纪后半叶,以边际分析为中心的新古典学派的兴起,促进了增长研究的发展。自从新古典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首次向人们展示生产函数以来,新古典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对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核算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又打破了传统的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进步外生等约束,使人们对经济增长根源的认识逐步深入。增长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深入,新问题、新形势不断变化,促使增长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经济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更新的实证技术方法建立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实证模型,直接指导人们的经济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模型介绍
建立的经济增长因素模型是吸收了Nordhaus(2001)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因素分解的基本思想。指数分析的方法在生产率增长的计算上有很久的历史,Nordhaus(2001)曾指出,生产率增长测算上最大的进步表现在数据挖掘和方法上、测量产出和价格以及指数的应用上。指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何准确度量生产率大小上。它与生产函数法之间联系紧密,在使用“索洛余额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人们发现生产率增长不是拉氏指数的形式,而是个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即与具体时间相联系的连续时间指数。Nordhaus认为,准确的生产率增长测度应该基于行业考虑,应该是以当前产出为权重的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chain index),而不是增长率或产出指数与投入指数的差。按照这种思想,总生产率可分为三部分:
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它是指以基期产出或支出为权数计算的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率,即以固定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重,计算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表示在起初的产出或投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值。
2.“包莫效应”(the Baumol effect )。它表示一段时期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和行业权重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之所以称为“包莫效应”,因为Baumol(1967)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许多产出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产出增长较慢的,生产率增长也较慢。
3.“丹尼森效应”(the Denison effect)。是指基年权重和当年权重间的差异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生产率水平行业间的再分配。丹尼森认为,即使两个行业的生产率都没有变化,国民经济重心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高生产率的工业转变会提高总生产率。
建立的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模型的基本思路:根据生产函数,利用面板(panel data)数据,从纯生产率效应、包莫效应和丹尼森效应等方面对经济增长所涉及的行业(地区)的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入等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分析。
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7)式中:n为基准期
第一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交互效应”。
第二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包莫效应”。
第三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丹尼森效应”。
第四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基准效应”。
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如果i看成是行业,可以借助区域数据进行估计;如果i看成是区域,可以借助行业数据来估计。
三、模型应用价值的探讨
(1)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部门(区域)的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部门(区域)的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所涉及的各种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及其构成。
(4)由于该模型中,p、m、n的取值不一定相同。该模型还可以考察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资之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关系,从而对不同国家(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Nordhaus,William D.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Meas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8095. 2001
[2]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玲.增长核算及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 2003(1)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型;因素核算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的因素核算一直是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初的研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19世纪后半叶,以边际分析为中心的新古典学派的兴起,促进了增长研究的发展。自从新古典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首次向人们展示生产函数以来,新古典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对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核算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又打破了传统的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进步外生等约束,使人们对经济增长根源的认识逐步深入。增长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深入,新问题、新形势不断变化,促使增长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经济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更新的实证技术方法建立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实证模型,直接指导人们的经济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模型介绍
建立的经济增长因素模型是吸收了Nordhaus(2001)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因素分解的基本思想。指数分析的方法在生产率增长的计算上有很久的历史,Nordhaus(2001)曾指出,生产率增长测算上最大的进步表现在数据挖掘和方法上、测量产出和价格以及指数的应用上。指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何准确度量生产率大小上。它与生产函数法之间联系紧密,在使用“索洛余额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人们发现生产率增长不是拉氏指数的形式,而是个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即与具体时间相联系的连续时间指数。Nordhaus认为,准确的生产率增长测度应该基于行业考虑,应该是以当前产出为权重的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chain index),而不是增长率或产出指数与投入指数的差。按照这种思想,总生产率可分为三部分:
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它是指以基期产出或支出为权数计算的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率,即以固定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重,计算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表示在起初的产出或投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值。
2.“包莫效应”(the Baumol effect )。它表示一段时期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和行业权重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之所以称为“包莫效应”,因为Baumol(1967)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许多产出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产出增长较慢的,生产率增长也较慢。
3.“丹尼森效应”(the Denison effect)。是指基年权重和当年权重间的差异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生产率水平行业间的再分配。丹尼森认为,即使两个行业的生产率都没有变化,国民经济重心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高生产率的工业转变会提高总生产率。
建立的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模型的基本思路:根据生产函数,利用面板(panel data)数据,从纯生产率效应、包莫效应和丹尼森效应等方面对经济增长所涉及的行业(地区)的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入等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分析。
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7)式中:n为基准期
第一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交互效应”。
第二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包莫效应”。
第三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丹尼森效应”。
第四项可以看成资本投入的“基准效应”。
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如果i看成是行业,可以借助区域数据进行估计;如果i看成是区域,可以借助行业数据来估计。
三、模型应用价值的探讨
(1)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部门(区域)的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部门(区域)的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所涉及的各种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及其构成。
(4)由于该模型中,p、m、n的取值不一定相同。该模型还可以考察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资之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关系,从而对不同国家(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Nordhaus,William D.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Meas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8095. 2001
[2]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玲.增长核算及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