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一、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爆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名老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提问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么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不写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而只着眼于满院的萋萋碧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老杜此行绝不是一般的游览名胜古迹,做诗也绝不是一般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二、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前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思维
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地、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文,当时全诗的内容分析完之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既是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那婆婆为什么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如果老师不能合理地加以引导,就会表现出任其发展,漫无边际,学生抓不到根本;或大杀大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都是就某一侧面而谈,没有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诗通过记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迁西县罗屯联中)
一、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爆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名老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提问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么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不写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而只着眼于满院的萋萋碧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老杜此行绝不是一般的游览名胜古迹,做诗也绝不是一般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二、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前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思维
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地、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文,当时全诗的内容分析完之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既是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那婆婆为什么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如果老师不能合理地加以引导,就会表现出任其发展,漫无边际,学生抓不到根本;或大杀大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都是就某一侧面而谈,没有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诗通过记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迁西县罗屯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