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归纳和总结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资料,以探寻学校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史志的编纂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校史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起来。经过30余年的积累和发展,研究队伍逐步稳定化,研究内容逐步专门化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对象逐步多元化。现在,校史研究工作已成为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校史研究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制约着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史研究的瓶颈
1.资料问题
校史资料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校史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许多高校现有的校史资料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一方面由于原来国家和学校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早期资料别是解放前的资料严重匮乏,使学校早期历史的研究无法深入;而改革开放后的资料特别多,又面临着大量信息取舍的问题;另一方面,校史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图像、音响、器物类的资料比较少,载体形式的单一不利于校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
2.机制问题
校史尽管重要,大多数高校的校史研究既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也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校史研究水平难以保证,更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健康地发展。一些高校虽然设有校史办公室,但性质还是行政机构,并非科研机构,办公人员专业素养也大多不高。
3.创新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校史研究工作还处于较低发展层面。大多数高校的校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校史的编写、庆典时的宣传等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功用方面,普遍存在写法雷同、共性多而个性少、对史料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挖掘和提炼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在校史研究成果推广方面也存在推广途径单一、推广范围狭窄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存史、资政、育人、宣传”的作用。
因为存在以上缺陷,校史研究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广泛认可,行政资源与财力资源也得不到保障,校史研究因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而无法突破自身提升的瓶颈。
二、突破瓶颈,促进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资料是校史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占有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全的资料,校史研究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一方面,校史研究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深入地挖掘和提炼;另一方面,校史研究者要多途径地收集和发掘新的资料和实物。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网络收集各种资料,也要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途径去收集资料;既要收集有形的资料如档案文献资料、校园器物、校园建筑等,也要收集无形的资料,如口述与音像资料等。另外还要注意史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只争朝夕地做好口述史料的抢救工作。另外,资料收集后,还要对所得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按照校史研究的要求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为校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健全校史研究机制
校史研究是一项学术性工作,需要一定的科研保证和行政保证才能有效实施。因此,既要把校史研究作为正式科研课题来操作,为高校校史研究提供经费保障的正规渠道,确保此项工作的专门化、规范化、长期化;又要把校史研究放在有一定的行政话语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职能部门,探索长期而稳健的校史资源开发机制,保证人力、物力持续投入。此外,校史研究还必须要有人力保障。校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为此,高校应通过增加编制、设立岗位、明确待遇、聘请兼职的老同志等措施,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以增强校史研究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编研工作的效率。
3.拓宽视野
高校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教育的发展史。因此,在理论方法体系上,校史研究应该拓宽研究视野,有选择、有创造地运用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构建出校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在研究内容上,校史研究也应该拓宽研究视野,不仅要重视“正史”的研究,还要重视“野史”的研究。“野史”往往更能“还原”历史上的校园生活,更能展现一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更具有新颖性和可读性,其影响不见得比“正史”小。
4.與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史研究只有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才会有生命力。校史研究应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因时因事选择最佳研究课题,开展学科建设史、院系史、思想史、人物史等专项研究,重点挖掘学校的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办学传统、历史使命,提炼出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一代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某种“精神”和“理想”,突出学校的学风和个性,启人新知,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同时,校史研究者应紧密结合形势,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召开座谈会,开设讲座、开办宣传栏等形式来宣传学校的悠久历史文化、弘扬爱校荣校精神。具体说来,可适时举办主题鲜明的庆祝活动,展现今昔风采,抒发炽热情怀,鼓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感染毕业学子反哺施恩;可开设校史课程、成立校史宣讲团,向各届学生宣传学校的历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在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校园网站、校刊校报等媒体,追溯学校历史名人,歌颂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奋斗不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以他们为榜样,正确地规划人生;等等。
5.加强交流与合作
校史资源是我国所有高校的共有资源,各高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与交流,整合各自的研究力量,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校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各高校要做到在校史研究上共享校史素材,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项目,在理论方法和研究思想上加强切磋和探讨,在研究工作上互相借鉴,在研究成果上互为补充,为提高高校校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而共同努力。
总之,在校史研究方面,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做出亮点”的思路,不断扩大校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校史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做到“观念有创新,工作有实效,成果有标志”,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在校史研发工作中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7月第13卷第4期:56-62.
[2]杨洪勋、孙厚娟、蒋秀丽.高校档案部门联合进行校史研究的探讨.山东档案,2004年第2期:1-5.
[3]陈均.高校校史研究发展方向探讨.兰台世界,2007.12下半月:20-21.
[4]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121-125.
[5]王钰慧.论高校校史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兰台世界,201110月中旬:55-56.
一、校史研究的瓶颈
1.资料问题
校史资料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校史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许多高校现有的校史资料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一方面由于原来国家和学校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早期资料别是解放前的资料严重匮乏,使学校早期历史的研究无法深入;而改革开放后的资料特别多,又面临着大量信息取舍的问题;另一方面,校史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图像、音响、器物类的资料比较少,载体形式的单一不利于校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
2.机制问题
校史尽管重要,大多数高校的校史研究既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也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校史研究水平难以保证,更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健康地发展。一些高校虽然设有校史办公室,但性质还是行政机构,并非科研机构,办公人员专业素养也大多不高。
3.创新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校史研究工作还处于较低发展层面。大多数高校的校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校史的编写、庆典时的宣传等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功用方面,普遍存在写法雷同、共性多而个性少、对史料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挖掘和提炼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在校史研究成果推广方面也存在推广途径单一、推广范围狭窄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存史、资政、育人、宣传”的作用。
因为存在以上缺陷,校史研究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广泛认可,行政资源与财力资源也得不到保障,校史研究因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而无法突破自身提升的瓶颈。
二、突破瓶颈,促进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资料是校史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占有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全的资料,校史研究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一方面,校史研究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深入地挖掘和提炼;另一方面,校史研究者要多途径地收集和发掘新的资料和实物。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网络收集各种资料,也要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途径去收集资料;既要收集有形的资料如档案文献资料、校园器物、校园建筑等,也要收集无形的资料,如口述与音像资料等。另外还要注意史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只争朝夕地做好口述史料的抢救工作。另外,资料收集后,还要对所得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按照校史研究的要求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立卷归档,为校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健全校史研究机制
校史研究是一项学术性工作,需要一定的科研保证和行政保证才能有效实施。因此,既要把校史研究作为正式科研课题来操作,为高校校史研究提供经费保障的正规渠道,确保此项工作的专门化、规范化、长期化;又要把校史研究放在有一定的行政话语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职能部门,探索长期而稳健的校史资源开发机制,保证人力、物力持续投入。此外,校史研究还必须要有人力保障。校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为此,高校应通过增加编制、设立岗位、明确待遇、聘请兼职的老同志等措施,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以增强校史研究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编研工作的效率。
3.拓宽视野
高校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教育的发展史。因此,在理论方法体系上,校史研究应该拓宽研究视野,有选择、有创造地运用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构建出校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在研究内容上,校史研究也应该拓宽研究视野,不仅要重视“正史”的研究,还要重视“野史”的研究。“野史”往往更能“还原”历史上的校园生活,更能展现一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更具有新颖性和可读性,其影响不见得比“正史”小。
4.與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史研究只有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才会有生命力。校史研究应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因时因事选择最佳研究课题,开展学科建设史、院系史、思想史、人物史等专项研究,重点挖掘学校的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办学传统、历史使命,提炼出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一代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某种“精神”和“理想”,突出学校的学风和个性,启人新知,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同时,校史研究者应紧密结合形势,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召开座谈会,开设讲座、开办宣传栏等形式来宣传学校的悠久历史文化、弘扬爱校荣校精神。具体说来,可适时举办主题鲜明的庆祝活动,展现今昔风采,抒发炽热情怀,鼓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感染毕业学子反哺施恩;可开设校史课程、成立校史宣讲团,向各届学生宣传学校的历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在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校园网站、校刊校报等媒体,追溯学校历史名人,歌颂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奋斗不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以他们为榜样,正确地规划人生;等等。
5.加强交流与合作
校史资源是我国所有高校的共有资源,各高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与交流,整合各自的研究力量,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校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各高校要做到在校史研究上共享校史素材,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项目,在理论方法和研究思想上加强切磋和探讨,在研究工作上互相借鉴,在研究成果上互为补充,为提高高校校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而共同努力。
总之,在校史研究方面,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做出亮点”的思路,不断扩大校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校史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做到“观念有创新,工作有实效,成果有标志”,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在校史研发工作中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7月第13卷第4期:56-62.
[2]杨洪勋、孙厚娟、蒋秀丽.高校档案部门联合进行校史研究的探讨.山东档案,2004年第2期:1-5.
[3]陈均.高校校史研究发展方向探讨.兰台世界,2007.12下半月:20-21.
[4]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121-125.
[5]王钰慧.论高校校史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兰台世界,201110月中旬: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