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蔡元培先生他认为感情培养的工具,是美的对象,而陶养的作用,叫作美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其主要矛盾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同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地调节。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得极度不平衡。中国人的多注重“实在”,无论做什么都考虑有没有实际得益,精神上的满足根本不足挂齿,导致我们现在的社会上出现非常多的“美盲”。笔者如今带着这一些思考,对这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意在尽一方绵力,为中国的美育创造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美学;美的教育;当代语文教育
一、绪论
21世纪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在中西方的审美教育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们要逐渐认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仅仅一套符合发展规律、目的明确的标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是一套能够将“规律性与目的性进行有机整合”的高效率标准体系。[1]然而,教育活动往往只谈“真”与“善”,不谈“美”, 教育学的教科书中对于美学的大胆尝试也极为缺少。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美育的重视也需要进一步地提升。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学理论与相关实践都处在一个整体基调都比较低的粗放型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教育问题从一个方面来看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实利主义观念和逻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比较工业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逻辑,就是说把所有的人物性格都通通磨平,并且以此建立标准成为“单向度的人”。现代性所扼杀的恰恰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所以,工业化、现代性的结果与人追求自由和创造人格是相背离的。工业化、现代性的弊端在教育时间上的表现就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如片面发展和强制灌输还有剿灭生机等),对与这些问题的彻底根治急需通过审美能力的大力改造然后加以完善,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审美救赎。因此,审美的教育刻不容缓,让新的生命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年华。
二、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他举人出身、经历过传统的四书训练,后来经历德国的留学生活之后,便开始对西方成熟的现代技术与科学以及教育理念敞开怀抱。他认为西方的哲学等应该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参照,他的观点带有一种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品格,流露出受到西方学术影响的痕迹。
蔡元培非常热爱美学这门学科,可以说得上是情有独钟,在德国留学时他就主攻美学。归国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首开美学课程。他对康德的美学观念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美的普遍性,就是沒有概念。他是纯粹都单一对象的判断。我们说美,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形容词,不是一种理论的知识,为或一种状态,一种实物,或一种关系,来规定性质的。”他对于美学,有自己的见解,有偏中方尚虚的一面,也有偏西方尚实的一面。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是蔡元培先生对于目前中国美学体系所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贡献。蔡元培于20世纪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中一段讲到:“军国民主义和实利主义以及德育主义三者,都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之下。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两者,均已成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此五者都是今日之所有教育切不可偏废者也。”可见,他当时已经非常重视美育了。宗教在开始之初,对知、情、意三方面还是有教育和陶冶功能的,但是后期变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在黑暗的中世纪的笼罩下,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蔡元培也以此为根据大胆预测未来的人类社会并不会有拘泥形式、过度依赖鬼神的宗教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哲学文化中出现的各种流派的学术信仰。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美育更应该与美术区别开来,美育需要探讨的领域与美术相比要更加广泛,包括一切的电视作品、园林建筑、舞台搭建等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个人的举手投足,学术团体的集体文化,社会组织的团队意识,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都是广义上的美化。[2]因此,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改革的实践中,贯彻五育,而且不可偏废,使北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座丰碑,其大开学术风气等举措与美育思想也一脉相承。
三、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小学语文教育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新课标已经落实下去了,但是上了年纪的老师,特别是偏远地区、乡镇的一线教师,都学不懂新课标,依然用着以往的教法来上课教学。国家提出了教学的核心素养,是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六项。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根据核心素养,进一步整理出各学科领域内体现学科思维的态度,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社会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必须体现本学科里的思维品格和学习态度。语文是对我们母语的深入和系统学习的必要学科,更是学期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以及各种综合性活动上渗透美的教育,把每堂课都变成一件艺术品,用诗性的语言、唯美的意境,让学习之人如痴如醉,并因此发出感慨,“原来我们的古典文学这么美,原来我们语文这么美,原来读书这么美!”但是我们在现实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太过偏重于文章的解读,强行加入所谓的“语文味”,这似乎能让听课检查的专家老师非常满意,但是细细揣摩,便发现学生其实根本听不懂专业术语,云里雾里结束一节课。以至于很多学生考的分数很高,但是一问为什么这样答题却云里雾里。学生看似很懂,其实心里一头雾水,跟着老师的标准答案走而已,完全没有自己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和思考。
四、当前教育呼喊美育
当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极需把美育渗透其中。在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美感教育的美术音乐课总是被认为“无用”而强行代替为语文、数学、英语课。美学家蒋勋也在曾经进行过相关论述:“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一个人内在的审美力直接决定了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竞争的核心实力。这其中不仅因为成熟的审美能力映射了他的整体思辨能力,其实也比较全面地了他的细节表现思维。由此可以知道,父母能给到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力培养子女的审美力。”
腾纯明确提出“大美育”的概念,他为针对过去“一提到美育往往只想到图画课、音乐课、美术课以及校外、课外的审美活动”。其实“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他指出美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其实每一门课程、每一种教育活动的背后都有关于美的教育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是说“除了在学校课堂进行的美的教育之外,其实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也不可或缺。”[3]在欧洲,文艺复兴不仅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有关艺术和文化方面的飞速进步。美学更是渗透到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点点滴滴。吃饭简直会让人怀疑吃的是艺术品,连就餐环境都讲究到了极致;家里的园艺设计、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一不小心还会以为到了童话世界……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接受美的教育,渗透美,用美来对抗世俗的粗糙,对生命和生活的专注与尊重。因此,蔡元培在当时所提出的美育,用在当下,也是非常合适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享受,既切合中国人崇尚实用的品格,又能兼顾美育的发展。
五、结论或建议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语文教师要更考虑到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品味到中国的古典之美,熏陶中国的文化之厚重,让更多的孩子热爱祖国的点点滴滴,从而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文化自信。因此,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其实非常的重。美的教育可以蕴藏在名山大川、山林小溪、公园花间等等,美育就藏在生活里,要教师带领学生用懂得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行动。
总之,21世纪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美育是未来的教育。
美育在新世纪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但是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走好经济的同时,兼顾美育事业。说到底,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文化,通过提高美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也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育活动评价的第三标准[N].中国教育报,1997.2.27
[2]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4页
[3]腾纯.美育实施之我见[J].美育,1987(3)
关键词:美学;美的教育;当代语文教育
一、绪论
21世纪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在中西方的审美教育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们要逐渐认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仅仅一套符合发展规律、目的明确的标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是一套能够将“规律性与目的性进行有机整合”的高效率标准体系。[1]然而,教育活动往往只谈“真”与“善”,不谈“美”, 教育学的教科书中对于美学的大胆尝试也极为缺少。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美育的重视也需要进一步地提升。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学理论与相关实践都处在一个整体基调都比较低的粗放型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教育问题从一个方面来看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实利主义观念和逻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比较工业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逻辑,就是说把所有的人物性格都通通磨平,并且以此建立标准成为“单向度的人”。现代性所扼杀的恰恰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所以,工业化、现代性的结果与人追求自由和创造人格是相背离的。工业化、现代性的弊端在教育时间上的表现就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如片面发展和强制灌输还有剿灭生机等),对与这些问题的彻底根治急需通过审美能力的大力改造然后加以完善,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审美救赎。因此,审美的教育刻不容缓,让新的生命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年华。
二、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他举人出身、经历过传统的四书训练,后来经历德国的留学生活之后,便开始对西方成熟的现代技术与科学以及教育理念敞开怀抱。他认为西方的哲学等应该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参照,他的观点带有一种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品格,流露出受到西方学术影响的痕迹。
蔡元培非常热爱美学这门学科,可以说得上是情有独钟,在德国留学时他就主攻美学。归国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首开美学课程。他对康德的美学观念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美的普遍性,就是沒有概念。他是纯粹都单一对象的判断。我们说美,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形容词,不是一种理论的知识,为或一种状态,一种实物,或一种关系,来规定性质的。”他对于美学,有自己的见解,有偏中方尚虚的一面,也有偏西方尚实的一面。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是蔡元培先生对于目前中国美学体系所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贡献。蔡元培于20世纪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中一段讲到:“军国民主义和实利主义以及德育主义三者,都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之下。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两者,均已成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此五者都是今日之所有教育切不可偏废者也。”可见,他当时已经非常重视美育了。宗教在开始之初,对知、情、意三方面还是有教育和陶冶功能的,但是后期变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在黑暗的中世纪的笼罩下,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蔡元培也以此为根据大胆预测未来的人类社会并不会有拘泥形式、过度依赖鬼神的宗教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哲学文化中出现的各种流派的学术信仰。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美育更应该与美术区别开来,美育需要探讨的领域与美术相比要更加广泛,包括一切的电视作品、园林建筑、舞台搭建等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个人的举手投足,学术团体的集体文化,社会组织的团队意识,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都是广义上的美化。[2]因此,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改革的实践中,贯彻五育,而且不可偏废,使北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座丰碑,其大开学术风气等举措与美育思想也一脉相承。
三、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小学语文教育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新课标已经落实下去了,但是上了年纪的老师,特别是偏远地区、乡镇的一线教师,都学不懂新课标,依然用着以往的教法来上课教学。国家提出了教学的核心素养,是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六项。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根据核心素养,进一步整理出各学科领域内体现学科思维的态度,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社会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必须体现本学科里的思维品格和学习态度。语文是对我们母语的深入和系统学习的必要学科,更是学期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以及各种综合性活动上渗透美的教育,把每堂课都变成一件艺术品,用诗性的语言、唯美的意境,让学习之人如痴如醉,并因此发出感慨,“原来我们的古典文学这么美,原来我们语文这么美,原来读书这么美!”但是我们在现实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太过偏重于文章的解读,强行加入所谓的“语文味”,这似乎能让听课检查的专家老师非常满意,但是细细揣摩,便发现学生其实根本听不懂专业术语,云里雾里结束一节课。以至于很多学生考的分数很高,但是一问为什么这样答题却云里雾里。学生看似很懂,其实心里一头雾水,跟着老师的标准答案走而已,完全没有自己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和思考。
四、当前教育呼喊美育
当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极需把美育渗透其中。在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美感教育的美术音乐课总是被认为“无用”而强行代替为语文、数学、英语课。美学家蒋勋也在曾经进行过相关论述:“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一个人内在的审美力直接决定了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竞争的核心实力。这其中不仅因为成熟的审美能力映射了他的整体思辨能力,其实也比较全面地了他的细节表现思维。由此可以知道,父母能给到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力培养子女的审美力。”
腾纯明确提出“大美育”的概念,他为针对过去“一提到美育往往只想到图画课、音乐课、美术课以及校外、课外的审美活动”。其实“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他指出美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其实每一门课程、每一种教育活动的背后都有关于美的教育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是说“除了在学校课堂进行的美的教育之外,其实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也不可或缺。”[3]在欧洲,文艺复兴不仅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有关艺术和文化方面的飞速进步。美学更是渗透到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点点滴滴。吃饭简直会让人怀疑吃的是艺术品,连就餐环境都讲究到了极致;家里的园艺设计、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一不小心还会以为到了童话世界……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接受美的教育,渗透美,用美来对抗世俗的粗糙,对生命和生活的专注与尊重。因此,蔡元培在当时所提出的美育,用在当下,也是非常合适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享受,既切合中国人崇尚实用的品格,又能兼顾美育的发展。
五、结论或建议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语文教师要更考虑到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品味到中国的古典之美,熏陶中国的文化之厚重,让更多的孩子热爱祖国的点点滴滴,从而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文化自信。因此,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其实非常的重。美的教育可以蕴藏在名山大川、山林小溪、公园花间等等,美育就藏在生活里,要教师带领学生用懂得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行动。
总之,21世纪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美育是未来的教育。
美育在新世纪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但是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走好经济的同时,兼顾美育事业。说到底,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文化,通过提高美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也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育活动评价的第三标准[N].中国教育报,1997.2.27
[2]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4页
[3]腾纯.美育实施之我见[J].美育,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