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的整合将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使数学内容趣味化。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运用多媒体实施创造性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 形象直观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可以提供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领域,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施创造性教育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课件的使用时机
选择课件,首先应考虑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数学规律及原理的完整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许多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媒体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还应注意课件要画面简洁、形象深刻、操作简便,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二)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象了。如果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就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不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且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心理学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跃进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CAI加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针对某一类问题时多次反复地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果,然后互相讨论,发现问题的本质共性,从而形成一般性结论,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事实既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又能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传统的方法中“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等知识点的说明显得苍白无力,对于较多的学生来讲,较难理解。这里,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实时数据显示功能,作二次函数图形:在屏幕上显示,它们大小的数值,让学生自己去拖动其中的某些点,显示的数据会跟着点的移动而变化。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从动态“万种变化”中去观察、归纳规律并及时去验证,获得一些定理。与传统的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相比,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做数学”,即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对结论的感知——主动构建知识,从而对所学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
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师生对话、合作交流、多向评价已经成为主流,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更多乐趣,更多收获,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正在不断创新和升华。
【关键词】创设情境 形象直观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可以提供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领域,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施创造性教育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课件的使用时机
选择课件,首先应考虑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数学规律及原理的完整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许多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媒体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还应注意课件要画面简洁、形象深刻、操作简便,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二)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象了。如果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就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不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且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心理学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跃进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CAI加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针对某一类问题时多次反复地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果,然后互相讨论,发现问题的本质共性,从而形成一般性结论,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事实既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又能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传统的方法中“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等知识点的说明显得苍白无力,对于较多的学生来讲,较难理解。这里,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实时数据显示功能,作二次函数图形:在屏幕上显示,它们大小的数值,让学生自己去拖动其中的某些点,显示的数据会跟着点的移动而变化。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从动态“万种变化”中去观察、归纳规律并及时去验证,获得一些定理。与传统的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相比,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做数学”,即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对结论的感知——主动构建知识,从而对所学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
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师生对话、合作交流、多向评价已经成为主流,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更多乐趣,更多收获,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正在不断创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