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k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初衷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运用的方法,从而迁移到学习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学习。这句话深刻阐释了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教法。
  编写教材时,编者把课文分为讲读与自读两个部分。自读即自学,具体来说,是在教师进行讲读,授之以渔以后,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讲读课学到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加以运用和实践,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最终完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由此可见,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
  初中语文课单元的设置是一单元四篇文章,前两篇是讲读课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一般每课用一课时,自读课要求学生自学解决,诸如课文后的练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读课教学存在问题较多,由于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两种不理想的教学模式。一种等同于讲读课,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题解,正音解词,分段讲解,归纳中心及写作特点,处理练习,面面俱到,自读课和讲读课一样满堂灌。如最近我在市级公开课上八年级上册《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用的就是这种模式。这一次小的尝试激发了我对自读课文的研究。我逐步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这种情况下,出现两极分化,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这一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底蕴及专业素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因此,探索、改革和优化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来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怎样教自读课文才符合九年义务教材大纲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配合讲读课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要求?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到了一些自读课文的教学经验,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学会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把握重点。因为自读课文基本上都是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所以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把两者进行比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比较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或者阅读体会等等。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几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树林和草原》都是写季节的,比较的内容就有四季的不同、作者的不同感悟和不同的视角等。再比如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是新闻单元,其中讲读课是《南京大屠杀》《寻找时传祥》,自读课文是《阿炳在1950》,前面两课都是写人的文章,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写人的文章首先要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再通过比较阅读,由于这篇课文源自电视专题节目,多了同期声和解说词,视听效果更明显,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鉴赏,在鉴赏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第二,巧妙设置问题,举一反三,突破难点。自读课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做必要的引导。如何引,如何导,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领悟所学的重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所学“活”起来,是教师应下功夫思考的问题。最常见的引导方式是启发式提问,比如《勇气》这课,自读思考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文章提到了“哪两种勇气”?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再如,东汉王充《订鬼》,这一篇文章,我就提出三个问题:1.本文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样的论题?2. 作者的观点如何?3.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这样的问题,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自读前或自读后提出。如学生基础较差,或刚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便于其迅速把握重点,逐步将问题放在自读后去问,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被动等待问题的依赖习惯,并能了解学生掌握、领悟所学的情况和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进一步引导。类似的方式还有课堂讨论、写读后感,就某一问题做即兴演讲等多种方式。
  第三,营造讨论氛围,精读原文,品味语言。教师要激励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发现妙词佳句、精彩段落,并指出从内容到写法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然后,教师适时给予补充、完善,创设一种浓郁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师生共同领略文章的美。如在学习课文《鹤群》时,很多同学都觉得“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这一段写得非常美。有的同学说,这几句写出了鹤群从视线中逐渐消失的情景,有一种动态美;有的说,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马上补充道,这里连用了四个比喻,很形象生动,鹤群的形象宛如在眼前。教师一方面称赞学生说得好,另一方面提醒:“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几句里‘开始、转眼间、不久、最后’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种动态美正是从这几个词中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在写作时应当学习借鉴。”
  第四,快速迁移训练,鼓励创新,感受作品。这是自学课文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以上几步的学习中,学生准会对某一方面感受最深,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趁热打铁,找准目标,快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美猴王》中美猴王进入水帘洞的一段描写,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词语,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新,描写运动会上的跳高或跳远,同样会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断:这位同学注视着前方的跳杆,先小跑几步,随后大步跨前,接着纵身跃起,头微微后仰,身体自然弯曲,在空中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最后重重地站在海绵垫上,动作优美娴熟,美就美在这一瞬间。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第五,强化类文赏析,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完知识之后,懂得找类似文章进行巩固练习,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从而为今后的阅读服务。例如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可以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了解朱自清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方向;再比如学习余光中《乡愁》,可以查找关于乡愁的诗歌如席慕容的《乡愁》,学习品读与鉴赏诗歌的方法。
  总之,如果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读课文的设计理念,就能更好地实现以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为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主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协助者、指导者,从而真正实现了创新教学。
  而学生明白了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便会更重视自读过程。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切实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逐步实现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突破。
  参考资料:
  1.宋均凤《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模式研究》,《考试周刊》2011年第77期。
  2.马庆会《谈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模式》,《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第11期。
  3.郑晓刚、邓彤《自读课:教什么与怎么教》,《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
  4.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其他文献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反映着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是其语文水平的具体反映,写作教学也因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指导中,概念化、模块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创作能力和写作思维被束缚。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便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
长妈妈和祥林嫂,都是鲁迅笔下的人物。长妈妈出自纪实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幼时的保姆,是生活中真实的人;而祥林嫂则是小说《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两个人物,一实一虚,无论身份经历、思想觉悟还是行事举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此外,若联系《祝福》中鲁镇民众的生活状态,长妈妈似乎走进了小说中的世界,她和鲁镇的居民在精神上也有着共通性。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长妈妈属于生活真实,祥林嫂则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日益成为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的关键技术。大数据的运用确实方便了日常生活,但是大数据的发展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大数据对于个人数据、个人信息收集的隐蔽性和频繁性,导致个人数据暴露的风险增加。特别是个人信息、个人数据的过度收集和运用问题。因此,本文在大数据的语境下,分析个人数据的概念以及个人数据的基本内涵,并基于现行法律提出合理的个人数据信息的
[摘 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除了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家长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生心发展的影响,而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也应该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当今很多孩子的现状是教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别人管不了,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家校联动经验,从共建教师与家长新型关系的必要性和当今农村家长和教师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师家长新型关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广大家长和教
[摘 要:在高中,生物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并且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实验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所以高中的生物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生物教师需要找出在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种“冤”情能“感天动地”,突出了冤情的大。第三折[端正好]唱词也说“叫声屈动地惊天”。从全剧来看,所写的也确实是窦娥冤大仇深,让天地为之动容;“三桩誓愿”的应验更充分说明冤情“感天动地”。  然而,窦娥在[端正好]唱词中同时也唱道“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更是把冤气直指天地:“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
赵之谦自幼读书写字,博闻强识,是晚清时期著名书画篆刻家。其书法风格与众不同,真行隶篆都自成面目,为碑学书法家中极富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一位大师。他的篆书取法主要也是来源于北碑书法,是赵之谦书法很突出的一大特色之处。《许氏说文叙》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书笔法精丽,起讫处未用藏锋,其意是为使其弟子易见用笔之踪痕,从而却因此收获了出乎意外之效果,使其篆书不同于其他篆书般自具特色,圆润流美。从赵之谦识语中后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而古诗鉴赏恰恰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点,又是高考无法回避的考点。有鉴于此,从高一开始,我安排了“课前五分钟”,以学号顺序由一名学生介绍一首古诗,按照“示范性背诵——齐读——抄诗——赏析——背诵——考查”几个步骤进行,并简要说出推荐的理由。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小L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抒情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作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触发内在情感并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体悟作者的感情。可见,情感的抒发是文章表达主旨的重要手段,那么,初中生在平常的写作中如何抒情才能使读者“披文入情”,深为感动呢?笔者以为,情感的触发应来源于生活,情感的升华应有理趣相伴,情感的表达应注重些技巧。  一、源
朱自清先生的这三篇散文,可以称得上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教材。因此,对其文字本身的分析,已经十分精细,很难再多说什么。只能变换一个角度,由朱先生的散文成为语文经典,而联想到朱先生的散文写作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或许还有些话可说。  “我是个国文教师”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写作杂谈》,对他自己的散文写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一开头就说:“我是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