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委?当有老师问到我时,我仍会直言:我不太赞成时下很多老师都在用的几种方式。一种是自认为“第一感觉是对的”,往往在新生花名册中找人选;另一种是,在成班之初就立刻对全班学生来个文化课摸底测试,然后把那些成绩好些的同学捏成一个班委;还有一种就是干脆让全体同学投票公选。
我不赞成的理由是,这几种做法无一不是“快速捏成”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简单、草率的方式,更是偷懒的行为。
中职教育有很多特殊性,其中生源的特殊性会让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打个比方来讲,选班委这件事,对于普通高中的老师来说,或许只要看看新生花名册就真的心中有底了。至于用什么形式去组建班委,那是无需与谁商量的事。但如果中职学校的老师也这么做,恐怕就会吃苦头。
一
倘若我们仅凭一纸花名册就想圈定班委人选的话,那很可能不仅选不出哪些人适合当班委,而且还会使自己很快陷入“毛驴困境”。“毛驴困境”又叫做“布里丹毛驴效应”,该效应认为,如果在毛驴身边放等量的两捆草,它就会陷入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捆草的困境当中。到最后,毛驴会因为犹豫不决而被活活饿死。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如果从学习成绩上看,这群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低分者;若以素质或经验论,别说他们在初中时当过学生干部的人很少,就连获得过奖励的人都寥寥无几。
如此一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初当班主任的老师,或是刚从普高转入职校的老师,就会觉得“捏捏这个是软的,摸摸那个还是软的”,最后便凭直觉认为他们都相差无几,也就和毛驴一样陷入困境了。
若说与毛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毛驴是因为看着两捆相同的草,觉得无从下手而被活活饿死的;而我们是因为凭感觉就把学生臆断成“次品”了。
二
如果在成班之初就急着对全班学生来一次学习成绩上的摸底测验,试图用“矬子里面挑将军”的方法,快速捏成一个班委的话,那么,我估计很快会疏远大多数学生。
这道理在于,职校生普遍都患有“惧考症”,因而你的摸底考试对众多学生而言,无疑是一记“杀威棒“。而这一棒下去,麻烦也就来了:很多本非“矬子”的人,全被你打成“矬子”了,而后他们对待你的态度也就变了,就像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上的姑娘们看不惯某个男嘉宾似的——瞬间灭了你的灯。
接着你一定想得到,或许在现实中也看到过这种情形:当他们不亲近你甚至很讨厌你时,往往会连带着看不惯你硬拔起来的那几个“高个”;而当“矬子”远远多于“高个”,而且他们又形成敌对状态时,那几个势单力薄的“高个”,便会被捉弄得洋相尽出……
试想,处在这种情形下的班级,身为班主任的你能有好日子过吗?
三
如果直接让大家投票公选班委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这么个结果:那些既有正气又想为班级做点事的同学往往选不上,反而那些恃强凌弱、匪气十足的学生倒被选上了。
我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同样是在新生报到后,在普高学生中进行民主选举班委的结果是,那些成绩好又有正气的同学占了上风;而在职校却正好相反,反而是那些“刺头儿”得票率更高。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在普通高中,新生入学时的成绩排名早已张榜公布,而普高学生中又多是想读点书的孩子,如此,他们当然希望有能力带领他们学习的人当干部;而在中职学校,却是贪玩的孩子多,因而他们手中的那一票,自然也就投给了那些会捣乱、能玩得出花样的孩子。
别误会,我这么说,并非指调皮的、贪玩的或是“带刺”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干部,而是想提醒大家,在班级刚成立之时,这类孩子还应该属于“被调教”“被他人感染”的对象。若此时用他们当班委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班风学风中总有一股怪味。当这类孩子成了班委后,他们身上本有的那股子“邪气”,就会不断地传播给为数不少的“跟屁虫”,甚至于他们不经意间的一个怪动作,都有很多人在模仿。如此,则班级中的邪气也就与日蔓延,正气却逐日消失。时日久了,还会让有些任课老师怯于走进这个教室中。
二是班级工作的考核结果总是时好时坏。要知道,此类孩子大多生性不安分,性情忽冷忽热、热情时高时低,工作没长性,因而他们刚当上班委时的那几分热度,多半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是班集体缺乏凝聚力,同学之间关系也紧张。如果这类孩子成为班委,他们是否会凭着一股蛮劲和匪气来管理他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公信力。甚至,还会有一些脾气倔犟的孩子,因看不惯他们盛气凌人的作风,而要与之“较量”。如此一来,同学间要么面和心不和,要么吵架、打架等问题层出不穷。
最为可怕的是,很可能有些略显内向、柔弱的孩子,会因惧怕他们而不敢吱声,然后到了第二年你才发现,不少老实巴交的孩子都“不见”了。 事实上很多老师都在这一问题上摔过跟斗,当发现班级问题总是此起彼伏,自己也总是疲于奔命,为班委“擦屁股”,所有的工作都如同救火时,就为时已晚了。
或许有些老师会说,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调整。可是你想过吗?那个调整下来的“帅”,是否会成为一门或明或暗的不停攻击你的“炮”呢?
四
我说了这么多快速捏成班委的不可取性,自然希望大家慢慢来,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摄影师在拍风景照时的做法吧?他们是否都是事先不断地旋转手中的旋纽,再慢慢地实现对焦,然后才“咔”的一声按下快门的呢?试想,如果他们缺了“对焦”这一环节,那些最美丽的风景能定格在他们的相机里吗?
以此推理,如果我们也先与孩子们处处,多转转自己的眼球,不就能将每个孩子的人品、性格、能力及工作态度如何等镜头,全都定格在自己的脑子里了吗?哪些孩子可用,哪些孩子不可用,不就心中有底了?
五
大家应该都见过那些泥水匠在砌墙时的做法吧?他们为何要把那些好好的干砖头放在水里浸泡后,再拿出来上灰浆呢?除了防止灰浆中的水分会很快被干砖头吸干外,是否也在通过水的浸润后,观察哪些砖头不断裂?哪些砖头不掉角?哪块砖头可以用在哪个位置上呢?
同样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浸润”这一环节,那我们要“弘扬什么、抑制什么、保护什么”的带班思想,又如何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孩子是“正形”,是可以用在“立面上”的“砖”;哪些孩子是正好可以用来“挑角”的“半拉子砖”呢?
要知道,让“带班思想”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里,是班主任在成班初少不了的一门功课。因为教育学、心理学都表明,学生是有向师性的,教育要讲究“首因效应”。如果你能遵循这一常识,那么,很多学生的身心便都会向你靠拢,班集体就有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正气,当正气不断上升时,邪气就会被正气慢慢地吹散。到那时,想为班级做点事的人不就一个个冒出来了吗?这时挑选班委的余地不就大了吗?
六
再举个例子,煮饺子时要在水开时加点冷水,让个大的饺子不会生,个小的饺子也不会破,想必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也参照这一原理,让那些有点匪气、霸气或带点“刺”的学生,在班集体这只大锅中与大家一起滚来滚去,而你又不停地对他们加以肯定或提些建议的话,又会怎样?你的“肯定”或“建议”,哪怕是一个善意的眼神,是否都与那煮饺子时加下去的一勺凉水有着同样的妙用呢?他们是否也同样不会“生”、不会“破”了,甚至同样可以成为好干部的苗子呢?
班委“得力”与否,选人是关键。如果采用快速捏成的方法,即使有可能选出个把好苗子,那也只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碰运气碰来的。而慢慢地与学生处处,让同学间增加些了解后再来组建班委,你就会发现,无论用什么形式去选,你心中的人选都恰好与学生认定的人选不谋而合。到那时,你再对他们加以培养,他们能不“得力”吗?而且这么做,是否反而减少了许多麻烦?
最后,我想说,中职教育中有许多的“乱麻”都不是“快刀”能斩得断的,只有心中默念着“慢慢来”三个字,死疙瘩才会慢慢松动。
结束语:到本期,“与中职教育者的心灵对话”系列文章刊发完了。在11篇文章里,余国良老师结合自身多年职业教育的工作实践,就学生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给一线教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刊登此类文章,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就这些话题踊跃投稿。(责编 赵 河)
我不赞成的理由是,这几种做法无一不是“快速捏成”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简单、草率的方式,更是偷懒的行为。
中职教育有很多特殊性,其中生源的特殊性会让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打个比方来讲,选班委这件事,对于普通高中的老师来说,或许只要看看新生花名册就真的心中有底了。至于用什么形式去组建班委,那是无需与谁商量的事。但如果中职学校的老师也这么做,恐怕就会吃苦头。
一
倘若我们仅凭一纸花名册就想圈定班委人选的话,那很可能不仅选不出哪些人适合当班委,而且还会使自己很快陷入“毛驴困境”。“毛驴困境”又叫做“布里丹毛驴效应”,该效应认为,如果在毛驴身边放等量的两捆草,它就会陷入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捆草的困境当中。到最后,毛驴会因为犹豫不决而被活活饿死。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如果从学习成绩上看,这群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低分者;若以素质或经验论,别说他们在初中时当过学生干部的人很少,就连获得过奖励的人都寥寥无几。
如此一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初当班主任的老师,或是刚从普高转入职校的老师,就会觉得“捏捏这个是软的,摸摸那个还是软的”,最后便凭直觉认为他们都相差无几,也就和毛驴一样陷入困境了。
若说与毛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毛驴是因为看着两捆相同的草,觉得无从下手而被活活饿死的;而我们是因为凭感觉就把学生臆断成“次品”了。
二
如果在成班之初就急着对全班学生来一次学习成绩上的摸底测验,试图用“矬子里面挑将军”的方法,快速捏成一个班委的话,那么,我估计很快会疏远大多数学生。
这道理在于,职校生普遍都患有“惧考症”,因而你的摸底考试对众多学生而言,无疑是一记“杀威棒“。而这一棒下去,麻烦也就来了:很多本非“矬子”的人,全被你打成“矬子”了,而后他们对待你的态度也就变了,就像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上的姑娘们看不惯某个男嘉宾似的——瞬间灭了你的灯。
接着你一定想得到,或许在现实中也看到过这种情形:当他们不亲近你甚至很讨厌你时,往往会连带着看不惯你硬拔起来的那几个“高个”;而当“矬子”远远多于“高个”,而且他们又形成敌对状态时,那几个势单力薄的“高个”,便会被捉弄得洋相尽出……
试想,处在这种情形下的班级,身为班主任的你能有好日子过吗?
三
如果直接让大家投票公选班委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这么个结果:那些既有正气又想为班级做点事的同学往往选不上,反而那些恃强凌弱、匪气十足的学生倒被选上了。
我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同样是在新生报到后,在普高学生中进行民主选举班委的结果是,那些成绩好又有正气的同学占了上风;而在职校却正好相反,反而是那些“刺头儿”得票率更高。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在普通高中,新生入学时的成绩排名早已张榜公布,而普高学生中又多是想读点书的孩子,如此,他们当然希望有能力带领他们学习的人当干部;而在中职学校,却是贪玩的孩子多,因而他们手中的那一票,自然也就投给了那些会捣乱、能玩得出花样的孩子。
别误会,我这么说,并非指调皮的、贪玩的或是“带刺”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干部,而是想提醒大家,在班级刚成立之时,这类孩子还应该属于“被调教”“被他人感染”的对象。若此时用他们当班委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班风学风中总有一股怪味。当这类孩子成了班委后,他们身上本有的那股子“邪气”,就会不断地传播给为数不少的“跟屁虫”,甚至于他们不经意间的一个怪动作,都有很多人在模仿。如此,则班级中的邪气也就与日蔓延,正气却逐日消失。时日久了,还会让有些任课老师怯于走进这个教室中。
二是班级工作的考核结果总是时好时坏。要知道,此类孩子大多生性不安分,性情忽冷忽热、热情时高时低,工作没长性,因而他们刚当上班委时的那几分热度,多半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是班集体缺乏凝聚力,同学之间关系也紧张。如果这类孩子成为班委,他们是否会凭着一股蛮劲和匪气来管理他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公信力。甚至,还会有一些脾气倔犟的孩子,因看不惯他们盛气凌人的作风,而要与之“较量”。如此一来,同学间要么面和心不和,要么吵架、打架等问题层出不穷。
最为可怕的是,很可能有些略显内向、柔弱的孩子,会因惧怕他们而不敢吱声,然后到了第二年你才发现,不少老实巴交的孩子都“不见”了。 事实上很多老师都在这一问题上摔过跟斗,当发现班级问题总是此起彼伏,自己也总是疲于奔命,为班委“擦屁股”,所有的工作都如同救火时,就为时已晚了。
或许有些老师会说,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调整。可是你想过吗?那个调整下来的“帅”,是否会成为一门或明或暗的不停攻击你的“炮”呢?
四
我说了这么多快速捏成班委的不可取性,自然希望大家慢慢来,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摄影师在拍风景照时的做法吧?他们是否都是事先不断地旋转手中的旋纽,再慢慢地实现对焦,然后才“咔”的一声按下快门的呢?试想,如果他们缺了“对焦”这一环节,那些最美丽的风景能定格在他们的相机里吗?
以此推理,如果我们也先与孩子们处处,多转转自己的眼球,不就能将每个孩子的人品、性格、能力及工作态度如何等镜头,全都定格在自己的脑子里了吗?哪些孩子可用,哪些孩子不可用,不就心中有底了?
五
大家应该都见过那些泥水匠在砌墙时的做法吧?他们为何要把那些好好的干砖头放在水里浸泡后,再拿出来上灰浆呢?除了防止灰浆中的水分会很快被干砖头吸干外,是否也在通过水的浸润后,观察哪些砖头不断裂?哪些砖头不掉角?哪块砖头可以用在哪个位置上呢?
同样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浸润”这一环节,那我们要“弘扬什么、抑制什么、保护什么”的带班思想,又如何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孩子是“正形”,是可以用在“立面上”的“砖”;哪些孩子是正好可以用来“挑角”的“半拉子砖”呢?
要知道,让“带班思想”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里,是班主任在成班初少不了的一门功课。因为教育学、心理学都表明,学生是有向师性的,教育要讲究“首因效应”。如果你能遵循这一常识,那么,很多学生的身心便都会向你靠拢,班集体就有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正气,当正气不断上升时,邪气就会被正气慢慢地吹散。到那时,想为班级做点事的人不就一个个冒出来了吗?这时挑选班委的余地不就大了吗?
六
再举个例子,煮饺子时要在水开时加点冷水,让个大的饺子不会生,个小的饺子也不会破,想必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也参照这一原理,让那些有点匪气、霸气或带点“刺”的学生,在班集体这只大锅中与大家一起滚来滚去,而你又不停地对他们加以肯定或提些建议的话,又会怎样?你的“肯定”或“建议”,哪怕是一个善意的眼神,是否都与那煮饺子时加下去的一勺凉水有着同样的妙用呢?他们是否也同样不会“生”、不会“破”了,甚至同样可以成为好干部的苗子呢?
班委“得力”与否,选人是关键。如果采用快速捏成的方法,即使有可能选出个把好苗子,那也只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碰运气碰来的。而慢慢地与学生处处,让同学间增加些了解后再来组建班委,你就会发现,无论用什么形式去选,你心中的人选都恰好与学生认定的人选不谋而合。到那时,你再对他们加以培养,他们能不“得力”吗?而且这么做,是否反而减少了许多麻烦?
最后,我想说,中职教育中有许多的“乱麻”都不是“快刀”能斩得断的,只有心中默念着“慢慢来”三个字,死疙瘩才会慢慢松动。
结束语:到本期,“与中职教育者的心灵对话”系列文章刊发完了。在11篇文章里,余国良老师结合自身多年职业教育的工作实践,就学生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给一线教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刊登此类文章,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就这些话题踊跃投稿。(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