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教学法在行列式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教学法是基于数学史的一种教学方式,以行列式概念为例,分析发生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阐述发生教学法的缘起,生物发生律类推到数学教育催生发生教学法;其次介绍发生教学法的策略,发生教学法借鉴历史引入主题,重现知识再发现过程;最后用发生教学法设计行列式概念教学,展示详细教学流程,并说明设计理由,促进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推广发生教学法.
其他文献
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开口断面主梁的颤振稳定性及下稳定板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比风洞试验的三分力及颤振临界风速结果,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借助流场可视化直观地分析了颤振机理及下稳定板的抑制机理.结果 表明:来流在上游栏杆、上游箱室底板及下检修道处分离形成旋涡并向下游发展,期间产生与桥断面运动方向相同的气动力,成为颤振发散主导因素.在桥梁断面增设下稳定板能形成稳定的旋涡,气动力总体做负功,有效地抑制了颤振发散.增设1/4下稳定板,稳定板间形成了稳定的旋涡,气动力在运动周期内持续做负功,而同时增设下中央稳定板
为研究家用热泵空调送风方式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在人工环境实验室内测试了中送风、下送风和分布式送风的环境参数,并对15名受试者的热感觉和热舒适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背景温度为0℃时,分布式送风可快速、均匀地提升人体各部位的空气温度,受试者的整体热感觉以及整体热舒适上升最快,受试者的热舒适性可得到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稳定后,分布式送风温度均匀度最小为1.9℃,在送风区域内的受试者各部位感觉较暖,局部热感觉差异最小,且其他位置的受试者都不觉得冷;稳态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舒适的拟合结果表明,足部热感觉对整
基于含复合蓄能装置(蓄热/蓄电)的天然气与太阳能耦合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从节能、经济、环保层面对其建立了优化模型.选取原动机额定容量、原动机启停比、太阳能光热/光伏面积、电制冷机供冷比为优化变量,利用量子粒子群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获取了耦合系统的优化容量及优化运行模式,并对其在两种运行策略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广州的一栋宾馆建筑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优化运行模式下的耦合系统性能均优于分产系统,且以“电”定热模式的性能(年一次能源节约率为37.9%,年总成本节约率为39.9%,年二氧化
膨润土的颗粒膨胀所引起的孔隙率及流径曲折度的改变是影响膨润土衬垫(Geo?synthetic Clay Liner,GCL)防渗性能的关键.通过COMSOL建立模拟膨润土中渗流的数值模型,研究了膨润土颗粒膨胀过程对GCL防渗性能的影响.COMSOL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通过膨润土粒间孔隙时,边界通道的最大速度明显小于非边界通道速度,这与泊肃叶公式的基本结论一致,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微观粒子速度分布规律与宏观流体场的速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从微观的角度研究GCL的宏观渗透规律.利用COMSO
对高维拋物型方程构造出了高精度的显式差分格式,格式的截断误差阶达到O(Δt2+Δx4).
我国小麦秸秆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的碳、硅元素,因此提出了以麦秸为原料,同时制备超级电容器和纳米分子筛联产工艺的设想.目前粉碎还田是麦秸的主要处理方式,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联产工艺先将麦秸用碳化机处理得到生物炭,研磨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抽滤洗涤,分别得到滤渣和含硅酸钠的滤液,再从滤渣中得到活性炭制备超级电容器,从含硅酸钠的滤液中得到二氧化硅制备纳米分子筛.本联产工艺旨在提出一种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方式,在麦秸高效利用的同时,提出环境友好型、可能应用到实际中的麦秸利用途径,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绿
设S是幺半群,(Bf→Ag→C)和(0→Bf→Ag→C→0)分别表示准正合序列和Rees短正合序列.针对准正合序列利用拉回图系统地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S-系的平坦性质可以从C传递到A上;同时考虑了近来新出现的平坦性,给出了准(Rees短)正合序列关于这些性质从B、C传递到A上的条件.
针对国内外研究中现有团雾预测方式中出现的不足,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以对高速公路团雾的发生进行预测.在利用遗传算法得到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基础上,通过神经网络对输入的历史团雾气象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建立团雾预测模型.经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避免了由于神经网络初始权值、阈值难以确定所造成的网络震荡问题,以及神经网络计算过程中易陷入局部解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团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高速公路团雾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提出了软件专业大学生“课程+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了课程体系结构,研发了基于课程的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于CNKI,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1期至2021年3期发文进行了统计并给予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