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来说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对学生而言很少有疑难,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在解题中想到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好”问题。
1、“好”问题的标准
“好”问题的标准应具有原始性、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
2、如何设计“好”问题
⑴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问题。
⑵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
⑶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根据学生对立体图形体积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能求出老师手中圆柱的体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二、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1、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⑴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猜想。猜想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问题情境应该置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自然而然地展开思维活动,进而分析、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⑵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猜想。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
2、通过各种形式交流猜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
1、多角度加以思考
多角度思考是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开始时往往从常规方面着手,通过变换思路,实施变通,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观点,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2、在开放中施以变化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这种问题就称为开放题、它可以分为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结论性开放题,综合性题等。
四、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一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进行适当的评价。如:“我发现的解决问题的规则是否是唯一的?还有更好的吗?”“在按设计的程序解决问题时产生了新问题怎么办?”……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的,所运用的策略受具体情况的制约。只有对它们进行提炼、概括,才能使之产生迁移。因此,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策略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此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评价、调控和解题后的提炼、整合,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产生最佳的效果,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便可引导学生继续创新,将问题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白泥湖中心学校)
一、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来说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对学生而言很少有疑难,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在解题中想到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好”问题。
1、“好”问题的标准
“好”问题的标准应具有原始性、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
2、如何设计“好”问题
⑴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问题。
⑵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
⑶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根据学生对立体图形体积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能求出老师手中圆柱的体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二、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1、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⑴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猜想。猜想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问题情境应该置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自然而然地展开思维活动,进而分析、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⑵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猜想。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
2、通过各种形式交流猜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
1、多角度加以思考
多角度思考是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开始时往往从常规方面着手,通过变换思路,实施变通,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观点,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2、在开放中施以变化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这种问题就称为开放题、它可以分为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结论性开放题,综合性题等。
四、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一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进行适当的评价。如:“我发现的解决问题的规则是否是唯一的?还有更好的吗?”“在按设计的程序解决问题时产生了新问题怎么办?”……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的,所运用的策略受具体情况的制约。只有对它们进行提炼、概括,才能使之产生迁移。因此,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策略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此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评价、调控和解题后的提炼、整合,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产生最佳的效果,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便可引导学生继续创新,将问题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白泥湖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