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到渠成,势所必然的意思。如此描述教学指导过程,又包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
谁不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啊!可是很多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我与上海三泉路小学谢雯老师一起准备三年级《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里《珍惜我们的眼睛》主题的“活动一”《用眼习惯小调查》公开教学,学习包里提示的内容包括:认识各类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获得调查数据与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形成结论。从这些不算复杂的表述里,相信有经验的教师已经看出点儿端倪了: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分析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已经很不错了,同时还要“获得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就有些让人为难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上怎么获得调查数据?还有时间调查吗?不少教师觉得“很难”,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采取的方法是“拆细”“化整为零”,用几个课时来完成。这么处理,用上几倍的时间,虽然也解决问题,但在我看来,显然不够“智慧”。
本着“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信念,我们一起商量,在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上下点工夫,又希望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現,寓“设计”于“寻常”之中。随后的公开教学,果然有了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效果。我以为,这一个案,颇有一些“典型”意义,兹将关键环节的处理概要介绍如下。
1.暗示,指引关注方向。
教师:上个星期,卫生室李老师给了我一份通知,本周五要轮到我们班检查视力。谢老师因此特别关注了同学们的用眼习惯,你们发現有什么问题吗?
PPT课件:出示4张照片,内容分别为学生在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照片的内容直接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不仅能看懂,还能举一反三说出一些类似的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谢老师的巧妙在于,出示的4张不同内容的照片,暗示或者说提示了学生的关注方向,方法非常简单,效果实实在在,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同时出示多张图片的基本要求。假设不使用这4张照片,也希望学生关注用眼习惯不同方面的问题,估计将要费时费力得多。
2.记录,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在学生逐一“发現”各张照片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的同时,谢老师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在一张长条纸上,随后逐一按着顺序贴在黑板上,黑板上留下“读写姿势正确很重要”“在适当的环境里看书、写字”“连续用眼不超过1小时”“保护眼睛讲卫生”等4行字,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仅仅是为了“一目了然”吗?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意图。这种不露刀斧的寻常教学处理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我姑且将之称为“种瓜得瓜”。如果你不读下文,能猜出其意图吗?
3.伏笔,留下几个数字。
学生交流用眼习惯的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現象。
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教师点清举手学生人数,然后板书在相对应的那句话后面。黑板上的4行字后面,留下4个数字。
课后研讨的时候,很多教师坦率承认,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这么仔细地分析照片、这么仔细地把话写下来、这么仔细地记下数字,而且还是“4个方面”都是这般仔细,隐隐担心教师在这一环节是否用时太多啊!你看,不动声色,寻常出現,似乎漫不经心,才会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要的就是这般娓娓道来、自然而然。
但是,正是有了上述教学伊始环节看似寻常的教学处理作铺垫,随后的教学过程居然给人惊喜连连,几乎可以称作“收获”的进程——
1.板书变成问卷
“问别人是最常用的调查方式。用这种方法来调查的人,事先要准备一份问卷。”谢老师在“用眼习惯小调查”课题后面补上“问卷”二字,“课题”变成了问卷题目。
“问卷都会有几个问题,我们这份问卷有几个问题?然后加上代表做得好、不好的选项,一份问卷就完成了。”谢老师在“4行字”的前面标上序号、后面写了“是”“否”以后,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居然变成了一份有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原来,前面的“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是有用意的呀!而且还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问卷的整个过程,为后面学生自己小组设计问卷提供了学习的样式。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话真还不是随便说说的,师生互动,留下一些“记录”,一定是后面要“用”的。
2.分析有了依据
“问卷完成以后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比如:黑板上这份问卷,我们全班28名同学,‘否’的有几个?‘是’的有几个?”学生看着黑板上谢老师留下的“否”的“举手”数字,很容易地就报出了“是”的数字。你看,在这里,自己班级的调查数据已经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这份问卷,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啊?”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4个方面的问题,谢老师逐一询问学生。这还不清楚吗?“否”的数字大于“是”,当然做得“不太好”,“否”的数字小于“是”,做得“还可以”。你看,到这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大体完成了。
“调查完成后,要形成结论。我们发現,全班28名同学的用眼习惯,总的来说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在“好/一般/不好”中选择了“不好”,并且还发現,在不好的用眼习惯中,“读写姿势”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就是调查的结论。”谢老师最后总结。你看,有了数据,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还能够得出基本的结论。
原来,前面谢老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留下的数字,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啊!不仅“留下”了调查数据以方便后面的数据分析、形成结论,同时,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老师“用请大家举手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的“一种调查方式”的完整过程。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体验,豁然开朗,有所回味,才是教学“巧妙”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课后交流的时候,很多教师使用了“巧妙”“流畅”“自然”“艺术”等溢美之词。而我想到了成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期望“渠成”,关键是要“水到”;期望“蒂落”,当然是要“瓜熟”。用教学设计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不露痕迹地安排好“伏笔”。我以为,谢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其关键在于,要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难点(问卷设计/数据调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留下伏笔(写下问题/留下数字),让教学进程在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中向前推进,才会让我们有顺理成章的感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条件具备了,取得成功也就自然而然了。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谁不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啊!可是很多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我与上海三泉路小学谢雯老师一起准备三年级《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里《珍惜我们的眼睛》主题的“活动一”《用眼习惯小调查》公开教学,学习包里提示的内容包括:认识各类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获得调查数据与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形成结论。从这些不算复杂的表述里,相信有经验的教师已经看出点儿端倪了: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分析不良用眼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已经很不错了,同时还要“获得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就有些让人为难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上怎么获得调查数据?还有时间调查吗?不少教师觉得“很难”,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采取的方法是“拆细”“化整为零”,用几个课时来完成。这么处理,用上几倍的时间,虽然也解决问题,但在我看来,显然不够“智慧”。
本着“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信念,我们一起商量,在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上下点工夫,又希望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現,寓“设计”于“寻常”之中。随后的公开教学,果然有了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效果。我以为,这一个案,颇有一些“典型”意义,兹将关键环节的处理概要介绍如下。
1.暗示,指引关注方向。
教师:上个星期,卫生室李老师给了我一份通知,本周五要轮到我们班检查视力。谢老师因此特别关注了同学们的用眼习惯,你们发現有什么问题吗?
PPT课件:出示4张照片,内容分别为学生在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照片的内容直接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不仅能看懂,还能举一反三说出一些类似的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谢老师的巧妙在于,出示的4张不同内容的照片,暗示或者说提示了学生的关注方向,方法非常简单,效果实实在在,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同时出示多张图片的基本要求。假设不使用这4张照片,也希望学生关注用眼习惯不同方面的问题,估计将要费时费力得多。
2.记录,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在学生逐一“发現”各张照片用眼习惯方面的问题的同时,谢老师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在一张长条纸上,随后逐一按着顺序贴在黑板上,黑板上留下“读写姿势正确很重要”“在适当的环境里看书、写字”“连续用眼不超过1小时”“保护眼睛讲卫生”等4行字,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仅仅是为了“一目了然”吗?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意图。这种不露刀斧的寻常教学处理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我姑且将之称为“种瓜得瓜”。如果你不读下文,能猜出其意图吗?
3.伏笔,留下几个数字。
学生交流用眼习惯的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現象。
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教师点清举手学生人数,然后板书在相对应的那句话后面。黑板上的4行字后面,留下4个数字。
课后研讨的时候,很多教师坦率承认,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这么仔细地分析照片、这么仔细地把话写下来、这么仔细地记下数字,而且还是“4个方面”都是这般仔细,隐隐担心教师在这一环节是否用时太多啊!你看,不动声色,寻常出現,似乎漫不经心,才会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要的就是这般娓娓道来、自然而然。
但是,正是有了上述教学伊始环节看似寻常的教学处理作铺垫,随后的教学过程居然给人惊喜连连,几乎可以称作“收获”的进程——
1.板书变成问卷
“问别人是最常用的调查方式。用这种方法来调查的人,事先要准备一份问卷。”谢老师在“用眼习惯小调查”课题后面补上“问卷”二字,“课题”变成了问卷题目。
“问卷都会有几个问题,我们这份问卷有几个问题?然后加上代表做得好、不好的选项,一份问卷就完成了。”谢老师在“4行字”的前面标上序号、后面写了“是”“否”以后,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居然变成了一份有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原来,前面的“你能把这句话写下来吗”是有用意的呀!而且还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问卷的整个过程,为后面学生自己小组设计问卷提供了学习的样式。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话真还不是随便说说的,师生互动,留下一些“记录”,一定是后面要“用”的。
2.分析有了依据
“问卷完成以后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比如:黑板上这份问卷,我们全班28名同学,‘否’的有几个?‘是’的有几个?”学生看着黑板上谢老师留下的“否”的“举手”数字,很容易地就报出了“是”的数字。你看,在这里,自己班级的调查数据已经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这份问卷,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啊?”读写姿势、阅读环境、用眼时间、用眼卫生习惯,4个方面的问题,谢老师逐一询问学生。这还不清楚吗?“否”的数字大于“是”,当然做得“不太好”,“否”的数字小于“是”,做得“还可以”。你看,到这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大体完成了。
“调查完成后,要形成结论。我们发現,全班28名同学的用眼习惯,总的来说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在“好/一般/不好”中选择了“不好”,并且还发現,在不好的用眼习惯中,“读写姿势”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就是调查的结论。”谢老师最后总结。你看,有了数据,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还能够得出基本的结论。
原来,前面谢老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请举手”留下的数字,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啊!不仅“留下”了调查数据以方便后面的数据分析、形成结论,同时,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老师“用请大家举手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的“一种调查方式”的完整过程。从教学巧妙设计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体验,豁然开朗,有所回味,才是教学“巧妙”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课后交流的时候,很多教师使用了“巧妙”“流畅”“自然”“艺术”等溢美之词。而我想到了成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期望“渠成”,关键是要“水到”;期望“蒂落”,当然是要“瓜熟”。用教学设计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不露痕迹地安排好“伏笔”。我以为,谢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其关键在于,要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难点(问卷设计/数据调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留下伏笔(写下问题/留下数字),让教学进程在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中向前推进,才会让我们有顺理成章的感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条件具备了,取得成功也就自然而然了。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