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丢了”的背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
  【关键词】“父亲丢了”构思精巧表达效果
  
  读完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我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跟着跌宕的情节波澜起伏。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
  作者运用回叙的手法写多年之前的一次偶遇,然而初读此文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谓不落窠臼。起笔作者便运用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向我们推出了一个心急如焚的中年男子形象,同时也便在读者心中设置了一个个悬念,为下文主旨的揭示蓄足了情势。
  接着,悬念的谜底在中年人的哭诉中揭晓,我们的同情与感动也随之加深。当读到“真想帮他找找,希望突然间,就走过来那位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的老人”时,我们的泪水不觉夺眶而出。然而,情节却随着女店主的介绍为之一跌,“他是装的”,这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不禁为之一震。“生活压力大”从侧面暗示了中年男子生活的艰辛。可这是他对父亲很凶的根本原因吗?男人的泪难道真是假的?作者被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也无从理解。
  最后,作者用了“或许”二字,似乎回答了自己提出的无法回答也不想回答的问题。究竟是否如此,也许真的说不清楚吧,然而这结尾的空白意蕴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这猜想的背后也许是难言的辛酸与不尽的无奈吧?!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
  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影射出一些能够让人深刻思考的东西,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我们似乎想到了《白发的期盼》,古人为忠孝两难而心痛,我们为生计和尽孝的选择而迷茫,在中年人前后判若两人的强烈对比里,我们情感的天平似乎永远不知道倾向哪一边。
  “父亲丢了”,这一简单的题目却分外让人触目惊心。于文题的背后,我们似乎读出了一丝人性的悲凉,似乎读出了隐隐心灵的迷茫,又似乎读出了诸多现实和人生的无奈……
  
  【附】
  
  父亲丢了
  查一路
  他拦住我,急切地和我说话。眼眶里的泪和两鬓的白发,显得极不协调——在我看来,这个年龄应该懂得克制。
  这位中年汉子突然抓住我的胳膊,我感到有些不适,试图挣脱,可是他抓得更紧。眼眶里的泪几乎要涌出,他说:“我父亲丢了,你看见过一位老人吗?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
  “他脑子不好,硬要去我妹妹家,今天是他生日,我就让他去了,可现在是下午了,就几步路,他还没到我妹妹家。”他认定父亲走失了,急切而又悲伤,向迎面走来的人一个个打听,其中包括我。
  我记下他的手机号。其实这只是一种安慰的方式,我去哪儿能帮他找到他的父亲?只是多一个人参与进来,就多一个人分担他心灵的痛苦罢了。
  五十出头的汉子,父亲丢了,竟至哭肿了眼睛。罗兰·巴特说过一句话,眼泪的存在,证明悲哀不是一场幻觉。动了感情才能流下泪,孝心感人。我真想帮他找找,希望突然间,就走过来那位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的老人。可是,没有。
  街边的树影延伸到对面,夕阳沉沉欲坠。转过身,我去街边杂货铺买饮料。一位中年妇女边打开冰柜边问:“你认识他?刚才那人。”我说:“不认识。”她用很肯定的口吻说:“一定是问你看见没看见他父亲!”
  我有些吃惊,她怎么会知道呢?她说:“他就住在我楼下,中午就在家里嚎了。不过我告诉你,他是装的,绝对是装的,他巴不得他父亲走失呢!”
  “装的?”我大吃一惊。这话给了我截然不同的印象。怎么可能?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和哭肿的眼睛。可是,这位妇女接着说:“我干吗要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冤枉他?他平时对老人可凶了,一直恶声恶气的,从不给老人好脸色。”
  不过,她最终还是帮他说了一句,“这人也挺不容易,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正式工作,靠开个电瓶车给人拉货挣点小钱度日,生活压力大……”
  这事过了很久了,我希望自己能把它忘记。
  在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前,它却很顽固,顽固地从心底蹿出来,变成挥之不去的疑问。中年汉子的泪水是不是真的?杂货店女店主有没有撒谎?在是与非的两极,我不知道我的天平倾向谁?我觉得,当我试图来解答这个疑问时,内心苦涩,仿佛有一种美好的伦常在眼前崩毁。
  或许,中年人的泪和女店主的话都是真的,只是在父亲走失后,这位中年人才有所触动,所有日子里犯下的错,瞬间变成了芒与刺,刺出了内心真实的痛。
  (摘自2009年11月9日《扬子晚报》“繁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如何指导学习科学训练,提高作文水平,是保证学生考出好成绩的关键,本文论述了作文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 作文教学 复习备考    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但作文作为高考中分值占比最高的一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认为。除平时的阅读积累外,每周至少要有两堂课的时间用在具体的作文写作与指导上。如果时间上得到保证。再加上指导训练
【摘 要】白居易、元稹的诗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是在酬答诗文中建立起来的,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寄元九》和《得乐天书》就是很好的明证。  【关键词】文人相“亲” 白居易 元稹    白居易、元稹在政治态度和创作方向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为唐朝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白居易和元稹却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散文,更应借助于朗读这种教学形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了散文教学中朗读的三个层次:示范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指导,体悟语言;重点鉴赏,读出自己。  【关键词】散文 朗读 教学 层次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把钥匙。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为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下列方法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其一,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实践性 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了语文的四个
【摘 要】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掌握文章写作技巧的锦囊妙计,借鉴一些方法和技能,知道如何写好作文,如何让你的作文在几十秒之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就可以赢在考场上。  【关键词】高考作文 高分作文 写作技巧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否取得高分,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常有同学感叹,作文难写,而多数学生患有“作文恐惧症”,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作文写作的范式及要素。如果在写作中,能够
【摘要】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本文谈到了四类闺怨诗。  【关键词】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闺怨,指旧时女性独守空闺、思念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哀怨之情。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
【摘 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用了三个典故,本文探讨了用典的缘由,用典的寓意,用典的效果,进而体悟作者用典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鲁迅 用典 寓意 效果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尽管赏析它的文章很多了,但依然有挖不尽的宝藏。笔者不想泛泛而论,仅就文中的三个典故作一些粗浅的赏析。  一、作者用典的缘由  1931年2月7日,“左联”的五位优秀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
摘 要:赫尔巴特由教育目的引出“教育性教学”,提出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培养,通过对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达到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的目的。杜威强调教育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主张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经验的改造。本纳在延伸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教学的教育”,继而发展“教育性-教养性教学”,指出个体不仅需要扩展世界经验和人际交往,还要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对“人性问题”的考量,三位大家就如
【摘 要】写作教学应从情感入手。“情”,使学生催生了写作的冲动;“情”,使学生产生了精神的营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感;精神营养    古人论述诗歌的产生时,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的“志”便是“好、恶、喜、怒、哀、乐”等等“情”。我们知道,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其根本是出于需要,可以是功利的需要,也
【摘 要】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景状其神,物拟其志,景为情设,物为志生。这个中奥妙在于词中的形象不仅仅由对象的直觉反映所组成,而是物体、思想情感、意志的混合物,故可感脉搏之跳,可闻呼吸之声,是观念的升华、意识的结晶。  【关键词】《沁园春》 写景特色 景状其神 物拟其志    古人云:“诗言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便是明证。为了表达他的雄心壮志,作者豪情腾笔端,伟志凝壮采。  且看两词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