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刚入学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先于书面语言。因此,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儿童口语教学,采用以口头语言发展来促进书面语言发展的策略,着重发展学生初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说话资源,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切实开展语言表达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在起始阶段得以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并促使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结合识字教学,在识字过程中训练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为摆脱传统的以注重学生识字能力为主的识字教学模式,在识字课中,我带领学生加强语言表达训练,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认字、识字的方法,并努力做到把话说完整、说规范,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学期《吹泡泡》一课时,我请学生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宝宝“泡”。学生们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个‘泡’字,三点水加面包的包,合起来就是泡。” 有的说:“我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经常会买泡泡水吹泡泡,泡泡水的瓶子上就有这个‘泡’字。所以我认识它了。”有的说:“我给它编了个字谜,书包掉到水坑里,打一个字。谜底就是‘泡’。”……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儿歌、谜语等方式,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记忆“泡”字。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主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更可喜的是,学生在交流识字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语言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利用教材插图,在拼音教学中训练表达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重点之一,但拼音符号都比较抽象,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学时,如果单靠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不但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低年级语文课本堪称“图文并茂”,教材给每个拼音字母都配上了一幅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富有童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或引导学生用带调的音节组词,并说一两句简单的话,使音节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强化音节的教学,又能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时,可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通过看图,立刻说出:“图上画的是月亮。”接着,再让学生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学生立即回答:“天上有月亮。”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中的ye、yun、ying 、yin、yuan。学完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后,我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在媒体中重新出示了教材中的三组图:云朵和月亮,椰子和老鹰,树荫和足球。然后让孩子们看着图按空间顺序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有学习新知时的铺垫,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很容易地说出:“天上有云朵和月亮,树上有椰子和老鹰,地上有树荫和足球。”受到这一启发,我和孩子们还总结出了记住这些整体认读音节的简单办法:天上有云(yún)和月(yuè),树上有叶(yè)和鹰(yīng),地上有银元(yín yuán)。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在明确图意的过程中找到了这些音节的发音依据,又使学生将语言和画面融合到了一起,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于表达时要注意前后顺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更意外收获了记住音节的好办法,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抓住文本句式,在模仿过程中训练表达能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模仿文本中句式训练的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吸收、积累、迁移的过程,以读促说,以说促读,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脚印》一课主要写了小鸡、小狗、小鸭三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各自的脚印。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生动的话语,告诉人们它们不同的脚印,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表现形式来看,课文前两节结构相同、语言相似,后两节又稍有变化,既便于学习,又不显得呆板,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出示了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的画面,让他们说说“……的脚印像……”。“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猪的脚印像小山。”……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即使那些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抢着要表达。“你们对动物的脚印很感兴趣,而且能把它们的脚印想象成各种东西,真是聪明。”我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接着我又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的样子来编编故事,他们一个劲儿地点着头,热情更高了。他们在流畅表达的同时,还辅以肢体语言以使表达更生动、有趣。一堂课后,学生对文中的基本句式已了然于胸,不仅学会了用文中的句式说话,甚至很多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模仿课文内容,按照文本句式,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脚印》。
四、感悟文本内容,在想象交流中训练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低年级儿童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研究和解释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如观看天上的云朵把它想象为山石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老人小孩等。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形象化地加工,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空白,使表达想象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 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狐狸叼起肉,一溜烟地钻到洞里去了。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在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狐狸来了,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有学生续编道: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狐狸来了,它看见乌鸦嘴里叼着的肉,就大声和乌鸦打招呼,谁知被乌鸦恶狠狠地白了一眼,不管它说什么好话,乌鸦就是不开口,狐狸只好流着口水走了。有的续编道: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了一片肉,他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心里想:我这一次不能再上狐狸的当了。忽然它在地上看到了一颗钉子,眼珠子骨碌一转,它把钉子藏在肉里。 狐狸来了,笑着说:“亲爱的乌鸦,您的歌声真是无人能比,再唱一首吧!”乌鸦听了,心里想:等着瞧,有你好看的。于是它就唱起歌来。它嘴一张开,肉就掉下来了。狐狸马上张开嘴叼住肉。可它刚一咬,随着“哇”的一声惨叫,狐狸捂着满是鲜血的嘴巴灰溜溜地逃到洞里去了。
想象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生动;想象越活跃,语言也就越有情趣。通过想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亲身演绎文本,在表演过程中凸现表达能力
一年级许多课文都是由有趣的童话题材构成,许多课文脉络清晰,故事性强,较好地展现了故事的情节,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玩、好动、喜欢表演的天性,再现童话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故事,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对话,加上适当的动作突出人物特点,从而达到知识积累、语言运用,提高能力的目的。
如《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燕子、啄木鸟和青蛙来给她治病,可是他们只捉空中、树上和田里的害虫,帮不上忙。最后七星瓢虫来了,为棉花姑娘捉掉了身上的害虫,使棉花姑娘的病好了。文章内容以对话为主,语言活泼,结构清楚,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分角色演一演。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确定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接着学生操练各自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最后在小组竞赛时,为他们戴上漂亮的头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表演出来。角色表演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争先恐后,有些学生更是表演得形象生动,颇具感染力。如有个扮演棉花姑娘的学生演棉花生病时就蹲着身子,耷拉着脑袋说道:“请你帮我捉害虫吧!”一个生了病的、无精打采的小姑娘跃入眼帘。最后,棉花姑娘病好了,她舒展双臂慢慢站起来做了个开花的动作,嘴角扬起,甜甜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开心!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语调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采用学生喜欢的角色表演,让学生走进教材,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而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恰当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托文本,挖掘各种因素,将识字、拼音、阅读教学等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训练中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由简单的模仿到复杂的迁移和创造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说话资源,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切实开展语言表达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在起始阶段得以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并促使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结合识字教学,在识字过程中训练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为摆脱传统的以注重学生识字能力为主的识字教学模式,在识字课中,我带领学生加强语言表达训练,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认字、识字的方法,并努力做到把话说完整、说规范,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学期《吹泡泡》一课时,我请学生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宝宝“泡”。学生们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个‘泡’字,三点水加面包的包,合起来就是泡。” 有的说:“我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经常会买泡泡水吹泡泡,泡泡水的瓶子上就有这个‘泡’字。所以我认识它了。”有的说:“我给它编了个字谜,书包掉到水坑里,打一个字。谜底就是‘泡’。”……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儿歌、谜语等方式,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记忆“泡”字。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主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更可喜的是,学生在交流识字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语言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利用教材插图,在拼音教学中训练表达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重点之一,但拼音符号都比较抽象,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学时,如果单靠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不但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低年级语文课本堪称“图文并茂”,教材给每个拼音字母都配上了一幅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富有童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或引导学生用带调的音节组词,并说一两句简单的话,使音节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强化音节的教学,又能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时,可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通过看图,立刻说出:“图上画的是月亮。”接着,再让学生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学生立即回答:“天上有月亮。”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中的ye、yun、ying 、yin、yuan。学完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后,我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在媒体中重新出示了教材中的三组图:云朵和月亮,椰子和老鹰,树荫和足球。然后让孩子们看着图按空间顺序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有学习新知时的铺垫,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很容易地说出:“天上有云朵和月亮,树上有椰子和老鹰,地上有树荫和足球。”受到这一启发,我和孩子们还总结出了记住这些整体认读音节的简单办法:天上有云(yún)和月(yuè),树上有叶(yè)和鹰(yīng),地上有银元(yín yuán)。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在明确图意的过程中找到了这些音节的发音依据,又使学生将语言和画面融合到了一起,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于表达时要注意前后顺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更意外收获了记住音节的好办法,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抓住文本句式,在模仿过程中训练表达能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模仿文本中句式训练的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吸收、积累、迁移的过程,以读促说,以说促读,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脚印》一课主要写了小鸡、小狗、小鸭三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各自的脚印。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生动的话语,告诉人们它们不同的脚印,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表现形式来看,课文前两节结构相同、语言相似,后两节又稍有变化,既便于学习,又不显得呆板,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出示了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的画面,让他们说说“……的脚印像……”。“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猪的脚印像小山。”……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即使那些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抢着要表达。“你们对动物的脚印很感兴趣,而且能把它们的脚印想象成各种东西,真是聪明。”我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接着我又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的样子来编编故事,他们一个劲儿地点着头,热情更高了。他们在流畅表达的同时,还辅以肢体语言以使表达更生动、有趣。一堂课后,学生对文中的基本句式已了然于胸,不仅学会了用文中的句式说话,甚至很多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模仿课文内容,按照文本句式,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脚印》。
四、感悟文本内容,在想象交流中训练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低年级儿童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研究和解释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如观看天上的云朵把它想象为山石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老人小孩等。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形象化地加工,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空白,使表达想象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 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狐狸叼起肉,一溜烟地钻到洞里去了。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在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狐狸来了,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有学生续编道: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狐狸来了,它看见乌鸦嘴里叼着的肉,就大声和乌鸦打招呼,谁知被乌鸦恶狠狠地白了一眼,不管它说什么好话,乌鸦就是不开口,狐狸只好流着口水走了。有的续编道: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了一片肉,他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心里想:我这一次不能再上狐狸的当了。忽然它在地上看到了一颗钉子,眼珠子骨碌一转,它把钉子藏在肉里。 狐狸来了,笑着说:“亲爱的乌鸦,您的歌声真是无人能比,再唱一首吧!”乌鸦听了,心里想:等着瞧,有你好看的。于是它就唱起歌来。它嘴一张开,肉就掉下来了。狐狸马上张开嘴叼住肉。可它刚一咬,随着“哇”的一声惨叫,狐狸捂着满是鲜血的嘴巴灰溜溜地逃到洞里去了。
想象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生动;想象越活跃,语言也就越有情趣。通过想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亲身演绎文本,在表演过程中凸现表达能力
一年级许多课文都是由有趣的童话题材构成,许多课文脉络清晰,故事性强,较好地展现了故事的情节,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玩、好动、喜欢表演的天性,再现童话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故事,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对话,加上适当的动作突出人物特点,从而达到知识积累、语言运用,提高能力的目的。
如《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燕子、啄木鸟和青蛙来给她治病,可是他们只捉空中、树上和田里的害虫,帮不上忙。最后七星瓢虫来了,为棉花姑娘捉掉了身上的害虫,使棉花姑娘的病好了。文章内容以对话为主,语言活泼,结构清楚,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分角色演一演。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确定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接着学生操练各自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最后在小组竞赛时,为他们戴上漂亮的头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表演出来。角色表演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争先恐后,有些学生更是表演得形象生动,颇具感染力。如有个扮演棉花姑娘的学生演棉花生病时就蹲着身子,耷拉着脑袋说道:“请你帮我捉害虫吧!”一个生了病的、无精打采的小姑娘跃入眼帘。最后,棉花姑娘病好了,她舒展双臂慢慢站起来做了个开花的动作,嘴角扬起,甜甜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开心!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语调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采用学生喜欢的角色表演,让学生走进教材,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而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恰当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托文本,挖掘各种因素,将识字、拼音、阅读教学等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训练中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由简单的模仿到复杂的迁移和创造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