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接触较初中更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普遍偏重“教”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也只是依靠考试来完成,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抛弃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理念,真正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使学生能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蜕变!这里笔者根据本校新课改以来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历史课程中能力培养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
一、首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与其能力相符的培养计划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民办校,相较公立校而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开学之初对学生真实水平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采取问卷调查、小测验和小论文的方式都可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比如笔者在新课改以来所教学生的第一节高中历史课上都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初中历史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节?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阶段的歷史?说明理由。”“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通过这些小问题可以有效了解学生概括历史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等,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兴趣所在,从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资料和指明方向。当然,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或者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抓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爱上历史课,最终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课改后的教科书,由于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再加上受篇幅的限制,使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教材上只能一笔带过,这样学生在历史教材上就只能看到一些空洞的字眼,而不是鲜活的历史。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使我们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置身历史长河之中的感觉。比如,学到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在课堂上放映电影《北洋水师》片段,当邓世昌高喊:“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被他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所感染了,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要去了解这段夹杂着悲壮和屈辱的历史。再如,讲到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的时候,通过图片展示和材料阅读,使很多学生陷入思考:为什么如此伟大的发明在欧洲和中国却起到两种不同的作用呢?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兴趣,自己主动去挖掘原因,从而深入了解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对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给学生一段美丽的历史。其实,并不是每一段历史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它变得美丽。高中生,正是处于美丽的花季、雨季,美好的事物对他们有着自然的吸引力,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多融入一些美好的元素。比如,我们可以像刚刚提到的,通过多媒体手段给课堂插入一些优美的图片或悦耳的音乐。当《春天的故事》响起的时候,学生们既欣赏了歌曲,也从歌曲里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事迹与贡献;当引文陶罂、白瓷凤首瓶、青瓷莲花碗、青花雉鸡牡丹凤尾尊等一件件精美瓷器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瓷器的发展史连同这些杰作一同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3.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改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从近年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以往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方式,把自己当成是“观众”,所以普遍存在被动性,不适应甚至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和更丰富多彩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紧抓基础知识
没有知识,何来能力?即使在重视能力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也必须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特别在民办高中,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较差,而且有的学生还带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不适应性。这时,如果一味强调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不但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还会把学生的知识大厦架空,最后变成一项豆腐渣工程。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必须紧抓,日常的预习、笔记、作业、复习、阶段测验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勤加督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因材施教,分层辅导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入学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而有的学生连基本的阅读分析还需要指导、锻炼。鉴于这种情况就要分层辅导,对于能力差的学生要有耐心,从基本能力抓起;对于基础好、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可以相应减少基础能力训练,加深练习难度,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虽然大班制下分层次辅导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却更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耐心和热情,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总结新课改以来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恳请各位前辈同行批评指正。
一、首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与其能力相符的培养计划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民办校,相较公立校而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开学之初对学生真实水平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采取问卷调查、小测验和小论文的方式都可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比如笔者在新课改以来所教学生的第一节高中历史课上都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初中历史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节?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阶段的歷史?说明理由。”“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通过这些小问题可以有效了解学生概括历史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等,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兴趣所在,从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资料和指明方向。当然,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或者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抓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爱上历史课,最终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课改后的教科书,由于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再加上受篇幅的限制,使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教材上只能一笔带过,这样学生在历史教材上就只能看到一些空洞的字眼,而不是鲜活的历史。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使我们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置身历史长河之中的感觉。比如,学到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在课堂上放映电影《北洋水师》片段,当邓世昌高喊:“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被他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所感染了,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要去了解这段夹杂着悲壮和屈辱的历史。再如,讲到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的时候,通过图片展示和材料阅读,使很多学生陷入思考:为什么如此伟大的发明在欧洲和中国却起到两种不同的作用呢?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兴趣,自己主动去挖掘原因,从而深入了解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对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给学生一段美丽的历史。其实,并不是每一段历史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它变得美丽。高中生,正是处于美丽的花季、雨季,美好的事物对他们有着自然的吸引力,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多融入一些美好的元素。比如,我们可以像刚刚提到的,通过多媒体手段给课堂插入一些优美的图片或悦耳的音乐。当《春天的故事》响起的时候,学生们既欣赏了歌曲,也从歌曲里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事迹与贡献;当引文陶罂、白瓷凤首瓶、青瓷莲花碗、青花雉鸡牡丹凤尾尊等一件件精美瓷器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瓷器的发展史连同这些杰作一同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3.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改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从近年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以往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方式,把自己当成是“观众”,所以普遍存在被动性,不适应甚至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和更丰富多彩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紧抓基础知识
没有知识,何来能力?即使在重视能力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也必须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特别在民办高中,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较差,而且有的学生还带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不适应性。这时,如果一味强调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不但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还会把学生的知识大厦架空,最后变成一项豆腐渣工程。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必须紧抓,日常的预习、笔记、作业、复习、阶段测验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勤加督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因材施教,分层辅导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入学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而有的学生连基本的阅读分析还需要指导、锻炼。鉴于这种情况就要分层辅导,对于能力差的学生要有耐心,从基本能力抓起;对于基础好、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可以相应减少基础能力训练,加深练习难度,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虽然大班制下分层次辅导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却更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耐心和热情,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总结新课改以来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恳请各位前辈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