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对各学科教学提出的重要理念与教学目标。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与机械灌输,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的附属与看客,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得到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巧妙,可以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动机,这样的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精心设计,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与动态性,将那些抽象深奥、枯燥单调的数学字母、公式与定理以图文声像的形式来综合呈现,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多媒体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二)问题导入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学生无法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究欲,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三)故事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所钟爱的活动之一。将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故事,通过向学生讲述故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除此之外还有谈话导入、游戏导入等,导入要避免机械化、模式化,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就是成功的。
二、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想象能力,这正是学生学好数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做中学是新课改下数学学习的重要理念,这也是通往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这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又可以实现手脑的协调;既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先将空心的纸制圆柱体在其侧面上画一条高,沿这条直线将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将这个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恢复成圆柱,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这样的两个转换过程,可以让学生建立直接联系,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这样便可以轻松地求出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主动思考,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增强空间立体感,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主体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有效教学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有效教学不是单纯地给予,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是将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理解、掌握与提升。这必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上,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的确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展开主动探究,再现数学基本概念与定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将公式、概念的推导过程一览无余地全部呈现出来,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分层递进,逐步深入,从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递进性的问题来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使得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完成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掌握。
四、实践运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一种探究数学的重要方法,更加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要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视角由教材延伸到生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让学生进行教材上的习题训练,而要用心对待,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既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实践活动模块,同时又要学会开发与创造,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运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学校的施工现场有一堆沙子,我让学生根据所学来测量这堆沙子的体积。学生便可以利用所学的求圆锥体积的知识来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这样将所学充分地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责编 赵建荣)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巧妙,可以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动机,这样的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精心设计,以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与动态性,将那些抽象深奥、枯燥单调的数学字母、公式与定理以图文声像的形式来综合呈现,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多媒体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二)问题导入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学生无法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究欲,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三)故事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所钟爱的活动之一。将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故事,通过向学生讲述故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除此之外还有谈话导入、游戏导入等,导入要避免机械化、模式化,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就是成功的。
二、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想象能力,这正是学生学好数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做中学是新课改下数学学习的重要理念,这也是通往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这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又可以实现手脑的协调;既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先将空心的纸制圆柱体在其侧面上画一条高,沿这条直线将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将这个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恢复成圆柱,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这样的两个转换过程,可以让学生建立直接联系,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这样便可以轻松地求出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主动思考,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增强空间立体感,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主体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有效教学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有效教学不是单纯地给予,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是将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理解、掌握与提升。这必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上,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的确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展开主动探究,再现数学基本概念与定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将公式、概念的推导过程一览无余地全部呈现出来,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分层递进,逐步深入,从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递进性的问题来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使得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完成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掌握。
四、实践运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一种探究数学的重要方法,更加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要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视角由教材延伸到生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让学生进行教材上的习题训练,而要用心对待,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既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实践活动模块,同时又要学会开发与创造,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运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学校的施工现场有一堆沙子,我让学生根据所学来测量这堆沙子的体积。学生便可以利用所学的求圆锥体积的知识来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这样将所学充分地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