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蒙与翻译的政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e5n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蒙是加拿大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的著名学者和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探寻了翻译的性别隐喻传统,重新阐释了包括“忠实”在内的几个译界关注的问题。其研究表明:翻译是意义不断续的无限延伸,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女性主义翻译是主体影响和观念影响在翻译中的体现。同时,性别为多方阐说的一种话语建构,翻译中可以显现亦可以隐藏译者的性别身份;翻译背后有着不同权力的操纵,翻译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机制。
  关键词:西蒙 翻译 政治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谢莉·西蒙是加拿大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的著名学者,也是流行于加拿大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她在《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1996)中,将女性译者的遭遇和历史作用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阐释女性翻译,在翻译中彰显女性译者所独有的、独立的差异性;在《改变术语:后殖民时代的翻译》(2000)中,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置于后殖民主义研究范畴,揭示翻译所蕴含的权力、政治问题,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二 女性主义翻译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是西蒙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部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该书探讨了作为政治与文学运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认为翻译不是传统观念上的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是意义的不断续的无限延伸。这样,翻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这一新的翻译观念,使性别研究顺利介入翻译理论。事实上,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在语言与翻译中寻找性别的后天建构过程,通过大胆的重读和改写等实践重新书写女性的历史,这样一来,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针对此现象,西蒙认为:“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是源自共同的知识和体制语境”,因为二者关注的焦点均集中在语言中的“次等性”的建构,都是对语言中所表现的差异进行批判性理解的工具。基于此,她探寻了翻译的性别隐喻传统,重新阐释了译学史上众学者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这一转向,使翻译日后在与女性主义结合的过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是近几十年来通过语言和社会表述出来的强有力的文化身份形式之一。女性主义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倡导“妇女的解放必定首先是语言的解放,也得从语言中解放出来”,经过她们不懈努力,一个明朗的意识浮出水面:语言是意义争夺的场所,是主题体验和自我证明的竞技场。西蒙研究表明:翻译研究在很多重要方面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滋养——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逐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一团概念,以动摇那些维系这种关系的权威结构。所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思想所擦出的火花,是翻译“文化转向”中最为重要的进展——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是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而且翻译作为一个传介过程,它不是超越于意识形态而是穿行其中;女性主义翻译作为文化研究与翻译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使译界看到并重新思考翻译中的性别问题,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2 翻译同女性主义的关系
  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源于共同的智识和制度的环境。作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而在80年代不断得到学术体制承认的研究领域,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思想相仿,均是植根于那个突出了语言的时代之动态中。翻译研究受到许多女性主义核心课题的推动:对传统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的不信任;对界定忠实的规则的极度怀疑;对意义与价值的普遍标准的质询。二者都关心“此等性”被定义和被典律化的方式;都是对语言中所表现的差异进行批判性理解的工具。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着诸如社会、性和历史的差异是如何在语言中表达的、这差异又如何在语言之间转换传递等迫切问题,语言积极地介入到这两个领域的意义创造之中。不过西蒙认为在女性主义理论引入翻译理论之前,女译者受到双重歧视。一方面源于翻译被视为女性的隐喻。翻译与创作、译文与原文相比较,总认为翻译是原文的再现和复制,是低于原文的,译者必须忠实于作者,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女译者所从事的翻译工作从一开始就同女性的社会性别一样,被高度性别化而受到了歧视。另一方面源于译界内部对女译者的歧视和在语言上对女性译者施加的暴力。
  3 传统忠实观问题
  在传统译论中,人们普遍认为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反之就是不忠,甚至不是翻译。随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的兴起,众学者认识到传统忠实观内在的模糊性及意义本身的不确定性,开始运用其他概念如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来替代忠实。西蒙敏感地认识到传统忠实观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之上,译作和译者与原作和作者相比,处于文化上的女性地位,而且传统译论“设想了一个积极的原作和消极的译本;创作在先,被动的传递在后”。而这样的设想……表明译者和译作占据着女性的、卑微的地位;作者和原作处于男性的、尊尚的地位。换言之,传统忠实观建立在置女性于次等和他者地位的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之上,折射并强化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具有压迫性的道德要求,忽略了翻译操作中各种因素尤其是性别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她提出“女性主义翻译忠实于写作方案”的观点——即实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的,而是对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该观点被其他女性译论研究者所接受,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其创新性在于:把翻译视作一项与文化系统充分结合的动态活动,打破了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之间的对立,将作者/译者和原作/译作统一为一个动态整体。其中的写作方案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女性主义译者和女性主义先锋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方案。该方案中,译者和作者承认意义的不确定性,共同挖掘原作的意义,并合力在译入语文化中重新将之创作出来,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和行动力。可见,此方案不仅瓦解了翻译的基础——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主义,而且瓦解了写作和翻译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它,女性被压抑和埋葬的声音,从没有符号表达的黑暗翻译到语言之中;同时对女性经验进行的翻译和重写成功地保留了语言的力量和多元性。
  4 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求同”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西蒙的研究表明: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方面,女性主义译者首先追求的是女性和男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平等——即在语言上的“求同”。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者喊出了“女人要解放,首先就要解放语言并从语言中得到解放”的口号。她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女性主义者们在寻求反抗和颠覆父权统治的进程中,大量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尤其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大师福柯的权语学说,让她们幡然醒悟——女性之所以沦为第二性,是因为在现行的男性话语中,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永远是“他者”、是第二性。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其本质在于将语言作为进入历史、进入男性和女性角斗场的首选途径。换言之,女性主义译者借助大量的后学理论,将语言作为理论言说的场所,批判其中所体现的男权思想,凸显女性翻译的政治性和女性译者的主体性。与此同时,女性主义译者还采取一系列的具体翻译策略如“补充”、“撰写序言”等来表现女性译者不断觉醒的自我意识,公开表明自己的女性身份,强调女性译者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责任感和合法性。所以西蒙认为,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女译者更加重视语言的行动功能,而非表现功能;她们的翻译追求的不是对等,而是语言行动力在另一语言和文化中的传达。
  5 女性主义翻译的发展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的发展,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颠覆性的翻译态度引起了学界的争议。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日益得到肯定。译界一致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对作者和译者间等级关系的颠覆、对原文和译文间的共生关系的重视、对传统忠实观的挑战以及主张翻译的文化介入功能等,大大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另一方面,研究者日益意识到它有时过于强调翻译的政治性,单一的女性视角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于是,从性别视角来深入发掘它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偏激之处,同时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正如西蒙所言:“翻译中的性别问题不仅跟女性有关,也跟男性有关系……可供研究的另一个有趣的领域是性别身份是如何通过翻译被伪装起来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深化为权力和意识的讨论,其表现形式就是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置于后殖民主义研究范畴。西蒙的《改变术语:后殖民时代的翻译》(2000)就反映了这一研究成果。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视域下,译者作为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介者,往往充当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可能是权力结构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又有可能是被权力结构所边缘化的译者。这双重身份隐含了译者在文化谈判中权力运作的必然。而且,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学者一般公认,能指具有多义性和多价性,且无法在翻译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就意味者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做出选择,权力的运作由此而生,译什么、不译什么,往往是一定的权力意志的体现。翻译学不仅要研究原文被译出的部分,更要研究那些没被译出的——这些背后都存在着权力的运作。所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跨文化地生成文本和创作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互动,译者重新建构文本。正如西蒙所言:“翻译不是原作的复制而是知识和意义的再生”。
  三 结论
  西蒙的研究表明: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各种文本和社会性论文构成的临时性网络中意义创造和传播过程的延续;它允许翻译可以被看作是某一具体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一种改写,这种改写意味着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女性主义翻译是主体影响和观念影响在翻译中的体现。同时,翻译是一个操作性策略性很强、影响巨大而理论又尚未健全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和社会及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性别并不能影响所有翻译,它只是多方阐说的一种话语建构——因为性别身份在译者将性别事实化入社会和文学议题时才起作用,翻译中可以显现亦可以隐藏译者的性别身份。由此可见,她的关注已远远超过性别的问题,且已经延伸到了在日益多样化、政治波动大、利益竞争强的社会条件下翻译角色和定义的变化方面。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译者与翻译的政治》(项目批号为:2008BYY003)、河南省教育厅2009人文社科专项项目《翻译与权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为:2009-ZX-138)。
  
   参考文献:
   [1] 段峰:《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3]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 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 Simon,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7-168.
   [7] 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 陈琳:《中国译论的性别角色双重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香宇,女,1972—,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其他文献
合成并表征了高氯酸稀土与二苯基亚砜、苯甲酸的四种四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率及差热-热重分析,表明四元配合物组成为[REL5L′(ClO4)] (ClO4) (RE=
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界也要树立这种人本理念,“以生为本”既是科学理论的体现,也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的要求确定教
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渭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将实验和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培养
堤坝出现裂纹,哪怕是细微的缝隙,当洪水来时也会使大坝崩溃;人如果有了贪念,哪怕只是瞬间的欲望,都可能成为导致自身堕落和毁灭的祸根。贪欲就像一个无情的恶魔,一旦被它附身
全球原油和航运市场7月12日做出紧张反应,此前海牙仲裁法庭裁定,驳回中国对于南中国海大片水域的权利主张,加剧了这一至关重要航线的地缘紧张局势。中国外交部就仲裁案发表声
捕捉带宽和同步带宽是锁相环路的重要性能指标,通过增加环路的直流总增益,例如在滤波器环节中,加大直流放大倍数,可以扩大捕捉和同步带宽,但直流放大器放大倍数过大,将容易
索绪尔因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其巨大影响早就超出了语言学界。《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整个人文学科的共
自本刊2005年第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经销魔术动画卡,画中有“钱”途》的文章以来,读者朋友通过多种途径和我们编辑部联系,希望得到文中主人公马英杰的联系方式。为了满足读者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涉及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问题,乃至更要深入到当前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不作赘述.rn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作文质量
背景:常规镫骨手术后仍偶有迟发性面瘫发生,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镫骨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非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