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阳光体育基础上探索了小学体育大课间组织形式的创新开展,认为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该集中划分区域,以小集体分项练习为主,在班级特定活动区域内分层分片活动,班主任、科任老师帮辅,促进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小学体育;组织形式
一、前言
开始于2007年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了校园体育的广泛发展,对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大课间体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部分,做好大课间的组织安排能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高效发展。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广播体操为主,配合集体慢跑活动。随着阳光体育的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尤其是在组织形式上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部分,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兴趣,而且可以奠定运动技能迁移的基础。
二、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任何体育活动都必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较为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时必须做好学生活动组织,严肃活动的纪律要求,保证体育活动在学校的控制之下进行,对各种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做好安全预案。
(二)创新兴趣原则
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要求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而且要体现出趣味性,在活动内容的制订上必须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还要创新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上的创新,尤其是各种体育游戏的创新。
(三)全员参与原则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全员参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的榜样,全体教师有责任全员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做好活动组织工作的同时,引导那些体质较差或者运动兴趣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四)差异性原则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较强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学生之间运动水平的差异性,在一些专业技能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做到分层活动,根据学生之间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保证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
三、开展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然性
(一)小学生的年龄小,但身心发展较快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13岁之间,心智发育不完全,但身体发育较快,心理功能逐渐发展成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身体机能趋于完善,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小学生虽然力量发育缓慢,但灵敏性、柔韧性较好,并具备一定的速度、耐力,处于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并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心理上,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适合参与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教育部小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总课程量相对中学较少,因此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同时,体育课课时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几乎与英语并列,课时量较大,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总课程设置来看,小学阶段每一天的课时总量较少,有大量的课余活动时间,是大课间活动实施的基础。
(三)课余统一集中活动的时间较少
小学阶段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较少,为了保证安全,学生放学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离校,大大减少了自主性集体活动,而在体育课之外能让学生统一集中活动的只有大课间的这段时间。加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在小学阶段最大程度地拓展阳光体育活动实践。
四、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大课间一般有20-30分钟的时间,各地区学校根据具体要求和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组织要求和安全等原则要求,当前各大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全校集中组织型、俱乐部组织型、自由分散组织型、小群体组织型。这几种组织模式的应用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表1是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综上所述,适合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全校集中组织型和小群体组织型模式,这两种模式从集体到个人都比较契合小学管理的要求。其中集中组织型模式是传统的组织形式,尤其适合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而小群体模式就是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提出和形成的大课间组织形式,其活动的群体由学生自由结合,其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增强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因此,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校集中小群体活动,即在全校统一活动的背景下,各个班级自由组织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互不干扰。
五、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内容
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该是统一集中型组织模式和小群体组织模式的深入结合,在稳定安全组织的前提下充分规划各班级活动的区域和范围,自主科学选定活动内容,做好监督和管理,见表2。
(一)因地制宜,全面统筹,划定班级活动的区域
不同地区的学校,有效的体育活动面积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有合理运动的地点,必须统筹全校的体育活动地点,在保证安全活动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学生人数和年段水平需求合理地划分运动区域。为保证学生安全,方便管理,每个年级、班级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进行体育活动。
(二)科学民主地确定活动内容
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在体育运动的接受能力上截然不同,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思维跳脱,不适合规范而严格的体育活动。因此,在各个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按照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等级划分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运动,每学期的大课间内容由班级自主讨论决定,所需体育器材可由班集体购买并作为班级资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负责制
在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班干部和体育骨干为主组织、管理相关体育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教师只能引导和外部管理,体育活动的整体运转、规则的制定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应该以五、六年级的学生组成监督小组,负责检查教室、卫生间等位置是否有学生藏匿,使学生在本班级规定的区域内参加活动。同时进行检查和评比,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负责制
相对于中学,小学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走神或者过度兴奋,造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无效性。因此,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在大课间必须及时到位,按期排班,做好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另外,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也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的加入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鼓励和自信,如果教师能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将会给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最丰富多彩的校园风景。
六、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多成为中小学拓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试验田,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繁荣有利于学生健康体质的提升。阳光体育的大背景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阳光体育不能只靠一句空话,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入和促进,保持组织形式的稳定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朱莉莉.北京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以朝阳区呼家楼学区为例[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2]李洪江.关于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62.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小学体育;组织形式
一、前言
开始于2007年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了校园体育的广泛发展,对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大课间体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部分,做好大课间的组织安排能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高效发展。传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广播体操为主,配合集体慢跑活动。随着阳光体育的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尤其是在组织形式上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部分,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兴趣,而且可以奠定运动技能迁移的基础。
二、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任何体育活动都必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较为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时必须做好学生活动组织,严肃活动的纪律要求,保证体育活动在学校的控制之下进行,对各种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做好安全预案。
(二)创新兴趣原则
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要求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而且要体现出趣味性,在活动内容的制订上必须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还要创新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上的创新,尤其是各种体育游戏的创新。
(三)全员参与原则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全员参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的榜样,全体教师有责任全员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做好活动组织工作的同时,引导那些体质较差或者运动兴趣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四)差异性原则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较强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学生之间运动水平的差异性,在一些专业技能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做到分层活动,根据学生之间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保证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
三、开展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然性
(一)小学生的年龄小,但身心发展较快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13岁之间,心智发育不完全,但身体发育较快,心理功能逐渐发展成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身体机能趋于完善,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小学生虽然力量发育缓慢,但灵敏性、柔韧性较好,并具备一定的速度、耐力,处于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并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心理上,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适合参与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教育部小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总课程量相对中学较少,因此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同时,体育课课时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几乎与英语并列,课时量较大,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总课程设置来看,小学阶段每一天的课时总量较少,有大量的课余活动时间,是大课间活动实施的基础。
(三)课余统一集中活动的时间较少
小学阶段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较少,为了保证安全,学生放学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离校,大大减少了自主性集体活动,而在体育课之外能让学生统一集中活动的只有大课间的这段时间。加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在小学阶段最大程度地拓展阳光体育活动实践。
四、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大课间一般有20-30分钟的时间,各地区学校根据具体要求和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组织要求和安全等原则要求,当前各大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全校集中组织型、俱乐部组织型、自由分散组织型、小群体组织型。这几种组织模式的应用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表1是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综上所述,适合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全校集中组织型和小群体组织型模式,这两种模式从集体到个人都比较契合小学管理的要求。其中集中组织型模式是传统的组织形式,尤其适合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而小群体模式就是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提出和形成的大课间组织形式,其活动的群体由学生自由结合,其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增强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因此,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校集中小群体活动,即在全校统一活动的背景下,各个班级自由组织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互不干扰。
五、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内容
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该是统一集中型组织模式和小群体组织模式的深入结合,在稳定安全组织的前提下充分规划各班级活动的区域和范围,自主科学选定活动内容,做好监督和管理,见表2。
(一)因地制宜,全面统筹,划定班级活动的区域
不同地区的学校,有效的体育活动面积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有合理运动的地点,必须统筹全校的体育活动地点,在保证安全活动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学生人数和年段水平需求合理地划分运动区域。为保证学生安全,方便管理,每个年级、班级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进行体育活动。
(二)科学民主地确定活动内容
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在体育运动的接受能力上截然不同,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思维跳脱,不适合规范而严格的体育活动。因此,在各个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按照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等级划分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运动,每学期的大课间内容由班级自主讨论决定,所需体育器材可由班集体购买并作为班级资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负责制
在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班干部和体育骨干为主组织、管理相关体育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教师只能引导和外部管理,体育活动的整体运转、规则的制定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应该以五、六年级的学生组成监督小组,负责检查教室、卫生间等位置是否有学生藏匿,使学生在本班级规定的区域内参加活动。同时进行检查和评比,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负责制
相对于中学,小学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走神或者过度兴奋,造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无效性。因此,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在大课间必须及时到位,按期排班,做好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另外,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也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的加入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鼓励和自信,如果教师能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将会给大课间体育活动带来最丰富多彩的校园风景。
六、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多成为中小学拓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试验田,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繁荣有利于学生健康体质的提升。阳光体育的大背景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阳光体育不能只靠一句空话,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入和促进,保持组织形式的稳定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朱莉莉.北京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以朝阳区呼家楼学区为例[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2]李洪江.关于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