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下在心里的雪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zilovenv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还未进入冬天,一场大雪毫无预兆地袭来,使本来就有些安静的小山村沉寂了下来。偶尔有树枝断裂的声音,划破夜空,传得很远,很远……
  半夜,我被冻醒,蜷着身子直往母亲怀里钻,还是禁不住瑟瑟发抖。不知是太冷,还是我的动作太大,母亲也醒了,她紧紧搂住我,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我又沉沉睡去。
  不一会儿,我再一次被冻醒,迷迷糊糊中听到父亲和母亲的对话。
  “孩他爹,怎么这么冷啊?怕是下雪啦!”
  “怕是呢,家里能盖的都给你们盖上了,这个天气也太冷了,不知楼下的牲口怎么样?我得下去看看。”
  那时我家有两所草房,正屋有一间,楼下做饭,楼上除了放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剩下的地方仅仅够成年的几个哥哥铺一席床铺。正屋的对面是三间草房,说是三间,其实也就六七米长,只是农村建房有只建单数不建双数的风俗,这才叫三间。房屋很矮,墙是用泥土堆出来的,楼也是用土堆出来的,中间放了一些木捧,叫做土库。下面是牛圈,用来关牛羊等牲畜,土库上堆放一些粮食,留一块空地放上草席,再放上羊毛毡子,那就是我们的床。
  父亲边说着,边用火镰打着火,点着油灯,从梯子上慢慢下去了。不一会儿,在父亲的嘟囔声中,一股热气从楼下升了上来。父亲怕牛羊受冻,找了一些玉米秆在牛圈里生了火,牛羊都向火堆围了过来,睡在楼上的我们也渐渐暖和起来,我在母亲的怀抱中做起了美梦。
  第二天一早,我被父亲从梦中叫醒,催我起来上学。母亲找了好几件旧衣服让我穿上,我还是直喊冷。父亲找了一根布条,系在我腰间,边系边说:“系根线,抵得上穿一件。”还别说,我真觉得不太冷了。推开门,一股寒气硬生生把我逼了回来。我打着寒颤说:“爹,雪这么大,路都被封了,学校怕不会上课了,我不去了行吗?”“不行,别说下雪,就是下刀,你都必须去读,等一下爹背你去。”说着,找了一些棕把脚裹住,戴上一个斗笠,背上我,毅然向学校走去。
  门外,是耀眼的白,早上父亲已经用钉耙把房上的积雪抓下来了,除了我家的草房露出茅草外,放眼望去,真算得上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了。路上的积雪有大人膝盖那么深,父亲拄着一根棍子,用棍子做支点,把陷入雪里的脚拔出来,迈出—步,再把另一只拔出来,每迈一步都是那么吃力,好几次都只拔出脚来,鞋子被雪埋住。父亲不得不弯下腰去雪里摸索鞋子。即使这样,父亲还是把我背在肩上,一只手搂着我的屁股,一只手费力地把鞋子提出来穿好,继续向前挪动。
  一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雪没有一丝停下的意思,父亲的斗笠上已经堆起了雪。父亲的脚步愈发沉重了,我哭着喊道:“爹,把我放下来吧,我能走!”父亲没有理我,在路边有大石头的地方,让我站在石头上,依然紧紧地搂着我,他靠在被大雪覆盖了的石头上喘口气,继续艰难地向学校走去。
  就这样走走停停,不足一千米的路程,父亲用了四十多分钟终于把我背到学校。校园里,也是一片沉寂,白茫茫一片,见不到一个人影。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他带到校长兼班主任刘老师的宿舍前。父亲站在门外怯怯地说:“刘校长,我把娃送来上学了。”听到声音,刘校长开门出来,看到两个雪人时,一脸惊讶,看清楚我是他的学生后,连忙招呼着我们爷俩进他的宿舍避避寒。父亲没有动,问道:“刘校长,其他娃呢,咋见不到一个人影啊?”刘校长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能来嘛,快进来烤烤火,回去吧!”父亲还是没有动,自言自语地说:“怎么不能来呢,我们不就来了吗,怎么说不来就不来呢,学生不读书,怎么能行呢……”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刘校长看着我温习了昨天的课程,又布置了作业,父亲这才满意地背起我回家。路上,还是没有一个人,父亲背着我,走走停停,始终没有让我的双手离开他的背,又用了差不多四十多分钟,我们终于回到了家里。
  下午,几个和父亲要好的人来约父亲去山上撵野兔。父亲爽考地答应了,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出门时,看了看拿出作业本的我,忽然想到了什么,又推辞说不去了。
  他向火塘里加了几块大柴,把饭桌搬到火塘边,对我说:“来吧,爹今天哪里也不去,就陪着儿子写字。”说完,咧开嘴,呵呵一笑。我坐在饭桌前,一笔—划地写着作业,父亲时不时凑过头来看看,然后,满意地笑了。
  那一天,打雪仗的欢呼声被关在门外;那一晚,邻居家兔肉的香味让我不知咽了几次口水;我吃着父亲在火塘里烧的洋芋,硬是装作比吃兔肉还香的样子。第二早,雪更大了,父亲依然背着我,走到学校,恳请刘校长批改了昨天的作业,布置了当天的作业,再一次背着我回家。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雪,一直下了三天三夜才停,山上的野兔几乎灭绝。村里不时传來牛羊被冻死的消息。
  后来,区里组织了一次作文竞赛,题目就是:大雪。同学们把他们玩的经历如实写了下来,而我,没有和他们堆过一个雪人、打过一次雪仗,那些欢声笑语只能想象。我只能把父亲背我上学的经过记录下来,并且自作主张地换了—个题目:《那场下在心里的雪》。
  那次作文竞赛,我出乎意料地得了全区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第二年九月,我被破格录取到中学寄宿班读书。
  从那时起,我没有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旷过一节课、缺过一次作业。
  那一年,我九岁,读四年级。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面对我的学生,我静静地讲了这个故事。讲着讲着,就忘了季节。
  因为,那场雪,已经下在心里!
其他文献
一  “阿多,你再不回家,等老子找到你了,就打断你的腿!”这是严父呵斥顽皮孩童的声音,似乎没有丝毫温情,严苛里还杂有些许的粗鲁,夹有太多的暴戾。  可是,这种声音,现如今在乡村里,已然无法听到了。  只能,在睡梦中寻觅,在回忆里重温,在依稀幻化飘渺风声杂糅的夹层似有若无地辩认。  这其实是一种无法复制,已然飘渺远去的乡音。  在村子里,小孩子都先起个小名,或者叫做乳名。到读书的年龄了,老师或者家长
做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用手机下载“解题神器”软件,拍照上传题目后,不到10秒便会显示答案,或者几分钟后有“老师”“学霸”给你答案。近来,一种新的手机应用软件在中小学生中流行开来,被学生们称为“解题神器”。  这类“解题软件”以解答中小学各科题目为产品诉求,用户以学生为主。为此,一些家长表示担忧,使用这些软件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偷懒的心理,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面对这种现象,学校、老师和家长
纽约有一家理发店,店面不大,装修也简单,但每天去理发的人却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00人。這家理发店能够吸引顾客,是因为不管物价如何上涨,理发师戴维都只收1美元理发费。  有人不止一次向戴维建议,至少也应该收两美元了。戴维却总是摇摇头:“正因为一次只收1美元,才吸引了这么多顾客,如果涨价也许很多人就不来了。”  早就有人替戴维算过账,就算他每天为100位顾客理发,每天的收入,扣除店面租金加上水
今年是农历己亥年,又是猪年。猪作为压轴生肖,在民间被称为六畜之首,倒也名副其实。因为猪与人类渊源颇深,它由远古时代的先民从野猪驯化以来,华夏养猪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猪的遗骸,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衡量地位和富裕程度。古代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这乃是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  中国古代,猪有许多别称。如“刚鬣”,见《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
“我可一点都不想要未来的太太做家庭主妇,她必须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说这话的是一位日本男士,30岁和40岁正中间的年纪,在一家非常知名的日本大企业的总裁办工作。日本大企业的收入本就可观,何况根据他自谦的说法,他的收入“比平均水平高一点”。我以为他会选择大家印象里全身心为家庭服务的日本全职主妇,没想到他首先排除了这一项。  但是,这样优秀的男士,选择太太时怎么会没有其他的要求呢?抛开大家心知肚明的对外
“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入选全国文明家庭,如果非要说我家有什么长处的话,那就是我们整个家族都专注于做陶瓷这一件事情上……”景德镇市王锡良家庭在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后,王锡良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王锡良,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水有固态、液态、气态,家长陪伴与呵护孩子,也要实现“三态”变化。固态呵护,可以稳固,切不可盲目禁锢。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呵护与教导是重要的,不过,凡事都应掌握一定的尺度。  生活中,不少家长热衷于禁锢式教育,他们认为孩子不教就不会。他们教孩子說话,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唱歌,教孩子画画,教孩子玩。他们喜欢跟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地说 :要这样,不要那样。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孩子禁锢得严严实实。
在一家面包店里,她和他第一次约会。   一只裹着香草果酱的牛角面包,色泽金黄,香味诱人,是他买给她的。男孩掰了一块放到她嘴里,说:“吃果酱面包是一种幸福,我猜你会喜欢。”事实上,她不太喜欢吃甜食,但不忍心拒绝,装作很开心的样子。   他告诉她,他很喜欢吃果酱面包,小时候家境不好,顿顿都是老咸菜和玉米面饼子,但每次只要考出好成绩,妈妈就会买一只果酱面包犒劳他,说甜蜜的东西可以让人心生温暖。长大后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幼儿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进餐时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此外,幼儿也会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当大人有不良进餐行为时孩子也会去学,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恰当使用进餐引导语,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幼儿进餐情绪,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饮食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的进餐引导语应恰当  教师的批评或鼓励都会影响幼儿进餐时的情绪和注意力。教师要避免说出有不良
現年76岁的冯骥才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画家,虽然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他却一直是个大忙人。熟悉冯骥才的人都知道,只要他人在天津,每周二和周六这两天下午5点之后,他是闭门不待客的——这是他给母亲留的“专属亲子时间”。  每次冯骥才去见母亲之前,年逾百岁的冯母必定会提前梳妆打扮、洗脸擦油、拢拢头发,有时还会穿上箱底珍藏的旗袍,满心欢喜地等候儿子。因为母亲知道心爱的儿子要来,她希望通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