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的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工匠的重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关
键
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工匠精神;融合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46-02
工匠精神作為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表现,它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念等内容充分地体现在职业精神上,从本质上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时代需要大批优秀的工匠,所有行业都需要严谨求实的做事原则和工作态度,都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都需要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超人胆识,都需要艺无止境、追求卓越的学习理念。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工匠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如果每一个在校高职学生都能具备这些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自觉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那么他们走出校园后,就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工匠操守,发扬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这也正是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热切期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三门主干课程构成,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的许多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有许多相交之处,可以挖掘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契合点。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就在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的一、两年,这段时间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可以实现国家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本文就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融合做以下探讨。
一、工匠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职业价值观。2018年教育部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为切入点,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教育和激励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新教材分为绪论及六章共七个部分,第一章的主题是人生观问题,第二章的主题是理想信念,第三章的主题是中国精神,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的主题是道德观和道德素质,这一章对职业道德规范作出了相应的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中的职业要求,所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高度契合。经过仔细分析思修课的这些具体内容正是优秀工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优秀的匠人首先在思想上要具备正确的三观,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在工作中要自觉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加强品德修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最后才能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有所建树,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个人全面成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学习成果也会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后续专业课程形成良好学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工匠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融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2018年春教育部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教材共十四章,分三大部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提到了长征精神,从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从中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作风。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第一节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和新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正是依靠了老一辈的科学家和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发挥工匠精神,克服困难、认真钻研才实现的。第五章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要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大批掌握技术的工匠具有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工作态度。第九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工匠精神中淡泊名利的内涵——用心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第十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到:“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第十章第三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概论课中专门讲述工匠精神的长篇章节,在这里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教学,对工匠精神进行专题讲解,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结合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发展传承、具体表现等讲授给学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如历史上的鲁班,现代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万君、我国近几年涌现出的大国工匠,结合不同的专业班级,以不同行业领域的杰出人物为案例,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使命感。 该门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虽然比较强,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结合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修订后的新教材在许多章节中都蕴含着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寻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结合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工匠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融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国际形势教育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家改革和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当今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判别力,让学生尽快感知国情民意,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因时而异,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每学期教学内容都不一样,一般是按专题进行的,在确定每学期教学内容时,要参考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编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结合各学校选用的教材以及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讲授的专题。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就在高职生入学开始的前一年,因此建议在大一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门安排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通过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在中国的传承发展,分析当今时代和国家对工匠的迫切需求,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对企业、对国家的意义,感受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推动作用。在专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专业,开展相关领域、行业的工匠精神教育和培养。如在会计专业中,可以通过相关财会的案例介绍、企业文化的展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机电专业、经管专业中,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为校争光,通过大赛来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专注力、创新力,以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案例,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提高专注行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并将这种精神发扬、传承、泛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职业和人生追求中。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其特殊性,每年内容都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可以将“工匠精神”这一专题在大一固定下来,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高職院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从而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树立终身的工匠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工匠精神在各自的行业、领域生根发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建功立业、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7.
[2]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87.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
[4]程展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编辑 马燕萍
要] 高职的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工匠的重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关
键
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工匠精神;融合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46-02
工匠精神作為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表现,它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念等内容充分地体现在职业精神上,从本质上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时代需要大批优秀的工匠,所有行业都需要严谨求实的做事原则和工作态度,都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都需要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超人胆识,都需要艺无止境、追求卓越的学习理念。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工匠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如果每一个在校高职学生都能具备这些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自觉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那么他们走出校园后,就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工匠操守,发扬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这也正是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热切期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三门主干课程构成,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的许多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有许多相交之处,可以挖掘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契合点。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就在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的一、两年,这段时间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可以实现国家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本文就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融合做以下探讨。
一、工匠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职业价值观。2018年教育部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为切入点,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教育和激励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新教材分为绪论及六章共七个部分,第一章的主题是人生观问题,第二章的主题是理想信念,第三章的主题是中国精神,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的主题是道德观和道德素质,这一章对职业道德规范作出了相应的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中的职业要求,所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高度契合。经过仔细分析思修课的这些具体内容正是优秀工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优秀的匠人首先在思想上要具备正确的三观,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在工作中要自觉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加强品德修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最后才能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有所建树,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个人全面成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学习成果也会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后续专业课程形成良好学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工匠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融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2018年春教育部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教材共十四章,分三大部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提到了长征精神,从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从中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作风。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第一节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和新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正是依靠了老一辈的科学家和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发挥工匠精神,克服困难、认真钻研才实现的。第五章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要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大批掌握技术的工匠具有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工作态度。第九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工匠精神中淡泊名利的内涵——用心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第十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到:“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第十章第三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概论课中专门讲述工匠精神的长篇章节,在这里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教学,对工匠精神进行专题讲解,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结合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发展传承、具体表现等讲授给学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如历史上的鲁班,现代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万君、我国近几年涌现出的大国工匠,结合不同的专业班级,以不同行业领域的杰出人物为案例,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使命感。 该门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虽然比较强,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结合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修订后的新教材在许多章节中都蕴含着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寻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结合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工匠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融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国际形势教育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家改革和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当今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判别力,让学生尽快感知国情民意,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因时而异,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每学期教学内容都不一样,一般是按专题进行的,在确定每学期教学内容时,要参考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编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结合各学校选用的教材以及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讲授的专题。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就在高职生入学开始的前一年,因此建议在大一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门安排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通过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在中国的传承发展,分析当今时代和国家对工匠的迫切需求,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对企业、对国家的意义,感受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推动作用。在专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专业,开展相关领域、行业的工匠精神教育和培养。如在会计专业中,可以通过相关财会的案例介绍、企业文化的展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机电专业、经管专业中,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为校争光,通过大赛来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专注力、创新力,以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案例,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提高专注行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并将这种精神发扬、传承、泛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职业和人生追求中。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其特殊性,每年内容都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可以将“工匠精神”这一专题在大一固定下来,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高職院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从而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树立终身的工匠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工匠精神在各自的行业、领域生根发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建功立业、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7.
[2]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87.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
[4]程展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