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 鼓励教学创新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研活动,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17-03
  
  2007年7月,我市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高中历史学科教研活动计划。计划在本学期以“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主题,组织两次主题式教研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并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和组织手段的多样化和有效性。
  9月13日,我收到实验学校高中部徐怡华老师发来的论文《新课标理念在暑假作业中的一次成功实践》(原文题如此),文章介绍了以编撰一份历史报纸为要求的暑期作业,教师的策划有创意,文章的真情实感和充分翔实的实例,使我深受感动。我当即打电话给徐老师,要求她将学生所办的报纸全部收集、保存起来,进行分类整理,但不要作任何后期加工。10月9日,我到实验学校调研,又听了王果然老师的高一必修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这节课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的创新之处,与徐怡华老师的课外作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王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评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五项奖的活动,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点集中又紧扣课程目标。同一天,我仔细阅读了实验学校历史科组近三年的教学总结材料,发现在近三年的高中新课程中,有5位历史教师先后组织开展了十几次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保留了学生活动的原始材料。这充分说明徐、王两位老师的教学创新有相当的基础,他们不是在“作秀”,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的结果。在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待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观念的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当我把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并将组织全市性主题式教研活动的设想与教师们商讨时,一个全面、系统而又紧凑的教研活动方案就成型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策划,12月13日,我们在深圳实验学校举行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题教研活动。
  时间:一个上午。
  内容:一、教学成果展览:用展牌形式展示实验学校历史科组近三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学习成果,其中包括徐怡华老师的暑期“报纸”作业和学生们的感想。二、课堂教学观摩:王果然老师执教必修3“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课。三、教学经验交流:徐怡华老师介绍“新课标理念在暑假作业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探讨如何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四、教学方法研讨:全市听课教师交流、研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整个活动在实际进行中,有120多名教师参加,结束时间为12点39分。
  深圳实验学校是深圳市直属重点中学,历史科组是一个团结融洽的科组。科组长何新方老师带领全组认真推进课程改革,他们不仅是高考成绩一直名列深圳市前三名,全组教师对教学研究还保持着高度热情。此次活动展示的教学成果,推出了28面展板,其中高二年级学生(暑期处于高一结业)办报作品占14面,另外14面是高一、高三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有“试析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特点”“日本发展史”“西藏发展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装备”“论‘冷战’政策”“论苏联解体”“评价历史人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调查报告”等等。这些仅仅是实验学校历史科组5位教师在近三年时间中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部分学习成果。透过这些散发着朝气与稚气的学生小论文和调查报告,我们看到,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学习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王果然老师是去年刚毕业的研究生,教学时间不足两年。他授课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尽管学生未来高考与历史课无关,但是,在他的调动下,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仍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气氛集中。王老师的这节课,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过渡,知识内在关系的处理,课堂总结的深化提高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经验不足、力度不够等缺陷,但其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探讨和实践,却具有两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其一,教师通过“课前探究”,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归类整理和识记理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识记仍然不够准确,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这方面,难免重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其实没有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仍然行走在过去的套路上,将大量的教学时间放在讲授、复述教材知识的层面上,导致教学方式单一,讲授内容陈旧、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不能引导学生从理解的层面掌握知识,学生即使记住了也是死记硬背,不能保持长久。王老师没有在课堂讲述教材知识上下工夫,而是用“知识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注意、回忆、识记,用这种方式检查、巩固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效果,尽管不很理想,但是为下一个环节作了铺垫,而下一个环节反过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记忆。
  其二,教学的重心是通过组织学生评选五个奖项,达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设计的“最具学术价值奖”“最具创意奖”“最具推广价值奖”“最具时空价值奖”“最具人气奖”,无疑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在课后的交流讨论中,有人提出,评奖没有标准。为什么要先入为主地提出一个标准呢?我认为,没有标准反倒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教师最后的总结到位,学生的印象反而更深刻。这一教学结果更多地依赖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协作交流。从这节课学生评选出的古代科技成果及其各具特色的论证、阐释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思维活跃的广度与深度,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与真实。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协同共振效果吗!当然,遗憾的是,教师的总结有欠缺。
  徐怡华老师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她和王果然老师一起,要求选报历史学科的学生“选择1949.10-1978.12中的某一天、某一地”,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人自办一张报纸,要编写出新闻稿,配发社论,并设计出反映特定时代内容的插图、漫画、气象报道、广告等。从展出的14张“报纸”和徐老师的介绍来看,这个课外作业,收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效果,是一般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对此目标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力兼顾,其原因可能是根本不理 解。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理念问题。徐老师组织的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深入认识,更重要的教学意义与教研价值在于,她相当成功地实践了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与追求。她追求这一课程目标的路径是:教师营造一个模拟真实的平台和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寻找历史感觉,形成历史意识,感悟历史情境。整个过程没有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解,没有老师声色俱厉的训斥,有的是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有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有的是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磨砺与沉淀,学生收获到的是什么?是比较深刻的自我认知,是比较纯粹的自我觉悟!现代教育的本质不正是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吗?不正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吗?如果这样的活动多一些,何愁素质教育无法落实?!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邀请了《历史教学》任世江主编,和深圳市教育局主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唐海海副局长。他们不仅听课、参加研讨,还进行了精彩到位的点评。作为教研员,我认为,组织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这种主题式教研活动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取决于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取决于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取决于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是否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赋予教研活动以新时代的内容和新的价值发现,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们,在亲历这一过程中,在感动、激动之余,更多地萌生出理念的思考,从而增长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能力,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感受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我们应该觉悟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并非只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如果说,教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那么,教研员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引领教师们感受三维目标的过程。我们在期待、要求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应该更多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一句话:教师的价值在于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研员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编者提示:随后的三篇文章展示了这次教研活动。)
  [作者简介]宾华,男,1965年生,重庆人,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新课程。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眼关键词?演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好课标准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53-03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常说常新、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此,笔者仅从课堂教学语言角度谈一些心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很多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5—04  柳文全(以下简称柳):去年,本刊关注了你在江苏太仓给文科班上《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年底,你又在广东高中新课程改革展示交流会上给学生上《辛亥革命》,你是怎样考虑的?  聂幼犁(以下简称聂):谢谢!中学历史课堂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实验室。当时是想给我的学生提个醒,开个头,不要从概念到概念地闭门造车,
[关键词]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1-04    自2007年初开始,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香港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穗港两地“一课两讲”教学交流活动。“一课两讲”就是香港和广州两地的两位教师选择同一课题或教学内容,轮流在香港和广州授课,听课教师可以感受穗港两地教师的教学风格。香港教师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事权下放和地方自行其是确是普遍现象,但这与督抚专权,尾大不掉,造成内轻外重的政局之变并非一回事,更非晚清政局之变的全貌。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动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酉政变等性质迥异的重大事件交汇在同一时间段,引发了包括中外之间、朝廷与督抚、朝廷内部、新旧机制以及满汉之间一系列权力关系的调整。考虑到湘淮和总理衙门等具有的影响力,这一阶段主导趋势是权力
[关键词]历史思维结构,想象,悬念,形象,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41—06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想象力严格说来并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意思是说想象不是历史思维的包装,而应该视为其组成部分。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习只是为了生动,更应该将其融入历史思维的结构中。但是,“历史想象并不是一触即
【关键词】演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三维目标,古代商业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26-05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追求理念,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本文以《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为例,试图将“以人为本”的教
晚唐李肇有“贞元之风尚荡”的说法。陈寅恪等先生认为中唐时出身于庶族的进士阶层浮薄放荡、不通经术、不守礼法。然而“尚荡”的主体并不单纯是庶族进士而应包括所有贞元时初露头角的举子和初入官场的官员。他们的“荡”实质上是出于对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蔑  视,是对君权的合理性的怀疑,也是出于对自身学识、修养、人生目标的自信。“贞元之风尚荡”包括几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学术思想的自由。梁肃援佛入儒、李翱以心解经,儒
[关键词]高考,选修课,教材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17-03  高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是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下面,笔者就以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课标卷的题目为例,谈一谈如何有效实施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问题。  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I)第45题
[关键词]高考,广东卷,材料,命题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27—07    每年高考后研究试题已成常态,这是必要而有益的。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第4题颇有新意,出台即遇热议,讨论至今不断,见仁见智。原题如下: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
[关键词]雅典,民主,政治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G63 [真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23-04    黄牧航老师在《历史教学》连发三篇文章:《正确看待历史传承——二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摆脱历史的宿命论——三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否定了希腊民主政治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说法,认为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较,是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