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北京市2001-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2001-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提高,从各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看,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一致,随时间呈现出递增趋势,而状态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则出现了波动,从2001年到2014年,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PSR,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49-55 收稿日期:2016-01-07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需求多样化,要求城市土地利用更高效、更合理、更集约。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地块上持续增加投资,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劳动要素的投资达到边际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投资者会停止投资,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点。达到这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方式称为土地集约利用,反之称为土地的粗放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关注点集中在单个城市或者区域的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时空影响,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协调关系。但很少有学者研究时间序列的单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情况。关注若干年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并分析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城市土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地均产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市作为典型案例,评价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旨在为北京市土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北京统计年鉴》和CNKI《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01-2014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
2.2 研究方法
PSR 模型(即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PSR)使用“原因-效益-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描述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过程和机理,解释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三个问题,并且在此理论指导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发生了什么”问题一般用那些表征自然界的物理变化(或生物变化)或趋势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状态指标来描述,这些状态指标用来衡量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变化以及因此对人类的影响。“为什么发生”问题一般用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指标来回答,比如因为人类对资源的开采或过度利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废弃物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活动等而导致的资源耗竭、环境质量恶化等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我们将如何应对”问题可以用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方面的响应指标来回答,响应指标用来表示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努力,它衡量的是环境政策的实施状况。
PSR模型是OECD构建的一项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概念框架。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PSR模型可以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加以调整,以反映更多的细节或针对专门的特征。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 Model,DSR)框架模式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和制度领域的驱动力指标,并且还可用于解释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欧洲环境局(EuropeanEnvironment Agency,EEA)使用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s-ResponseModel,DPSIR)框架模式将环境的状态和环境的变化区分开来,以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合适的测算方法,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度度量的基础。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衡量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结构,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原则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修正。根据PSR模型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2.2 数据标准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产业用地需求的增长;状态指标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响应指标则是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措施的体现。PSR模型通过影响层集约利用政策,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压力-响应-压力”的循环。
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
其中,Pi表示每一组时间序列中的单个指标,Min(P)表示一组时间序列的最小值,Max(P)表示时间序列最大值。通过式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其归一到[0,1]之间,实现数据的无量纲化。
2.2.3 计算各指标权重
本文指标权重采取杨东朗等人研究成果,在运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公式:
(式2)
其中,E综表示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Wi表示指标权重,Pi表示该指标的值,r1,r2,r3表示压力-状态-响应准则层权重,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获得。
2.2.4 数据分析
根据北京市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北京市2001-2014土地集约利用强相关的15个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从指标权重来看,人口密度、二三产业GDP占GDP总额、人均道路面积、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权重最大,符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从时间序列对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北京市2001-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有以下特征。
一是正向指标(除人均耕地面积和土地闲置率以外)呈上升趋势,负向指标呈下降趋势,充分说明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是部分指标总体偏低,与标准值差距较大。人口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地均二三产业产出、平均容积率、地均环保投入等5个指标都低于标准值,且差距较大,这将是未来提高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点领域。
2.2.5 综合评价结果
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出矩阵特征向量,进行一次性检验,确定了准则层权重分别为r1=0.163,r2=0.54,r3=0.297。同理确定了15个具体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经过式2的计算,得出2001-2014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如表3、图1所示。
3 评价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2001-2014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指数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都呈现出明显的曲折上升趋势,某些年份略有下降。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综合评价指数的绝对值不高,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从各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看,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一致,随时间呈现出递增趋势,而状态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则出现了波动,从2001-2014年,出现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二三产业的GDP 与用地增长弹性等压力指标出现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求相悖的变动,这也表明对城市土地集约的响应并没有完全体现集约的要求,而更多地属于数量上的粗放增长。因此,体现在压力子系统的评价指数上,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而相应的状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数虽然在变化趋势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增长幅度要缓慢得多。这说明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够协调,这是导致综合评价指数不高的重要原因。
4 研究结论
一是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取得实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政策效力呈递增趋势。2001-2011年,土地利用压力指数、响应指数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且土地利用压力远远大于政策效力,土地利用压力加速增长。2011年中期始,政策效力开始超越土地利用压力,土地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土地利用总体压力开始缓解。
二是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巨大。统计期内,大多数年份压力系统指数远远超越状态系统指数,说明北京市在统计期内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巨大。2005-2006年,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相差较小,2005年状态指数超越压力指数,说明2006年之前土地集约利用压力总体较小。2006年之后,两者差距拉大,说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土地提出更高需求之后,北京市土地利用压力日渐增长。
参考文献:
1.詹海斌 吴群.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4
2.杨东朗 张晓明 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3.潘竟虎 郑凤娟 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资源科学.2011.4
4.曾祥坤 李贵才 赵新平等.用地空间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尺度效应的影响.资源科学. 2009.12
5.谭术魁 周蔓.武汉地区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资源科学.2012.1
6.孙宇杰 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2012.5
作者简介:
李玮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
关键词:PSR,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49-55 收稿日期:2016-01-07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需求多样化,要求城市土地利用更高效、更合理、更集约。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地块上持续增加投资,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劳动要素的投资达到边际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投资者会停止投资,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点。达到这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方式称为土地集约利用,反之称为土地的粗放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关注点集中在单个城市或者区域的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时空影响,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协调关系。但很少有学者研究时间序列的单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情况。关注若干年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并分析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城市土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地均产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市作为典型案例,评价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旨在为北京市土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北京统计年鉴》和CNKI《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01-2014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整理。
2.2 研究方法
PSR 模型(即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PSR)使用“原因-效益-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描述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过程和机理,解释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三个问题,并且在此理论指导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发生了什么”问题一般用那些表征自然界的物理变化(或生物变化)或趋势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状态指标来描述,这些状态指标用来衡量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变化以及因此对人类的影响。“为什么发生”问题一般用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指标来回答,比如因为人类对资源的开采或过度利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废弃物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活动等而导致的资源耗竭、环境质量恶化等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我们将如何应对”问题可以用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方面的响应指标来回答,响应指标用来表示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努力,它衡量的是环境政策的实施状况。
PSR模型是OECD构建的一项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概念框架。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PSR模型可以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加以调整,以反映更多的细节或针对专门的特征。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 Model,DSR)框架模式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和制度领域的驱动力指标,并且还可用于解释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欧洲环境局(EuropeanEnvironment Agency,EEA)使用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s-ResponseModel,DPSIR)框架模式将环境的状态和环境的变化区分开来,以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合适的测算方法,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度度量的基础。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衡量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结构,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原则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修正。根据PSR模型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2.2 数据标准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产业用地需求的增长;状态指标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响应指标则是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措施的体现。PSR模型通过影响层集约利用政策,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压力-响应-压力”的循环。
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
其中,Pi表示每一组时间序列中的单个指标,Min(P)表示一组时间序列的最小值,Max(P)表示时间序列最大值。通过式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其归一到[0,1]之间,实现数据的无量纲化。
2.2.3 计算各指标权重
本文指标权重采取杨东朗等人研究成果,在运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公式:
(式2)
其中,E综表示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Wi表示指标权重,Pi表示该指标的值,r1,r2,r3表示压力-状态-响应准则层权重,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获得。
2.2.4 数据分析
根据北京市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北京市2001-2014土地集约利用强相关的15个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从指标权重来看,人口密度、二三产业GDP占GDP总额、人均道路面积、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权重最大,符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从时间序列对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北京市2001-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有以下特征。
一是正向指标(除人均耕地面积和土地闲置率以外)呈上升趋势,负向指标呈下降趋势,充分说明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是部分指标总体偏低,与标准值差距较大。人口密度、人均道路面积、地均二三产业产出、平均容积率、地均环保投入等5个指标都低于标准值,且差距较大,这将是未来提高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点领域。
2.2.5 综合评价结果
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出矩阵特征向量,进行一次性检验,确定了准则层权重分别为r1=0.163,r2=0.54,r3=0.297。同理确定了15个具体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经过式2的计算,得出2001-2014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如表3、图1所示。
3 评价结果分析
从结果来看,2001-2014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指数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都呈现出明显的曲折上升趋势,某些年份略有下降。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综合评价指数的绝对值不高,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从各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看,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一致,随时间呈现出递增趋势,而状态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则出现了波动,从2001-2014年,出现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二三产业的GDP 与用地增长弹性等压力指标出现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求相悖的变动,这也表明对城市土地集约的响应并没有完全体现集约的要求,而更多地属于数量上的粗放增长。因此,体现在压力子系统的评价指数上,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而相应的状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数虽然在变化趋势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增长幅度要缓慢得多。这说明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够协调,这是导致综合评价指数不高的重要原因。
4 研究结论
一是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取得实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政策效力呈递增趋势。2001-2011年,土地利用压力指数、响应指数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且土地利用压力远远大于政策效力,土地利用压力加速增长。2011年中期始,政策效力开始超越土地利用压力,土地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土地利用总体压力开始缓解。
二是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巨大。统计期内,大多数年份压力系统指数远远超越状态系统指数,说明北京市在统计期内土地集约利用压力巨大。2005-2006年,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相差较小,2005年状态指数超越压力指数,说明2006年之前土地集约利用压力总体较小。2006年之后,两者差距拉大,说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土地提出更高需求之后,北京市土地利用压力日渐增长。
参考文献:
1.詹海斌 吴群.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4
2.杨东朗 张晓明 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3.潘竟虎 郑凤娟 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资源科学.2011.4
4.曾祥坤 李贵才 赵新平等.用地空间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尺度效应的影响.资源科学. 2009.12
5.谭术魁 周蔓.武汉地区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资源科学.2012.1
6.孙宇杰 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2012.5
作者简介:
李玮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