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注重用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1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虽然诸多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恰当的或不能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和设备,导致教学效率还是很低,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是教育发展的前提,研究有效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阐释。
1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 贯彻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
1.2 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是师生教与学的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若只是简单介绍原子核的大小大约在10~14m以下,原子半径大约是10~10m,学生的印象是肤浅的,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
2 注重用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2.1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新课程的研究者们认为认为:首先,新教材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都展示出来。此外,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等栏目,也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科学足迹”等栏目介绍了历史上科学家群体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噴出。由此可以说明超重现象。(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完全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2 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微观领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显示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布郎运动、a粒子散射、U核裂变反应、光电效应、电子能级的跃迁等现象,通过电脑课件动画模拟实验内容,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逐层分析,深入讨论、讲解,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2.3 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发展
2.3.1 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索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定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可以将部分改为学生分组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2.3.2 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3 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高中物理需要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并且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到难学、难懂,对物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和高尚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如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做出的巨大牺牲,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爱迪生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验1600多种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为研究灯泡而写的笔记就达4万多页等。许多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赵魁之,廖岩.物理课程问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1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虽然诸多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恰当的或不能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和设备,导致教学效率还是很低,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是教育发展的前提,研究有效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阐释。
1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 贯彻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
1.2 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是师生教与学的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若只是简单介绍原子核的大小大约在10~14m以下,原子半径大约是10~10m,学生的印象是肤浅的,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
2 注重用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2.1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新课程的研究者们认为认为:首先,新教材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都展示出来。此外,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等栏目,也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科学足迹”等栏目介绍了历史上科学家群体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噴出。由此可以说明超重现象。(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完全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2 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微观领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显示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布郎运动、a粒子散射、U核裂变反应、光电效应、电子能级的跃迁等现象,通过电脑课件动画模拟实验内容,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逐层分析,深入讨论、讲解,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2.3 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发展
2.3.1 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索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定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可以将部分改为学生分组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2.3.2 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3 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高中物理需要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并且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到难学、难懂,对物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和高尚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如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做出的巨大牺牲,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爱迪生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验1600多种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为研究灯泡而写的笔记就达4万多页等。许多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赵魁之,廖岩.物理课程问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