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何在——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要素,构建和谐导师和学生关系是确保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当前,导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意义上权利义务关系失衡,经济意义上生产劳动关系异化,伦理意义上辈分次序关系失范,哲学意义上认识与实践关系失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导师,育人素养储备不足与行动偏差,研究生发展条件准备与投入不足,导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不良及外部保障条件欠缺。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的生成机理是,导师和学生间权力势差全程制约导师和学生关系发展,以及导师和学生双方受自身条件不足、交流效率低下、外部干扰因素等影响而发生消极行为倾向外显,引发双方的"失望情绪"。当这一中介变量水平累积至超越某一阈限时,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将最终爆发。
其他文献
教育既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也关涉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与教育问题相关的舆情事件更容易被扩散和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对教育舆情更好地进行监测分析,需从设计教育舆情决策支持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育舆情数据的层次结构,建立“时间—公众—地域”教育舆情三级水平模型,给出对应的指标体系,明确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信息采集、信息清理和信息汇总的流程,通过分析时间、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体、媒介平台、地域时所用的核心技术,设计基于“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的教育舆情数据仓库。为了让教育舆情决策支持系统更加完善,一
朱小蔓教授(1947-2020年)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坚持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以“情感”之眼来思考教育问题,在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9月,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再版,距离1993年5月第1版出版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对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和时代贡献等进行系统梳理,不论是对提高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还是对增强情感教育理论自信等都具
西域(主要是今日新疆),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多种经济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处,又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西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形成高潮,并非偶然。正如对这块土地慷慨地赋予了挖不尽的矿产,用不完的财富一样,人类礼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其研究价值而论,其中一些正象深埋海底的珍宝又罕见又珍贵。
西域研究是一门集历史、考古、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中外学者专注于斯,历百年而不衰,近年由于国际上丝绸之路热的再兴,更促进了西域研究的繁荣与发展。《西域研究》的创刊,既是西域研究繁荣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必将有力推动西域研究的深入。
健康是教育学的根本议题之一。教育目的蕴含对人的健康的增进。教育面向心灵的大健康,是追求心灵美善、完整、康健、丰盈、坚毅的治疗实践。治疗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的治疗是对人的心灵健康的照料、关心、指导、治愈,是对人的心灵健康的支持、增进、引导、改善、康复。教育的方式、内容、关系在规范性上都蕴含心灵治愈的意义。教育的治疗不是把教育实践狭隘化,不是把教育缩减到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的层面,而是以整体的治疗艺术,促进人的心灵的全面健康。教育的治疗符合人性实现的方向,是心灵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课程思政,是借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的一个形象的对应说法,是指所有的课程都应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课程育人,因而其涵义应当从发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来理解。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教学,应当从显性的"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意识到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用价值之"道",点亮知识之"学"、能力之"术",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课程、教
康德的教育理论秉承了启蒙时代以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禀赋为核心的理念,在道德教育上引发了无用论和决定论的两难,进而在道德哲学上导致了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对立。将视野从康德的《论教育学》扩展到他的其他著作,可以发现这个对立并不存在。道德教育是培养品格必要但非充足条件,自由禀赋的培养以伴随着人一生的个人教育为前提,但个人具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能动性,并通过社会启蒙反作用于教育改革。透过梳理康德的教育思想,可以得到一个以个人教育和社会启蒙教育为内容并包括诸多方法的教育理论体系。就教育理论本身而言,教育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指向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开创者。百年前,胡适以敏锐的时代意识、前瞻的教育思想、开阔的学术视野发表了《中学国文的教授》,成为今天研究现代语文教育的珍贵文献。胡适理想的语文教育,曾深刻地影响了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研制以及教材教法改革,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对当前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使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此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几经调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建欧洲,冷战时期对抗苏联,9·11事件之后反恐优先,奥巴马时期"重振美国、领导全球",直到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尽管国家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美国对外关系和美国政府施政方针的变化屡经调整,但从联邦政府、高等院校及相关组织这三类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机构的运作层面来看,均体现出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理念。通过广泛吸引海外留学生、输送美国学生赴海外留学、巩固教师及科研人员交流项目、适度发展跨境高等教育等方式,美国不仅可
我国一直在探索学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是遵循学术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的本科教育。学术探究冲动是直接推动学术人才执着于学术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强基计划"试点高等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从兴趣、动机和人格等三个维度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与科学运作机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对学术偏好、学术能力与学术体验的自我认知,逐步形成并选择独特的学术探究领域。试点高校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术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