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苦难的精神渊薮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刻画了以许三观为代表的一群在苦难中挣扎而不自知的人。他们一次次反抗失败,除了现实因素外,更有着深刻的精神根源。本文将从缺乏思考的被动抗争、自我“阉割”的精神胜利和虚假平等实则“暴力”三方面来探究“许三观们”最终没能战胜苦难的精神根源。
  关键词:苦难 精神根源 被动抗争 精神胜利 虚假平等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苦难为母题,被认为是余华关于苦难认识三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消解苦难。但苦难并不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而是他为了透视人性本质而营造出的特定环境。作品中,面对苦难生活,“许三观们”拼尽全力,甚至不惜以卖血为代价固执地活着。然而这种笨拙而执拗的坚持并不奏效,反而让他们一次次意欲冲破束缚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与他们错误的抗争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缺乏思考 被动抗争
  余华在德文版自序中回忆了一支完成过惊人壮举的卖血队伍,许三观只是这近千人中的一个。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这支“卖血的队伍”不但没有解散,反而更加壮阔。作品中虽未出现上千人集体卖血的壮观场面,但从许三观的爷爷到许三观再到来喜来顺兄弟;从爷爷的村子到许三观生活的城镇再到离家三天路程之外的七里堡,这支“队伍”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扩充,很多在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的人都陷入了不断卖血的魔咒中不能自拔。
  古斯塔夫·勒庞说:“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就会形成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聚集成群的人就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许三观们”就是这样一个被苦难折磨,一心一意只想活下去的心理群体。勒庞认为:“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他变成了自己脊髓神经中受催眠师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对于“许三观们”来说,卖血就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肉体受本能支配的”无意识集体行为,融入其中的每个人都失去了个人的意志和辨别力,成了它的奴隶。最典型的是许玉兰,出嫁前她周围无人卖血,所以她第一次知道许三观卖血时强烈反对,但多年以后,二乐的队长来家里做客时,她却主动求许三观再去卖一次血。由此可见,她最初作为个体的分辨力和思考已经在融入这支卖血队伍后消失不见。
  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许三观开始并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直到方铁匠带人来抄家,才不得已去医院卖血赎家具。饥荒到来前,许三观没有未雨绸缪,直到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才决定再去卖血让全家人吃顿饱饭。在爷爷生活的村子里,土地生产力有限,地里挣的钱只能让他们吃饱,其他花销都要靠卖血赚得。这种情况并非突如其来,至少从许三观父亲那一代到根龙这个刚刚成年的孩子都是这样。但几十年来并没有人主动思考过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而是一直拖延,等到真的想结婚了就去卖血,幻想着“一劳永逸”。
  “许三观们”对世代存在的苦难没有认知和思考,对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祸患更没有防备,等到大難临头才临时抱佛脚,那时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卖血一条路了。这种拒绝思考全凭本能反应的被动抗争在生活不断抛来的苦难难题面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二、自我阉割 精神胜利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许三观们”就一直在忠诚地履行着“忍受”的义务。
  饥荒中,许三观一家每天只能喝稀玉米粥,为节省体力,他们吃过饭就躺在床上,不动也不说话;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许三观安慰他们“熬过这苦日子,以后就是很长很长的好日子了”。卖血在传统观念里是一种“卖祖宗”的行为,为了屏蔽这种耻辱,在四叔生活的村子里卖血被约定俗成地当作成年男子身体健康的象征,不能卖血的人甚至都没资格娶媳妇。当对饥荒束手无策时,当习惯了只有卖血才能活下去之后,他们“聪明地”选择改变自己。借助阉割自身的“痛感神经”来麻木生活的折磨,从而使不堪承受的苦难变得可以忍受。
  不仅如此,他们还“化屈辱为欣慰,化卑微为高贵”,为自己可怜的自尊筑起了高高的堡垒。许三观用卖血钱给林芬芳买礼物,为羞耻的偷情戴上高贵的面具;被戴了绿帽子不敢亲自找何小勇算账,而是要二乐和三乐保证长大后也去强奸何小勇的两个女儿。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与阿Q当街挨打后想着“是儿子打老子”便心满意足地得胜了如出一辙。这样做虽然能帮他暂时不去面对抗争失败的巨大痛楚,但也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彻底失去了战胜苦难的机会。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虚幻的胜利中。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只能通过卖血苟活的失败者,而是一个靠个人牺牲救全家人脱离苦海的大英雄。直到新任血头无情地宣判不会再有人要他的血之后,他多年来幻想出来的“精神胜利”像一个美丽轻盈的肥皂泡一样凭空炸裂。但那时他已经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资本,来不及反抗就已经被苦难彻底击垮了。无独有偶,王二胡子卖给一乐最小的地瓜时那几句“催眠”般的话更是“精神胜利法”的“升级版”。它不仅能“自欺”,而且可“欺人”。“只要是好吃的东西,吃完了谁都还想吃。”“你回去吧,你已经吃饱了。”是否吃饱本来是个体生命肉体上客观的感觉,却被霸道无理的强盗逻辑控制,一乐只能默默回家继续挨饿。
  现在看来或许会觉得“许三观们”自欺欺人的做法讽刺、可笑,但当时短暂的成就感和美好的幻觉却让他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在自己营造的幻境里苦中作乐。
  三、虚假平等 实则“暴力”
  “苦难”一词在余华那儿有双重含义:它既在人物的现实境遇层面呈现为“生存(命运)之难”;同时又在人物的生命体验层面表现为“存在(灵魂)之苦”。如果说天灾人祸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上的饥饿和疾病是“生存(命运)之难”,那么“许三观们”一生追求平等而不得就是“存在(灵魂)之苦”。这种精神苦难的根源是对平等的错误认识和内心隐藏的“精神暴力”。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末人造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在科技文明浪潮中带来了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质疑与挑战。本文选取《魔鬼积木》和《别让我走》两篇着眼点均为人造人的当代科幻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文化背景、人物身份、叙述主体性、命运悲剧性等,有侧重地探索中西方作家刘慈欣与石黑一雄在描写各自作品时对人文情怀和科学技术的权衡情况。  关键词:人造人 人文情怀 科学伦理 人物身份 主体性 悲剧性  1997年,《自然》杂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人公郑薇与林静、陈孝正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其爱情成长经历了以下四个方面:从奋不顾身的爱到小心翼翼的爱,从感性的爱到理性的爱,从灵肉结合到各取所需,从刚性的爱情到柔性的婚姻。郑微的爱情成长是被动的,是出自于女性的自我保护,根源在于当今依然是男权社会的结果。从郑微身上可以看出“80后”一代女性的爱情成长。这种爱情成长有其文化因素,就是中西婚恋观融合碰
期刊
摘 要:目前语文界对苏轼的《放鹤亭记》存在着误读和简单化约的倾向,认为文章体现了苏轼的隐居思想。然而暂且不说苏轼思想的宏博开放,出儒入道,浸染佛禅,即便是从文本中就可以看出逻辑上的矛盾。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这一矛盾入手,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教学活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进苏轼作此文时复杂的内心。  关键词:鹤 西山 出世 入世 儒道  苏轼的《放鹤亭记》选自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由语文出版社
期刊
摘 要:《刺客列传》中为什么荆轲持樊於期头函,秦舞阳奉地图?田光究竟死给谁看?如果不是秦舞阳,刺杀成功的概率会不会更大?荆轲武艺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字当中,只有细读作品才能领略到其中精彩的部分。细读是对作品进行审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荆轲 秦舞阳 地图 田光 武艺 细读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唯其如此,才能常读常新,让人欲罢不能,回味
期刊
摘 要:《霍乱年代》以“抗战”时期日军在鲁西平原实施的一场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革命者王小羊为送出绝密情报,辗转于共产党抗日军民、国民党留守武装、红枪会地方势力等沦陷区各方面抗日力量间的波折命运,展现了他如何由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文艺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甘愿为“抗战”牺牲的革命志士的艰辛成长过程。《三字经》和《塔希提女人》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从侧面反映出王小羊思想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诗文之表达方式从古多样,如“吟”“咏”“诵”“弦”“歌”等均于文献可见,其间虽略有差异而性质一致,俱以遵循汉语特点及汉语文学规律为总原则。本文暂不探讨此间之微妙差异,而总其一类,以“吟诵”为代表,意在与现代的古诗文声音表达方式“歌唱”与“朗诵”作比较。此二者俱不遵循汉语言及汉语文学的规律和特点,与传统的古诗文吟诵有本质区别。本文通过其间差异的对比,为吟诵与古诗文的现代声音表达方式做
期刊
摘 要:哈罗德·品特发表于1960年的剧作《送菜升降机》是一出充满了荒诞风格的戏剧,而银幕上的英式黑帮喜剧,在其“喜剧”的内核下除了消解了传统黑帮片的严肃紧张,还具有了一定的荒诞元素。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品特《送菜升降机》的同时,将其与英式黑帮喜剧进行比较,印证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共通的“荒诞”。  关键词:品特 《送菜升降机》 荒诞 英式黑帮喜剧  哈罗德·品特作为英国20世纪文坛“戏剧复兴”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 要:从1792年《女性权利宣言》发表至今,欧美女性主义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早期对于两性平等权利的争取,到如今对于女性精神独立的支持,女性主义的历史变迁值得仔细钻研。本文梳理了女性主义历史上四个主要的發展阶段,以期推动对当今女性主义发展的理解和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权利宣言 《第二性》 历史变迁  2017年距离英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锋代表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
期刊
摘 要:在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漫无边际的“绕”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经典的“不是A,而是B”的句式还是小说人物闲话般的话语方式,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凸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其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突出了人物性格,在叙述的过程中建构一种看似散漫却颇有节奏的模式。然而,如此之“绕”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不是A,而是B” “绕”思维
期刊
摘 要:《看虹录》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看虹录》是一篇实验性的小说,是沈从文创作风格的一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对于其思想追求中“生命、美、爱”的阐释成为主旋律,与他前期作品存在巨大差异。就像贺桂梅说沈从文在《看虹录》中:“在对思想的系统化,明确化和文字表达的精确化这一点上,他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然后得出“真正的美只能产生宗教而不能产生艺术”这样一个终结性的结论。文将采用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