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教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各地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的师资培养制度,提出了新型教师的“全能型”身份,并指出教师应需要具备六大能力。
关键词:全能型 六大能力 职业道德
综合传统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新型教师应该是“全能型”的身份,而要达成这样的角色定位,其教育教学能力应该特别需要以下六大能力:
一、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就当前教师从教状态而言,受功利主义和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年轻一代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下降。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也是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期望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塑造坚定过硬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关键。新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矢志向上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坚定自信,把教书育人看作是最光荣的终身事业,保持持久稳定的职业意向,这样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外界干扰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工程中,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厚情感。只有始终向往和热爱教育,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为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高学历的教师应该具有比以往教师更高的素质要求,要精通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基本理论体系及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同时,具备与各层次教育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师只传授知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师角色作用的改变。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新型的师生观,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三、具有较为敏感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掌握教育科研的能力,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导致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纳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后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强劲的后发科研能力,与以往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科研素质,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个人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实效。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将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彰显学校的特色,扩大学校的影响,打造品牌学校。这就会对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研学术氛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促进教育进步。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人际交际能力
教师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新型教师不仅必须有关于学生的深刻知识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而且要求有包括对家长、同僚教师在内的一般人的深刻理解。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性格、行为、家庭环境、健康等,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还应该具有创造向学生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同家长同事沟通的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新型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知识和手段,准确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思想认识、情绪状态等的准确分析和掌控,需要具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和耐心,才能发现学生真正的心理特征,最终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接纳自我,抱有自信,乐观向上,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应有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处的外部环境,提升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类教师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导作用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教师“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而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同时,为达成师生教与学的目的,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六、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学生心理成长和知识结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詹小平,冯周卓.教师专业化视角中的小学教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02).
关键词:全能型 六大能力 职业道德
综合传统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新型教师应该是“全能型”的身份,而要达成这样的角色定位,其教育教学能力应该特别需要以下六大能力:
一、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就当前教师从教状态而言,受功利主义和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年轻一代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下降。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也是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期望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塑造坚定过硬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关键。新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矢志向上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坚定自信,把教书育人看作是最光荣的终身事业,保持持久稳定的职业意向,这样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外界干扰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工程中,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厚情感。只有始终向往和热爱教育,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为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高学历的教师应该具有比以往教师更高的素质要求,要精通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基本理论体系及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同时,具备与各层次教育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师只传授知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师角色作用的改变。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新型的师生观,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三、具有较为敏感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掌握教育科研的能力,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导致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纳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后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强劲的后发科研能力,与以往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科研素质,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个人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实效。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将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彰显学校的特色,扩大学校的影响,打造品牌学校。这就会对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研学术氛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促进教育进步。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人际交际能力
教师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新型教师不仅必须有关于学生的深刻知识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而且要求有包括对家长、同僚教师在内的一般人的深刻理解。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性格、行为、家庭环境、健康等,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还应该具有创造向学生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同家长同事沟通的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新型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知识和手段,准确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思想认识、情绪状态等的准确分析和掌控,需要具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和耐心,才能发现学生真正的心理特征,最终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接纳自我,抱有自信,乐观向上,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应有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处的外部环境,提升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类教师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导作用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教师“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而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同时,为达成师生教与学的目的,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六、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学生心理成长和知识结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詹小平,冯周卓.教师专业化视角中的小学教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