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月25日至3月6日,为期10天的美泰“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在泰国湾举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的“美国”号两栖攻击舰( 题图) 搭载F-35B战斗机首次在亚太地区亮相,在2月28日演练了制空作战和两栖登陆作战等科目。
“美国”号是为了替换较为老旧的“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在去年12月6日来到佐世保海军基地的。今年春节期间,“美国”号还在东海海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隅”级登陆舰进行了海上联合训练。作为美国最先进的两栖攻击舰,“美国”号的到来,势必会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两栖作战力量。
“美国”号的来历
“美国”号是美国海军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美国”级的首舰,而“美国”级的诞生则与冷战后美国海军战略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
21世纪初,美海军出台《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报告,要求海军具备“海上打击”和“海上基地”能力,提出组建37 支独立的打击群,建立更为机动灵活的兵力结构。美国海军要求,远征打击大队应具备同时投送2.5~3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的能力,而当时美海军的投送能力尚不超过2个远征旅。为此,美海军提出建设并保持12个两栖戒备群,每个两栖戒备群至少由3 艘舰组成,即1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1艘“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和1艘“惠得贝岛”级船坞登陆舰。
但是,当时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序列中只有5艘1976~1980年服役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和8艘1989~2001年建造服役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由于“塔拉瓦”级已经服役近30年,虽然曾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延寿至2011~2015年,但其设计思想已经远不能满足美海军未来的濒海作战,特别是无法搭载LCAC气垫登陆艇和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等新型装备。最终,美海军取消了“塔拉瓦”级的中期延寿改装计划,转而寻求建造新一代“美国”级两栖攻击舰。
2001财年美国海军开始了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设计方案论证。同年3 月,美国海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LHA(R)项目(即后来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同意该项目进入概念试验阶段。经过美国海军研究论证小组论证,美海军最终选择了在“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马金岛”号的设计基础上增加排水量和增大舰体的设计方案,因为该方案的综合作战能力特别是空中支援作战能力与全新设计方案几乎相当,而单舰造价只有30亿美元。
2005年2月11日,美国国防部批准了海军提交的LHA(R)项目报告,基本确定了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研制发展的总体框架。2007年6月4日,美国海军与诺·格公司舰艇系统部正式签署了“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的建造合同。2009年7月17日,“美国”号的龙骨在诺·格公司的英格尔斯造船厂铺设。2012年6月5日,“美国”号(LHA-6)下水。2014年10月11日,“美国”号正式服役,取代了舰龄已过30年的“塔拉瓦”级“贝里琉”号。
“美国”号有啥本事?
“美国”号是“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首舰,满载排水量4.5万吨,是有史以来吨位最大的两栖攻击舰。该级舰实际以“黄蜂”级为基础改进而来,承袭了“塔拉瓦”级和“黄蜂”级的强悍基因,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增大载机数量和舱室面积。其最大的设计特点是取消了美军大型两栖战舰特有的坞舱(用于停放小型登陆艇或气垫船),腾出的1231平方米空间专门用于增加的舰载机和航空燃料(“美国”级可装载1287万升航空燃油,约为“黄蜂”级的2倍)。此外,“美国”号飞行甲板的起降点增至9个(“黄蜂”级为6个),在舰载机出动/ 回收效率方面更为强大。
“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全长281米,宽35米,比“黄蜂”级长23.5米,飞行甲板宽3米多,空间面积增加了22%,主要增加了2个分别长为6.4米和17.1米的舰体区域。该舰可以容纳F-35B战斗机、MV-22B飞机以及直升机,可搭载超过18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美国”号的动力系统完全抛弃了此前两栖攻击舰使用的蒸汽轮机,转而使用柴电燃联合推进装置,最大航速可达22節。此外,“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的建造经验,充分考虑了隐身性能、自动化及人员舒适度等因素。
按照设计要求,“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可搭载12架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8架AH-1武装直升机、10架F-35B战斗机、4架MH-53E“海龙”重型直升机和4架MH-60S“海鹰”直升机等。上述舰载机中,F-35B和MV-22B最为引人注目。 F-35B战斗机可从距敌海岸800千米外发动隐蔽攻击并支援陆上作战。MV-22B和MH-53E,可将陆战兵力及其装备快速投送到600千米外的“必要地點”。在实际作战中,舰载机种类可根据任务进行调整,如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时可增加F-35B的数量,最多可搭载20架F-35B。执行兵力投送及登陆作战任务时,则可增加MV-22B和运输直升机的数量。“美国”号利用舰载机可快速实施对海、对陆打击和兵力投送等任务,在短时间内由海向陆投送更多的兵力。
“美国”号配备了2座“密集阵”近防炮、2座21联装RIM-116“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2座“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以及2套鱼雷诱饵发射系统等自卫武器,可对抗来袭的鱼雷和反舰导弹等威胁。
“美国” 号配备的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CCCS-M)、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两栖突击引导系统(AADS)、火力支援自动指控系统(AFATDS)等指挥控制及通信装备,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制定对海、对陆、反潜打击计划和两栖作战计划,进行任务分配、作战行动指挥和通信协调,具有完备的编队及本舰作战指挥能力。因此,“美国”号既可作为远征打击群的旗舰,也可作为美军海上联合部队或多国海上部队的重要组成,具备与多种武器平台联合作战的能力。
“美国”VS“黄蜂”
与“黄蜂”号相比,“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强化了空中投送和火力支援能力,其舰载机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理想状态下,前者AV-8B机群(20架)一次出击能向距离母舰400多千米的目标区投放80吨弹药,后者F-35B机群(20架)一次出击时,在载弹量一样的情况下,打击范围可扩展到距离母舰800千米以上的目标区。在不计航程时,F-35B机群的最大投弹量可达到140吨。综合来看,“美国”号的F-35B机群在航空作战方面全面压倒“黄蜂”级,且具有更强的隐蔽突袭能力。
“美国”号还具备很强的“垂直登陆”能力。与美陆战队过去使用的CH-46运输直升机(已于2015年退役)相比,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最大平飞速度可达到520千米/ 小时,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最大作战半径是前者的4倍,达到600千米,而且还是在搭载24名士兵的情况下(CH-46搭载12名士兵时的最大作战半径只有140千米)。若按机群能力比较,“美国”号的12架MV-22B机群,不仅投送距离能扩大至600千米,而且投送人数增至288人,接近2个步兵连的兵力。“垂直登陆”,使“美国”号有了更强的突袭和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国”号除装备了舰队级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两栖突击引导系统外,还配备了火力支援自动指挥控制系统,具备对两栖戒备群、两栖远征打击群内所辖水面舰艇、飞机、气垫艇/ 两栖突击车的指挥控制能力,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对群内各火力支援兵力、登陆输送工具、陆上作战兵力进行任务分配、指挥引导和战场监视,组织实施对潜、对陆和对海作战行动。通过火力支援自动指挥控制系统,“美国”号可根据战场态势确定火力支援请求的优先级,指挥和引导F-35B、MV-22B以及火力支援舰艇,快速分配支援火力,提高支援火力的作战效能。
“美国”号装备的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取代了“黄蜂”号的AN/SYQ-20指挥系统、AN/SYS-2(V)3综合自动探测跟踪系统和AN/SWY-3武器控制系统。舰艇自防御系统的主要优势是能够抗击超音速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和掠海飞行巡航导弹等目标,能完成从探测到交战的自动指挥,同时允许指挥官对选定的作战方案及武器进行干预和控制。
总体比较来看,“美国”号的空中投送、突防、对地对海攻击和战场生存能力均有很大提高。
替换更是升级
根据作战任务需求,美海军两栖作战兵力一般按照规模大小以两栖戒备群、两栖打击群或两栖特混编队的形式编组。两栖戒备群一般由一艘两栖攻击舰和两艘船坞登陆舰组成。在两栖戒备群的基础上,编入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一艘导弹巡洋舰、一艘导弹驱逐舰和一艘导弹护卫舰,就组成了两栖远征打击群。两栖特混编队旗舰通常由“蓝岭”级两栖指挥舰担任,主要任务是在全局层面实施作战筹划和监控,具体的作战行动分别由两栖戒备群和航母编队指挥实施。
按正常轮换流程,“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已于2019年9月初离开第7舰队活动区域,11月中旬返回了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美国”号作为美海军第11两栖中队的核心,是第7远征打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2月初,第7远征打击群还加入了两栖船坞运输舰“新奥尔良”号。在单舰作战中,“美国”号主要担负两栖突击任务和制海任务,编队作战中主要担负两栖戒备群和两栖远征打击群所属兵力的作战指挥任务。2016年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中,“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就曾担任两栖戒备群的旗舰。按照战时作战指挥序列,第11两栖中队与美海军陆战队第31远征分队及美海军陆战队第1 航空联队混合编组为第76特遣队,“美国”号将作为第76 特遣队的旗舰指挥作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此次美军部署到日本的“美国”号在综合战力方面要远高于“黄蜂”号。与之相应,“美国”号对亚太周边国家的潜在威胁也随之加大,尤其是其搭载的F-35B和MV-22B均属于典型的进攻型武器,此次部署无疑会引发日本周边国家的连锁反应。俄罗斯国防部对此已表示了担忧,俄军很可能会向远东方向调动更多的图-95战略轰炸机或大批反登陆部队,并部署更多先进战舰作为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