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另外,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授课时,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从身边出发”的环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找出书包存在不足,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书包进行重新设计。
书包这个例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掘设计的问题。在活动前面的我对书包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短的图片、实物展示,铺垫很充分,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的情绪高涨,发掘了许多平时不曾留意的问题。接着,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又提出了如何“明确设计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去研究、设计?课本里面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如何让学生明白课本要传达的意思?我在网上找了三幅漫画,问学生,“你觉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设计吗?为什么?” (如图1),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闹。讨论结果出来的同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并迅速转化成为一种求知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引导多向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的过程,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扩散思维,然后再把想到的方法、思路、点子进行整理、整合,最后得到最好的方案。因此,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约束,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移植思维等等)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 “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一课当中,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象展示了红砖图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建房子用的普通红砖,还可以有什么用途?(如图2)
红砖是普通的建筑材料,学生们司空见惯。但是,它还有那些用途?学生纷纷发言,越说越多,举出了很多平常想象不到的用途。例如,红砖作支撑用,可以当书架、当凳子;作为重物用,可以钉钉子,压纸,压帐篷,等等。
多向思维,不像一般的思维形式那样,试图在起点(问题的提出)和终点(问题的解决)之间只画一条直线,而是从起点出发,向四面八方画射线。通过思维的发散练习,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学生自由地进行各种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3. 融入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例如,在讲完《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章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有固定形状的容器或用具,使之能用手提起十只生鸡蛋,并能保证鸡蛋不会破损。学生们根据要求,很快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设计至今让我赞叹不已。
在这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强化手脑并用,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它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如果通用技术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所学的技术不去实践,不付诸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参加实践活动,把技术转变为产品,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
例如,在讲完《怎样进行设计》一章后,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各种模型和作品。学生们踊跃参加,最后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象,让老师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新设计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了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在经过反复的实践中,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增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罗峰
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授课时,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从身边出发”的环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找出书包存在不足,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书包进行重新设计。
书包这个例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掘设计的问题。在活动前面的我对书包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短的图片、实物展示,铺垫很充分,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的情绪高涨,发掘了许多平时不曾留意的问题。接着,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又提出了如何“明确设计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去研究、设计?课本里面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如何让学生明白课本要传达的意思?我在网上找了三幅漫画,问学生,“你觉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设计吗?为什么?” (如图1),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闹。讨论结果出来的同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并迅速转化成为一种求知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引导多向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的过程,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扩散思维,然后再把想到的方法、思路、点子进行整理、整合,最后得到最好的方案。因此,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约束,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移植思维等等)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 “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一课当中,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象展示了红砖图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建房子用的普通红砖,还可以有什么用途?(如图2)
红砖是普通的建筑材料,学生们司空见惯。但是,它还有那些用途?学生纷纷发言,越说越多,举出了很多平常想象不到的用途。例如,红砖作支撑用,可以当书架、当凳子;作为重物用,可以钉钉子,压纸,压帐篷,等等。
多向思维,不像一般的思维形式那样,试图在起点(问题的提出)和终点(问题的解决)之间只画一条直线,而是从起点出发,向四面八方画射线。通过思维的发散练习,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学生自由地进行各种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3. 融入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例如,在讲完《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章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有固定形状的容器或用具,使之能用手提起十只生鸡蛋,并能保证鸡蛋不会破损。学生们根据要求,很快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设计至今让我赞叹不已。
在这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强化手脑并用,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它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如果通用技术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所学的技术不去实践,不付诸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参加实践活动,把技术转变为产品,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
例如,在讲完《怎样进行设计》一章后,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各种模型和作品。学生们踊跃参加,最后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象,让老师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新设计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了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在经过反复的实践中,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增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