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但是,在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把握不够科学、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没有优化运用、课堂评价不够灵活等问题,这些都与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有直接的关系。笔者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教学“着力点”把握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组织
课标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手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的难度、深广度等进行重新定位。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可以采用使用、整合和个性化处理等三种方式。
(一)使用教材
使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搬用教材,而是根据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实际选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增删。
(二)整合教材
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材整合既可以是教材内容内部的整合,也可以是教材内容与素材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完全有权利、也完全有必要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每一个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
(三)个性化处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既要体现层次性,更要体现个性,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如在“外汇”这块内容的处理上,对于“外汇”“汇率”等概念的解释说明,我们在适当扩展后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內容;在教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时,我们可以整合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与弊)、“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等的影响这两方面内容;而在理解“汇率”变化与进出口的关系时,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内容进行多层次分解,以利于每个学生的理解。
这三种教材处理方式既可单独运用,也可同时运用,做到“精心设计,在取舍间彰显智慧”。
二、教学结构的优化安排
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但是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学无序,课堂结构松散;有的教师教学死板,千篇一律。这些都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合理的教学结构关系着一堂课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结构的安排有三种顺序:一是知识序,它反映的是教材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包括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详略安排等;二是认知序,它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是教学序,它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如整堂课的结构是否严谨、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等。对一堂课来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把这三种顺序恰当地整合,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如“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结构:知识序是“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宏观调控”;认知序是“市场上的竞争,企业的扩大、缩小或倒闭,非法或盲目行为(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动力)—资源的配置、市场规则、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推进)”;教学序是“问题情景(案例导入)—小组交流和讨论(归纳出市场调节的要素)……问题情景(案例导入)—辩论(市场秩序的必要)……问题情景(案例导入)—分析(市场调节的弊端)”。当然,这里展示的只是主要的顺序,具体的安排还要考虑许多细节。
三、教学方式的匹配性选择
面对多样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背景,我们只有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对象、内容、背景的实际,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才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学方式的匹配非常重要。科学性、系统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用讲授法,按逻辑顺序授课;而要求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内容最好用发现法、实验法等,运用社会调查、综合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有教师就采用与之匹配的多种教学方式分步实施:第一步,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内容,采用讲授法;第二步,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结合具体案例,并采用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背景的多样,教学方式也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匹配。“多样化”的方式包括组合与融合,可以是在同一个教学内容内部组合,也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
根据认知理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教学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并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参与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问题情境创设既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还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时事热点、社会焦点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该形成一个步骤分明、思路清晰、内在逻辑性强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使课堂教学表现出整体性”。比如“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我们不妨通过当前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房价作为背景资料,设计“问题链”:(1)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的依据是什么?(2)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的效果会如何?(3)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为什么会有反复?这些互相联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的构成脉络。
五、教学评价和激励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要坚持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既包括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及家长、社会等),也包括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的多元(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教育评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力求实现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二)要“边学边评”
教师要善于把评价灵活地贯彻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去。特别是对随时出现的偶发情况,教师更要作出恰当的即时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时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判断、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处理。如当前社会治安、物价等现状跟政府强调的关注民生发生冲突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对此不理解,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论。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对矛盾的解释、评价和处理,化解学生心理的冲突。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组织
课标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手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的难度、深广度等进行重新定位。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可以采用使用、整合和个性化处理等三种方式。
(一)使用教材
使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搬用教材,而是根据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实际选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增删。
(二)整合教材
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材整合既可以是教材内容内部的整合,也可以是教材内容与素材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完全有权利、也完全有必要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每一个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
(三)个性化处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既要体现层次性,更要体现个性,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如在“外汇”这块内容的处理上,对于“外汇”“汇率”等概念的解释说明,我们在适当扩展后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內容;在教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时,我们可以整合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与弊)、“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等的影响这两方面内容;而在理解“汇率”变化与进出口的关系时,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内容进行多层次分解,以利于每个学生的理解。
这三种教材处理方式既可单独运用,也可同时运用,做到“精心设计,在取舍间彰显智慧”。
二、教学结构的优化安排
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但是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学无序,课堂结构松散;有的教师教学死板,千篇一律。这些都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合理的教学结构关系着一堂课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结构的安排有三种顺序:一是知识序,它反映的是教材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包括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详略安排等;二是认知序,它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顺序,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是教学序,它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流程的时空顺序,如整堂课的结构是否严谨、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等。对一堂课来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把这三种顺序恰当地整合,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如“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结构:知识序是“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宏观调控”;认知序是“市场上的竞争,企业的扩大、缩小或倒闭,非法或盲目行为(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动力)—资源的配置、市场规则、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推进)”;教学序是“问题情景(案例导入)—小组交流和讨论(归纳出市场调节的要素)……问题情景(案例导入)—辩论(市场秩序的必要)……问题情景(案例导入)—分析(市场调节的弊端)”。当然,这里展示的只是主要的顺序,具体的安排还要考虑许多细节。
三、教学方式的匹配性选择
面对多样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背景,我们只有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对象、内容、背景的实际,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才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学方式的匹配非常重要。科学性、系统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用讲授法,按逻辑顺序授课;而要求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内容最好用发现法、实验法等,运用社会调查、综合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有教师就采用与之匹配的多种教学方式分步实施:第一步,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内容,采用讲授法;第二步,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结合具体案例,并采用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背景的多样,教学方式也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匹配。“多样化”的方式包括组合与融合,可以是在同一个教学内容内部组合,也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
根据认知理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教学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并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参与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
问题情境创设既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还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时事热点、社会焦点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该形成一个步骤分明、思路清晰、内在逻辑性强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使课堂教学表现出整体性”。比如“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我们不妨通过当前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房价作为背景资料,设计“问题链”:(1)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的依据是什么?(2)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的效果会如何?(3)国家当前对房价的调控政策为什么会有反复?这些互相联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的构成脉络。
五、教学评价和激励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要坚持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既包括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及家长、社会等),也包括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的多元(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教育评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力求实现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二)要“边学边评”
教师要善于把评价灵活地贯彻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去。特别是对随时出现的偶发情况,教师更要作出恰当的即时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时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判断、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处理。如当前社会治安、物价等现状跟政府强调的关注民生发生冲突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对此不理解,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论。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对矛盾的解释、评价和处理,化解学生心理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