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每次作文后,语文教师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精批细改,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拿到作文本后大多只是看个分数,然后往书包里一塞了事,很少会有学生去“拜读”教师的评语。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对象,对于评价结果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其二,对于教师的评改,学生看过也好,没看也罢,全凭学生的自觉性,教师不再过问,缺乏有效地监督。这样的作文评改“费力不讨好”也就难免了。
在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观的今天,重视作文评改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作文评改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终审裁定”,而要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作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其方法与措施可以是多样化的。
一、让学生评改教师的“作文”
在一次学生完成习作训练后,笔者把每篇作文都细读了一遍,并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失误”与“亮点”录入电脑,作为素材,整理加工成几篇“教师习作”,印发给每位学生,告诉他们:老师也写了几篇作文,请你们改一改。
批改老师的作文!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趁机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用什么笔改,如何作记号,如何写眉批,如何写评语,如何打分数……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教师作文”中的“失误”与“亮点”大多被找了出来。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亮点”亮在什么地方,“失误”错在什么地方,并要求学生口头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将学生的作文发还给他们,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和教师相似的错误。很快,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找出了自己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并认真地作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兴致。在重新回收的作文中,笔者发现,学生都进步了,很多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文。
当然,这样的评改训练不必每次都面面俱到,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选材不当”的问题,教师就以这方面为重点来“写”一些典型文章让学生评一评;下一阶段就“过渡不自然”再“加工”几篇作文请学生改一改。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让学生反串“教师”角色评改教师的“作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引领、参与”的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
让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从被评价者成了“小老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从而积极地投入到作文评改中去。对于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一)建立评改小组
先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高低、组织纪律好坏搭匀,每四人为一组,确定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互相评改习作。
(二)确定评改内容
放在小组里评改的作文一般应是小组内部成员的习作。作文的主人就在身边,这样的作文容易引起学生的批改兴趣。为了解决本次作文的通病或树立学习典型,还可以精心挑选班内较典型的学生作文,印发给各个小组。
(三)明确评改要求
明确评改要求其实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作文是怎样批改的。
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让学生看看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如不切题,要求找出离题的原因。这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文不对题,习作也就失去意义了。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选材、详略的处理。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充实具体,有没有和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再次,检查习作的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过渡是否自然,有没有优美的词句。最后,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符号标明自己的批改,眉批怎么写,总评写在什么地方。要求每个同学在评改中拿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写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写得差的,差在哪里?要求学生把意见点画在作文上。同时要求本小组内每一篇作文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的评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去,适时地加以点拨与指导。
(四)强调改后交流
要求就同一篇习作在不同的评改者之间开展交流,特别是针对同一内容有不同意见时,更要开展交流。另外要求评改者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这种交流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起到相互提高的作用。
(五)修改自己的作文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文章中的一些失误往往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找到影子,他人的闪光点往往能给自己带来借鉴。在修改了同学的文章后再来看自己的文章,往往能触类旁通。这个时候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修改自己文章的工作中去。笔者常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再用一节课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作文,经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同学的作文”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作文评改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较正确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三、用交谈式评语评改学生的作文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时,教师不妨试试“交谈式、对话式”的评语,如:“……处能不能换一个词,试一下,可能会更好”;“你的作文勾起老师的写作欲望了,老师也写了一段,对比一下,告诉老师两段有什么不一样,好吗”;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对教师的评改要进行书面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一定要进行阅读并答复。这样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在“笔谈”,是书面的个别交流。
初中段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与教师面对面地探讨与交流,就算教师采用“面批”的方式,也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产生不了互动的效果。而这种“交流式、对话式”的作文评改,其实是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环节中来,学生成了这一环节中的一个能动因素,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作文评改中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诟病。
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只要坚持训练,就有可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学生能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为修改”的境界。
在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观的今天,重视作文评改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作文评改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终审裁定”,而要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作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其方法与措施可以是多样化的。
一、让学生评改教师的“作文”
在一次学生完成习作训练后,笔者把每篇作文都细读了一遍,并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失误”与“亮点”录入电脑,作为素材,整理加工成几篇“教师习作”,印发给每位学生,告诉他们:老师也写了几篇作文,请你们改一改。
批改老师的作文!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趁机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用什么笔改,如何作记号,如何写眉批,如何写评语,如何打分数……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教师作文”中的“失误”与“亮点”大多被找了出来。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亮点”亮在什么地方,“失误”错在什么地方,并要求学生口头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将学生的作文发还给他们,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和教师相似的错误。很快,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找出了自己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并认真地作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兴致。在重新回收的作文中,笔者发现,学生都进步了,很多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文。
当然,这样的评改训练不必每次都面面俱到,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选材不当”的问题,教师就以这方面为重点来“写”一些典型文章让学生评一评;下一阶段就“过渡不自然”再“加工”几篇作文请学生改一改。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让学生反串“教师”角色评改教师的“作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引领、参与”的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
让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从被评价者成了“小老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从而积极地投入到作文评改中去。对于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一)建立评改小组
先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高低、组织纪律好坏搭匀,每四人为一组,确定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互相评改习作。
(二)确定评改内容
放在小组里评改的作文一般应是小组内部成员的习作。作文的主人就在身边,这样的作文容易引起学生的批改兴趣。为了解决本次作文的通病或树立学习典型,还可以精心挑选班内较典型的学生作文,印发给各个小组。
(三)明确评改要求
明确评改要求其实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作文是怎样批改的。
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让学生看看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如不切题,要求找出离题的原因。这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文不对题,习作也就失去意义了。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选材、详略的处理。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充实具体,有没有和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再次,检查习作的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过渡是否自然,有没有优美的词句。最后,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符号标明自己的批改,眉批怎么写,总评写在什么地方。要求每个同学在评改中拿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写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写得差的,差在哪里?要求学生把意见点画在作文上。同时要求本小组内每一篇作文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的评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去,适时地加以点拨与指导。
(四)强调改后交流
要求就同一篇习作在不同的评改者之间开展交流,特别是针对同一内容有不同意见时,更要开展交流。另外要求评改者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这种交流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起到相互提高的作用。
(五)修改自己的作文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文章中的一些失误往往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找到影子,他人的闪光点往往能给自己带来借鉴。在修改了同学的文章后再来看自己的文章,往往能触类旁通。这个时候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修改自己文章的工作中去。笔者常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评改同学的作文,再用一节课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作文,经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同学的作文”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作文评改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较正确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三、用交谈式评语评改学生的作文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时,教师不妨试试“交谈式、对话式”的评语,如:“……处能不能换一个词,试一下,可能会更好”;“你的作文勾起老师的写作欲望了,老师也写了一段,对比一下,告诉老师两段有什么不一样,好吗”;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对教师的评改要进行书面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一定要进行阅读并答复。这样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在“笔谈”,是书面的个别交流。
初中段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与教师面对面地探讨与交流,就算教师采用“面批”的方式,也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产生不了互动的效果。而这种“交流式、对话式”的作文评改,其实是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环节中来,学生成了这一环节中的一个能动因素,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作文评改中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诟病。
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只要坚持训练,就有可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学生能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为修改”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