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还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下面把自己在教学上积累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点体会谈一下。
一、教师应具有前卫的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存在,他们总是没有自信。怕这怕那,“我能行吗?”“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笑话我吗?”还有一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的孩子,进了新的学校,却好象一粒沙子落到了沙海里,过去的荣耀突然消失,而变得惶恐、自卑,迷失了自己;更有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因一两次考试不理想,被讥为迟钝、愚笨,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诸如此类,这些孩子都走进了自卑的阴影下,不但学习上不堪重负,心灵也饱受煎熬,久而久之,心灵之窗会紧紧闭上,甚至心灵的田地会变得冷漠、荒芜……这时,老师如果能给他们投去关爱的目光,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学生的心灵会洒进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会获得一点点甘露的滋润,或许会使他们荒芜的心田从此衍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绿意,会让他们从此乐观、自信,焕发出百倍的热情,产生不竭的奋斗动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学习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3、教师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已成为诸多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扬,在被肯定和被赞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发展自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只有恰当的表扬才能给人以无比信任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可以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动力,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会使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因此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的教学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堂的讨论研究性学习。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师应具有磁铁式的教学“吸引”艺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住。而且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创设情景教学艺术的方式;
1、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到处是学习的知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枯燥的课本知识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实际生活的周围,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求知领域必然要变宽、变新、变活,负有使学生全面发展责任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适应时代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学生心理上兴趣意识的微妙变化,加以正确诱导,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奠定稳固的兴趣基础,迈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一步。
一、教师应具有前卫的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存在,他们总是没有自信。怕这怕那,“我能行吗?”“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笑话我吗?”还有一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的孩子,进了新的学校,却好象一粒沙子落到了沙海里,过去的荣耀突然消失,而变得惶恐、自卑,迷失了自己;更有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因一两次考试不理想,被讥为迟钝、愚笨,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诸如此类,这些孩子都走进了自卑的阴影下,不但学习上不堪重负,心灵也饱受煎熬,久而久之,心灵之窗会紧紧闭上,甚至心灵的田地会变得冷漠、荒芜……这时,老师如果能给他们投去关爱的目光,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学生的心灵会洒进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会获得一点点甘露的滋润,或许会使他们荒芜的心田从此衍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绿意,会让他们从此乐观、自信,焕发出百倍的热情,产生不竭的奋斗动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学习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3、教师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已成为诸多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扬,在被肯定和被赞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发展自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只有恰当的表扬才能给人以无比信任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可以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动力,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会使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因此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的教学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堂的讨论研究性学习。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师应具有磁铁式的教学“吸引”艺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住。而且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创设情景教学艺术的方式;
1、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到处是学习的知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枯燥的课本知识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实际生活的周围,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求知领域必然要变宽、变新、变活,负有使学生全面发展责任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适应时代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学生心理上兴趣意识的微妙变化,加以正确诱导,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奠定稳固的兴趣基础,迈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