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应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它应有议论文的严密、充实,记叙文的活泼、灵秀,说明文的平实、得体,诗歌的凝重、激情。
杜威先生对科学性的认识很明确:“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价的地位。”马卡连柯说得更进一步:“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这种见解,就是我的教育信念的基本标志。”他们都强调了教育中的科学性。课堂教育无疑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分太重。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卢梭用来标示道理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在同一本书里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他明白地点出了教育的艺术性,这就提示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想方设法了。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辅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入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吸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所谓科学性,就是语文教学能遵循语文的内部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母语教学的特色;所谓艺术性,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艺术性地呈现语文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接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时,又能接受艺术的熏陶。
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和其它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智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其它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又有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教学规律;“教无定法”指某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艺术发挥,就是“自由行动”;“贵在得法”就是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机的整合。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
怎样把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呢?
一、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构思相结合
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也可能要解决几个教学难题,但这些重点、难题必须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这堂课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堂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一样,谈不到什么科学性;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意犹帅,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帅”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乌合”的教学。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内容很多,但没有主题,给学生只是零散、破碎的乌合体,这样的课堂教学,知识如何深化?能力如何提高?
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要传授哪些知识?练习如何设计?围绕这些知识点和练习题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又统一于哪一主题?这些,教师在上课前,应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总之,一堂课必须在主题的统率下,繁而不乱、紧而有序地进行下去。
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让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入题,设计什么细节启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等,有了这些,才能使教学内容付诸实施,也才能使教学主题鲜明有力。
二、深刻的阐析与灵巧的手段相结合
要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没有讲析是不行的,要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层引进,没有深刻的阐析也是不行的。但是,讲不能死讲,引也不能硬引,否则学生便兴味索然,不会跟着教师走。教师必须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在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上下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钱梦龙、魏书生等名教师的课,成功的秘诀多在于此。
三、掌握学生心理和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
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文中说:“可以大胆地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质。”罗素从反面论述不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危害,最后总结:“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由此观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因人施教。关于教学情境方面,首先要考虑教学氛围。严肃、庄重、紧张等不是好的氛围,油滑、轻浮、松散也不理想,好的教学氛围应是有张有弛、有放有收,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紧张思考,认真学习,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真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来进行教学。
其次,运用“强调”技巧也能优化教学情境。心理实验表明:当学生看到或听到一个物体在起某种作用时,要他看出这个物体的其它作用就比较困难。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地激疑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最后,课堂交往是教师经常使用且效果明显的教学艺术。个体交往、双向交往、集体交往等方法的运用,能使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运用交往艺术,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加教与学双方的交流,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总之,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掌握其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优良的情境,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优良的思维品质与活泼的教学风格相结合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正确发挥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语文教学需要逻辑思维形式,但更多使用的是形象思维,要把阅读中的概念化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由具体形象去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体察人情物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经验阅历,让他们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以便在课文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这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有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优良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生动地体现出教师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教学风格多由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出来。思维与语言互为表里,相互推进。通顺、清晰、精炼、活泼的语言,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美好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学风格还与教师的特长有关。有的教师长于朗诵,有的长于阐析,有的长于激疑,等等。但不论有什么特长,教师的思维品质必须优良,只有具备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的特长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如“严密的逻辑与形象的讲授相结合”,“深刻的说理与巧妙的引导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有人说,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重在“实”,艺术性重在“活”,既实又活,乃课堂教学的上乘。只要教师们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既实又活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
[2]论共产主义教育.
[3]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4]给教师的建议.
杜威先生对科学性的认识很明确:“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价的地位。”马卡连柯说得更进一步:“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这种见解,就是我的教育信念的基本标志。”他们都强调了教育中的科学性。课堂教育无疑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分太重。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卢梭用来标示道理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在同一本书里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他明白地点出了教育的艺术性,这就提示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想方设法了。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辅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入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吸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所谓科学性,就是语文教学能遵循语文的内部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母语教学的特色;所谓艺术性,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艺术性地呈现语文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接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时,又能接受艺术的熏陶。
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和其它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智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其它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又有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教学规律;“教无定法”指某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艺术发挥,就是“自由行动”;“贵在得法”就是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机的整合。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
怎样把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呢?
一、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构思相结合
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也可能要解决几个教学难题,但这些重点、难题必须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这堂课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堂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一样,谈不到什么科学性;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意犹帅,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帅”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乌合”的教学。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内容很多,但没有主题,给学生只是零散、破碎的乌合体,这样的课堂教学,知识如何深化?能力如何提高?
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要传授哪些知识?练习如何设计?围绕这些知识点和练习题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这些问题又统一于哪一主题?这些,教师在上课前,应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总之,一堂课必须在主题的统率下,繁而不乱、紧而有序地进行下去。
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让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入题,设计什么细节启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等,有了这些,才能使教学内容付诸实施,也才能使教学主题鲜明有力。
二、深刻的阐析与灵巧的手段相结合
要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没有讲析是不行的,要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层引进,没有深刻的阐析也是不行的。但是,讲不能死讲,引也不能硬引,否则学生便兴味索然,不会跟着教师走。教师必须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在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上下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钱梦龙、魏书生等名教师的课,成功的秘诀多在于此。
三、掌握学生心理和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
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文中说:“可以大胆地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质。”罗素从反面论述不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危害,最后总结:“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由此观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因人施教。关于教学情境方面,首先要考虑教学氛围。严肃、庄重、紧张等不是好的氛围,油滑、轻浮、松散也不理想,好的教学氛围应是有张有弛、有放有收,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紧张思考,认真学习,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真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来进行教学。
其次,运用“强调”技巧也能优化教学情境。心理实验表明:当学生看到或听到一个物体在起某种作用时,要他看出这个物体的其它作用就比较困难。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地激疑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最后,课堂交往是教师经常使用且效果明显的教学艺术。个体交往、双向交往、集体交往等方法的运用,能使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运用交往艺术,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加教与学双方的交流,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总之,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掌握其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优良的情境,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优良的思维品质与活泼的教学风格相结合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正确发挥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语文教学需要逻辑思维形式,但更多使用的是形象思维,要把阅读中的概念化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由具体形象去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体察人情物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经验阅历,让他们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以便在课文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这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有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优良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生动地体现出教师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教学风格多由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出来。思维与语言互为表里,相互推进。通顺、清晰、精炼、活泼的语言,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美好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学风格还与教师的特长有关。有的教师长于朗诵,有的长于阐析,有的长于激疑,等等。但不论有什么特长,教师的思维品质必须优良,只有具备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的特长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如“严密的逻辑与形象的讲授相结合”,“深刻的说理与巧妙的引导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有人说,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重在“实”,艺术性重在“活”,既实又活,乃课堂教学的上乘。只要教师们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既实又活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
[2]论共产主义教育.
[3]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4]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