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通过评估验收,这标志着历时近5年的中英项目顺利完成,实现了其在云南的预定目标。
除了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资助、培训等工作,中英项目的实施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一问题,长年在项目县上跑的云南省中英项目办公室总协调员付铁铮深有感触:“5年前,我们到这些边远贫困县去讲教育公平,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县领导和教育局长对此略知一二。而现在再到项目实施的县里去,你就会发现教育公平已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在项目完成之际,我们客观地对其进行审视,不难发现:无论是机制的构建、项目实施对象的选取,还是项目任务的落实以及最后的评估验收,教育公平都被放在了核心地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灵魂。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中英项目高举的一面大旗。
中英项目啃下“硬骨头”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于2006年11月启动,至2011年3月关闭,由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向中国提供2 700万英磅赠款(约合3.9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广西、四川、贵州4个省份最边远、贫困和落后的27个县实施,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合作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国外教育援助项目。
该项目以“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更多的入学并有质量完成学业的机会,从而帮助政府实现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使中国西部地区普九目标县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公平的高质量基础教育机会”作为实施目标。具体有5项主要任务(五个产出):资助最弱势儿童与改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开展教师培训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改进学校管理与尝试新型教育督导系统、实施项目监测评估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促进教育公平和制度发展。
云南总投入为547万英磅加10%的国内配套资金,具体的实施县为鲁甸、彝良、镇雄、澜沧、德钦、福贡6县。而这些县份是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贫困、落后的几个县,教育发展长期滞后。2009年年底,鲁甸、镇雄、澜沧才实现“两基”目标,这也是云南全省范围内最后实现“两基”的地区,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以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镇雄县为例,该县有140余万人口,贫困人口就达50多万。
项目要在这些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加以落实,实现预期目标,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还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国家、省、县三级管理部门经过艰苦、周密、细致的努力,制定了包含项目目标与检验指标的逻辑框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进行了三轮项目执行报告的撰写与修改,组建了国家、省、县三级管理机构,确定了资金分配与使用方案,撰写了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手册,完成了项目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真正惠及弱势儿童
辍学率居高不下,一直是边远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中英项目关照到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产出一明确提出:“要使弱势儿童公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得到增加”。
在资助过程中,如何来界定哪些是“弱势群体”呢?云南省项目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办制订了弱势儿童筛选评分办法,孤儿、单亲、残疾、女童、少数民族等都在评分体系中有体现,通过打分,便可以筛选出哪些是弱势儿童了。与此同时,省、县二级项目办按照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宣传、动员、遴选、审批、物品采购、实物发放、管理监测各个关键环节工作,确保资助金真正落实到弱势儿童的手中。
据了解,学生资助工作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春季学期结束,实施了共8个学期,累计投入2 049.97万元,来自6个县46个乡镇的15 769名孤儿、单亲、病患、女童、少数民族等弱势儿童得到资助。
由于项目注重公平、公正,切实使弱势儿童受益,工作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与好评。在2009年春季学期资助的儿童中,有孤儿518人,占3.29%;残疾儿童917人,占5.82%;已辍学返校的有1 853人,约占11.75%;女童有9 880人,约占62.65%;少数民族学生6 582人,约占41.74%。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6个项目县对于学生的资助渠道,除了中英西南项目学生资助外,还有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和社会各界实施的资助。但普遍存在着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导致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或严重偏离国家、资助主体的意愿,学生、家长、社区群众意见较大。中英项目资助学生的开展,使以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善,资助对象的选择更加科学化,资助程序更加规范化,资助方式更加多元化,资助成效更加显著。
资助工作的实施,使大量校外流失儿童和辍学生有机会返校,提高了控辍保学的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各项目县初中在校生数大幅增长,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76.5%上升到98.2%,辍学率从5.4%下降到1.8%,先后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普九”验收,为云南省“两基”工程划上了句号。毋庸置疑,推进这一进程的主力是国家政策与各项相关投入,但中英项目也成为实现“两基”目标的有力“助推器”。
先进教学方式走进边远山区学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所获得的培训机会要远远少于城区学校的教师,获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针对这一实际,以构建教师支持体系为主要任务的中英项目产出二提出:培训要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教师、女教师和边远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同时向村小、校点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中英项目在对教师的培训上,坚持先安排边远贫困地区、后县城周边和富裕乡镇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不断探索,使培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
从2009年开始,云南加大力度开展教师支持体系的建设。目前,6个项目县的72个乡镇都挂牌成立了学习资源中心,65个乡镇至少开展了一轮项目要求的培训和研修活动。云南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着重解决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常规活动建设,县、乡两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初步成型,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于需求的、互动的、持续的支持。
作为中英项目力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已经在曾经贫困落后的项目县生根发芽,并显示出勃勃生机。来自彝良县的张志航老师过去所实施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自打参加了中英项目组织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后,他熟练地掌握了导学案书写等技能,并且能够巧妙地设计目标、问题、任务、活动和作业了。2010年10月,张志航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参与式课堂教学竞赛。其实,许多教师都与张志航老师一样在广泛运用参与式教学了,因为他们发现,使用参与式教学以后,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了,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乐于在小组中探索和发言,同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何检验教师培训后的效果?当然是课堂教学实践说了算。记者了解到,中英项目为此制订了评估指标,规定“到项目结束时,教师把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全班集中教学的时间要从90%降到60%以下,并具备多种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间的比例从基线的20%提高到40%以上”。
培训之后,还有持续不断的监测与指导,这是中英项目实施的一大特点。过去的培训只管培训,不管培训后的落实,部门工作相互割裂,培训效果无法体现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培训、实践“两张皮”。中英项目则以培训后监测指导为平台,实行不间断的督促影响。目前6个项目县都形成了新的工作默契,培训机构完成培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与教研部门一道开展监测和指导活动。一线教师改变了以往“参加培训时激动,回到学校不敢动”的局面。
教育公平深入人心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推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山区薄弱学校的发展,校长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项目注重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同时推广学校发展计划。
在开展校长领导力培训的过程中,省项目办把加强县级培训者队伍作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强省级培训和县级培训指导,基本上实现了对项目县80%以上校长的培训,使培训产生了积极的效益。校长在参加了培训后,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校长领导力的培训内容不仅有新的理念,在改进学校工作方面也有很具体的操作方法,校长在培训后积极实践,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制定学校“发展愿景”和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乡镇学校能够分享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省项目办自2007年以来,通过培训、实践和总结扩散的方式,在315所学校实施了学校发展计划推广工作,基本覆盖了项目县主要贫困乡镇学校,在6个项目县的29所中学、42所中心完小和244所村完小实施了SDP学校管理模式,并在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为提高广大校长、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中英项目还专门开展了教育公平培训。项目实施以来,云南省开展了6次教育公平县级培训者培训,共培训了317名教育公平县级培训者,为各县开展教育公平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产出二开展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同步,对12 485名教师进行了省、县级组织的教育公平培训。通过教育公平培训,广大教师、校长认识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意识,态度行为有了积极变化,能采取积极的做法主动关心弱势儿童了。
“在项目实施以前,教育局干部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10多年都没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省项目办的负责人介绍,中英项目启动以来,6个项目县的教育局干部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开展的教育局人员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共培训了6个项目县教育局领导及工作人员322人。通过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弱势地区和学校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中英项目致力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除了弱势学生、弱势教师,还特别关注教育系统内的女性领导干部,为此,开展了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活动。随着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发展,6个项目县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提拔培养女性干部的政策性文件,省、县项目办及时组织被提拔培养的女性干部参加上岗培训和实践活动,使被提拔培养的女性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为她们做好领导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来自省项目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云南省6个项目县教育系统共有女性领导干部85人,到2010年年底,6个项目县的中小学女性领导干部增至504人,增加了419人。
中英项目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显著提升了项目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不仅仅从效率的角度同时也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发展、学校事务和教学活动。以教育公平、科学发展为重要特征的管理目标、评价标准和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步伐加大,改革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中英项目实施的基础前提和理论支撑,教育公平这一理念贯穿到了整个项目实施的始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如有项目县的老师说的那样:“教育公平不仅应该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到课前、课后、校本研修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是—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这是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虽然为期5年的中英项目结束了,距离达到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身处乌蒙山区的鲁甸、彝良、镇雄,还是位于怒江峡谷的福贡,澜沧江畔的澜沧,抑或是梅里雪山脚下的德钦,教育公平的理念已被植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的心中,正在践行并为之努力。
除了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资助、培训等工作,中英项目的实施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一问题,长年在项目县上跑的云南省中英项目办公室总协调员付铁铮深有感触:“5年前,我们到这些边远贫困县去讲教育公平,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县领导和教育局长对此略知一二。而现在再到项目实施的县里去,你就会发现教育公平已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在项目完成之际,我们客观地对其进行审视,不难发现:无论是机制的构建、项目实施对象的选取,还是项目任务的落实以及最后的评估验收,教育公平都被放在了核心地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灵魂。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中英项目高举的一面大旗。
中英项目啃下“硬骨头”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于2006年11月启动,至2011年3月关闭,由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向中国提供2 700万英磅赠款(约合3.9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广西、四川、贵州4个省份最边远、贫困和落后的27个县实施,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合作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国外教育援助项目。
该项目以“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更多的入学并有质量完成学业的机会,从而帮助政府实现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使中国西部地区普九目标县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公平的高质量基础教育机会”作为实施目标。具体有5项主要任务(五个产出):资助最弱势儿童与改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开展教师培训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改进学校管理与尝试新型教育督导系统、实施项目监测评估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促进教育公平和制度发展。
云南总投入为547万英磅加10%的国内配套资金,具体的实施县为鲁甸、彝良、镇雄、澜沧、德钦、福贡6县。而这些县份是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贫困、落后的几个县,教育发展长期滞后。2009年年底,鲁甸、镇雄、澜沧才实现“两基”目标,这也是云南全省范围内最后实现“两基”的地区,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以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镇雄县为例,该县有140余万人口,贫困人口就达50多万。
项目要在这些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加以落实,实现预期目标,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还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国家、省、县三级管理部门经过艰苦、周密、细致的努力,制定了包含项目目标与检验指标的逻辑框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进行了三轮项目执行报告的撰写与修改,组建了国家、省、县三级管理机构,确定了资金分配与使用方案,撰写了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手册,完成了项目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真正惠及弱势儿童
辍学率居高不下,一直是边远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中英项目关照到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产出一明确提出:“要使弱势儿童公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得到增加”。
在资助过程中,如何来界定哪些是“弱势群体”呢?云南省项目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办制订了弱势儿童筛选评分办法,孤儿、单亲、残疾、女童、少数民族等都在评分体系中有体现,通过打分,便可以筛选出哪些是弱势儿童了。与此同时,省、县二级项目办按照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宣传、动员、遴选、审批、物品采购、实物发放、管理监测各个关键环节工作,确保资助金真正落实到弱势儿童的手中。
据了解,学生资助工作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春季学期结束,实施了共8个学期,累计投入2 049.97万元,来自6个县46个乡镇的15 769名孤儿、单亲、病患、女童、少数民族等弱势儿童得到资助。
由于项目注重公平、公正,切实使弱势儿童受益,工作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与好评。在2009年春季学期资助的儿童中,有孤儿518人,占3.29%;残疾儿童917人,占5.82%;已辍学返校的有1 853人,约占11.75%;女童有9 880人,约占62.65%;少数民族学生6 582人,约占41.74%。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6个项目县对于学生的资助渠道,除了中英西南项目学生资助外,还有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和社会各界实施的资助。但普遍存在着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导致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或严重偏离国家、资助主体的意愿,学生、家长、社区群众意见较大。中英项目资助学生的开展,使以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善,资助对象的选择更加科学化,资助程序更加规范化,资助方式更加多元化,资助成效更加显著。
资助工作的实施,使大量校外流失儿童和辍学生有机会返校,提高了控辍保学的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各项目县初中在校生数大幅增长,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76.5%上升到98.2%,辍学率从5.4%下降到1.8%,先后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普九”验收,为云南省“两基”工程划上了句号。毋庸置疑,推进这一进程的主力是国家政策与各项相关投入,但中英项目也成为实现“两基”目标的有力“助推器”。
先进教学方式走进边远山区学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所获得的培训机会要远远少于城区学校的教师,获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针对这一实际,以构建教师支持体系为主要任务的中英项目产出二提出:培训要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教师、女教师和边远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同时向村小、校点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中英项目在对教师的培训上,坚持先安排边远贫困地区、后县城周边和富裕乡镇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不断探索,使培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
从2009年开始,云南加大力度开展教师支持体系的建设。目前,6个项目县的72个乡镇都挂牌成立了学习资源中心,65个乡镇至少开展了一轮项目要求的培训和研修活动。云南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着重解决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常规活动建设,县、乡两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初步成型,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于需求的、互动的、持续的支持。
作为中英项目力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已经在曾经贫困落后的项目县生根发芽,并显示出勃勃生机。来自彝良县的张志航老师过去所实施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自打参加了中英项目组织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后,他熟练地掌握了导学案书写等技能,并且能够巧妙地设计目标、问题、任务、活动和作业了。2010年10月,张志航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参与式课堂教学竞赛。其实,许多教师都与张志航老师一样在广泛运用参与式教学了,因为他们发现,使用参与式教学以后,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了,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乐于在小组中探索和发言,同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何检验教师培训后的效果?当然是课堂教学实践说了算。记者了解到,中英项目为此制订了评估指标,规定“到项目结束时,教师把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全班集中教学的时间要从90%降到60%以下,并具备多种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间的比例从基线的20%提高到40%以上”。
培训之后,还有持续不断的监测与指导,这是中英项目实施的一大特点。过去的培训只管培训,不管培训后的落实,部门工作相互割裂,培训效果无法体现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培训、实践“两张皮”。中英项目则以培训后监测指导为平台,实行不间断的督促影响。目前6个项目县都形成了新的工作默契,培训机构完成培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与教研部门一道开展监测和指导活动。一线教师改变了以往“参加培训时激动,回到学校不敢动”的局面。
教育公平深入人心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推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山区薄弱学校的发展,校长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项目注重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同时推广学校发展计划。
在开展校长领导力培训的过程中,省项目办把加强县级培训者队伍作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强省级培训和县级培训指导,基本上实现了对项目县80%以上校长的培训,使培训产生了积极的效益。校长在参加了培训后,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校长领导力的培训内容不仅有新的理念,在改进学校工作方面也有很具体的操作方法,校长在培训后积极实践,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制定学校“发展愿景”和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乡镇学校能够分享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省项目办自2007年以来,通过培训、实践和总结扩散的方式,在315所学校实施了学校发展计划推广工作,基本覆盖了项目县主要贫困乡镇学校,在6个项目县的29所中学、42所中心完小和244所村完小实施了SDP学校管理模式,并在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为提高广大校长、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中英项目还专门开展了教育公平培训。项目实施以来,云南省开展了6次教育公平县级培训者培训,共培训了317名教育公平县级培训者,为各县开展教育公平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产出二开展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同步,对12 485名教师进行了省、县级组织的教育公平培训。通过教育公平培训,广大教师、校长认识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意识,态度行为有了积极变化,能采取积极的做法主动关心弱势儿童了。
“在项目实施以前,教育局干部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10多年都没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省项目办的负责人介绍,中英项目启动以来,6个项目县的教育局干部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开展的教育局人员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共培训了6个项目县教育局领导及工作人员322人。通过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弱势地区和学校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中英项目致力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除了弱势学生、弱势教师,还特别关注教育系统内的女性领导干部,为此,开展了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活动。随着女性领导力行动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发展,6个项目县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提拔培养女性干部的政策性文件,省、县项目办及时组织被提拔培养的女性干部参加上岗培训和实践活动,使被提拔培养的女性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为她们做好领导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来自省项目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云南省6个项目县教育系统共有女性领导干部85人,到2010年年底,6个项目县的中小学女性领导干部增至504人,增加了419人。
中英项目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显著提升了项目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不仅仅从效率的角度同时也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发展、学校事务和教学活动。以教育公平、科学发展为重要特征的管理目标、评价标准和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步伐加大,改革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中英项目实施的基础前提和理论支撑,教育公平这一理念贯穿到了整个项目实施的始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如有项目县的老师说的那样:“教育公平不仅应该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到课前、课后、校本研修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是—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这是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虽然为期5年的中英项目结束了,距离达到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身处乌蒙山区的鲁甸、彝良、镇雄,还是位于怒江峡谷的福贡,澜沧江畔的澜沧,抑或是梅里雪山脚下的德钦,教育公平的理念已被植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的心中,正在践行并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