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现实困境及其对城乡一体化的推阻机制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CHZHTX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不再是局限于农民收入、农村市场等基本需求,农民工、农村环境与城乡生态、农村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在日益增多,为“三农”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针对存在问题,国家力求通过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来逐步解决。近段时间,笔者对渭南市部分农村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了当地“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措施,并结合全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和思路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三农”问题现实困境的梳理,分析其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推阻机制,以说明当前形势下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当注重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推动因素;阻滞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 A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11个“一号文件”,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农村地区发展,并且在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从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入手解决“三农”问题,摆脱了之前就农村而论农村的现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表明,从城乡一体化入手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与前进道路。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对于农村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繁荣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现实困境
  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了解不同地区内农村发展的现状特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针对这些特征与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农村市场、农村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教育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问题的存在,正是“三农”问题的困境所在。在这里,着重从农村发展基础、区域发展差距、生产力和农村教育四个方面追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农村地区根基薄弱,发展步伐缓慢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发展的基础较差,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和城市、工业、市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资金、资源、技术、知识的配置持续地向城市、工业、市民倾斜,导致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自然、历史以及现实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和农业不受重视,发展缓慢,农业资金大量流失,农业金融体制不合理,土地利用政策不健全以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因素,再加上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少,经营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滞后,使农村地区发展的根基薄弱,城乡差别较为明显,延缓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以渭南市贫困情况为例,按照中央和陕西省确定的2300元和2500元的新贫困线标准,全市仍有91.6万人处在全国贫困线以下,141万人处在全省贫困线以下,分别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8%和44%。全市3221个行政村中,有61%的村农民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说明渭南市的农村贫困面还相当大,要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富民强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渭南市贫困现象严重的原因除了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较多等客观原因外,主要是因为渭南市基本农业观念过于陈旧,基础较差、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现代涉农产业、工业的发展。
  (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策举措对人口的转移有两方面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生产力,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民走出农村、从事非农行业创造了条件;其次,随着城市体制改革,城市门户逐渐开放,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并逐渐开放粮油等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供应,农村人口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而恰恰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存在,造成了我国发展区域性的不均衡,东强西弱、沿海强于内陆、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等等,这一现象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城务工过程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和省会城市,这些务工人员,在享受到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并且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会选择在其务工之地生活、定居。这个过程使得农村地区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渭南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市,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加大,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渭南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并闯出了蒲城保安、澄城船员、合阳焊工等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2010年,渭南有近百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转移,且大多数就业于渭南市之外,这对于一个人口不足六百万的地级市,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渭南市的农民工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对本地农村发展却带来了负面作用,农村地区“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土地荒置、儿童教育与老年人的赡养不足等等。
  (三)农村生产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科技落后、农田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浪费、农民保障制度缺乏等原因,使得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升。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渭南市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到69%,而畜牧业和加工业是发展不足,特别是畜牧业对农业的支撑力不强,畜牧业经济总量在农业中的比重仅占24%,居全省第8,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4和4个百分点;其次是产业效益不高。渭南市果业面积达到256万亩,总产达290万吨,总产值达到78亿元,核算下来,平均亩产仅为1139公斤,平均亩产值仅3000元左右,远远低于同省洛川苹果的亩产1351公斤和平均亩产值4800元;最后是产业规模不大。据统计,渭南市目前共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6个、市级83个,其中5000亩以上的16个,万亩以上的1个,园区总面积达到48.7万亩,仅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5.6%。土地流转72.3万余亩,占到8.31%,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渭南市在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農村教育力度不够,农民意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民素质在我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在总体看来,我国的农民素质状况仍处于偏低的状况,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懂文化、会技术、善经营、讲文明、遵法纪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特征: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匮乏、职业技能素养相地不足、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低下、经营管理素质相对落后、法制法规观念相对缺乏、身体健康素质相对偏弱等等。各种素质的缺陷与不足,使农民的意识难以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极大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正常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减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发展。
  渭南市目前教育方面存在着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仍不高,发展仍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拖欠、不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现象较普遍,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二,农民教育和科技、信息支撑体系不健全,对农民的素质教育缺乏系统管理,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服务跟不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在信息交流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各类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生产经营中误判、盲动,常常造成大的损失和被动。
  二、“三农”问题对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因素
  (一)农村的转移需求,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不仅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和城镇化化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具体讲到了“三个一亿人”问题,这是城镇化的重点,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的关键。
  农村转移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转移,有些村庄地处危险、或者交通不便的环境下需要迁址;有些村庄为了区域性资源的整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合并;有些村庄在城市发展扩张的情况下,被城市吞并而融入城市,这些村庄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自身发展所难以克服的障碍与问题,同时积极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节约了土地等资源,恢复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等。这也印证了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举措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渭南市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以“131”示范工程为龙头(1即太华湖城乡统筹重大示范区,3即30个市级重点镇,1即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重点是要加快推进三项工作:一要加快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发挥富平庄里等省级重点镇示范效应,推动30个市级重点镇从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改造、提质和扩容。二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100个示范村为重点,按照“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市民化”的目标,科学布局中心村,稳步撤并小村庄,优先推动城郊村、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村庄,通过迁并改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要加快推进农民进城步伐。坚持把城乡统筹与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相结合,与户籍改革、增加就业和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相结合,与鼓励全民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草根经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降低进城门槛,跟进配套服务,着力解决农民进城中的就业、养老、医保、住房、教育等难题,加快秦岭北麓和渭北山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二)农民的增收需求,将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农民如何增收。农村增收仅仅依靠远距离的劳务输出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延伸当地的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本地乡镇的涉农企业,使农民就近务工、就近生活、就近消费,来推动当地城乡经济的发展。其中,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如何优化涉农产业的结构,是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渭南市针对这一问题,以“富民优先”为前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紧抓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要把农业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翻番”目标的新要求,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抓手,以农民收入倍增为核心,坚持以“六大增收工程”为龙头,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基地,巩固提升“陕西粮仓”地位,打造西部现代农业先行区。项目整合和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努力把示范园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生产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抓好畜牧產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着力建设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亿只肉鸭、千万只肉鸡、百万头生猪、十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使畜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主力军;最后,做好科技强农惠农,以省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重视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新服务方面下工夫,把 “大荔模式”推广好、应用好,依靠科技强农惠农富农。
  (三)农民生活的文化需求,将推动城乡社会发展
  我国社会发展至今,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需要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来满足日常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如果可以同时满足,那么这个地区的城乡社会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民是农村文化需求的主体。
   农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同时,农民又是个人文化行为的主体,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参与者。这里所指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一个多样化的农村社会群体。不同类型群体的经济基础及思想文化基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给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的城乡面貌与风气,提高一个社会人民的素质与创造力。
  三、“三农”问题对城乡一体化的阻滞因素
  (一)农村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城乡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中,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三个首次”,不但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而且对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明确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美好目标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废水、废料向农村堆积,对农村的水、土壤、空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其次,农村地区的环卫、环保设施匮乏,面源污染较多,污染物处理率过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恶化,难以治理。最后,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体、植被、山体等不当的开发,使城乡之间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的破坏。
  在渭南市,农村环卫设施方面,由于经费投入落实不力、设施配套落实不力、保障机制落实不力,使得农村地区清洁力度不能满足农民生活的基本所需;水治理方面,每年全市农业灌溉供水量尽管达6.5亿立方米,但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6%,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达到16%以上;生态治理方面,全市仍有140多万亩荒山荒地,森林覆盖率只有18.9%,较全国、全省分别少1.46和22.52个百分点,较同省的西安、宝鸡、咸阳分别差26.09、34.88和7.1个百分点。
  (二)农村工业发展滞后,阻碍城乡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工业大多是原有的乡镇工业企业演变而来,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是乡镇企业的普遍特征。而渭南市农村工业结构与其它地区相比,加工业产值的比重低,新兴产业和相对增长较快的行业所占的比重低,同时渭南市农村工业组织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农村工业企业相对于城市工业企业而言,在发展的起点、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农村工业的区域差异来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村工业使得技术对农村工业的竞争力的差距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以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渭南市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渭南农村工业企业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投资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均处于落后地位,严重制约农村工业的长足发展。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开放度、思想观念以及政府行政效率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环境。从现实情况看,渭南农村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根本上阻碍着渭南市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农村空间布局散乱,设施难以配套
  农村空间布局的散乱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在区域层面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规模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三产业的逐步兴起使得村庄的双重性质日益明显,村庄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聚集地的同时又是农民得以生计的生产劳动的场所,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大多数村庄没有走出自身视角来看发展,村庄整合、迁村并点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区域性村庄的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难以实现全覆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建房热持续升温,民宅的不断新建,旧宅的闲置荒废,造成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大,空间利用率低下,对基础设施的配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实施难度。
  近年来,渭南市农村地区多数村庄建设面积呈上升趋势,与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下降趋势正好相反。农村宅基地一般以户为单位,庭院较大,内部结构也大多松散零乱,除住宅外,堆有饲料和饲养家畜、家禽圈舍,种果树、蔬菜等,还有大量空闲地,致使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严重,造成了村庄空间的无序蔓延扩展。
  (四)农民意识淡薄,制约城乡可持续发展
  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的源远流长,在这样的的生存环境中成长的农民,其头脑中被无形中打上了这样一种思想烙印—小农意识。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传统农民世世代代都被捆绑在一小块土地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简单再生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耕耘土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温饱,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们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常年固守在土地上,不愿意离乡半步。他们保守落后,害怕变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常伴有敌视心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及中国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思想在渗透,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在逐渐被瓦解,但是这种意识仍然存在于一些农民头脑中。
  因此,在现代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民作为主体登上舞台,必须提高思想意识,使自己认识到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所赋予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以一个主体的身份规范有序地参与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有序发展。但是现状却不盡人意,农民的意识还是比较淡薄,严重的制约了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发展至今,“三农”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能够解决的。尽管我们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当前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这只是一种科学方法,具体操作与实施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上下互动、城乡联动、整体推动,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城乡一体化,我国的“三农”工作一定能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赵之峰,范宵鹏,张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庄体系规划研究.规划师,2011(27),211-215.
  [2] 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3(7),98-103.
  [3] 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7),23-29.
  [4] 张富刚.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地理学报,2008(2),115-122.
  [5] 许经勇.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江西社会科学,2000(4),36-42.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提高预结算编制水平,对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投资,实现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预结算是工程项目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预结算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工程项目;预结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预结算对项目的确定成本,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准确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预结算与工程施工的实
期刊
[摘要]在房屋建设中,减震措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乎到政府的口碑。对高层建筑来说,减震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本文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顶部隔震体系的减震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結构;隔震体系;减震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绿地的减少,楼层建的越来越高,因此其安全性得  到了很大关注。在这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合同体系的组成出发,系统阐述了高速公路合同管理的现状。接着对高速公路合同管理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速公路,合同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速公路合同管理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合同体系的组成
期刊
戈壁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昼夜温差大,风沙大,对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极大困难,尤其是混凝土产生裂缝问题更为突出。  中图分类号:TU377 文献标识码:A  一、戈壁滩地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戈壁滩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1)由外部荷载引起的裂缝隙,按常规计算的各种荷载引起的;(2)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设计模型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
期刊
摘要:路基是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承载路面各种荷载,可以说公路工程的质量与性能主要取决于路基的性能与质量。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就需要路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合理的设计与施工,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常见问题;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
期刊
摘要:钻探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作用非常重要,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钻探的特点和使用条件,分析介绍了钻探技术,同时论述了地质对钻探技术的要求。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钻探技术;选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它是针对影响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进行研究的,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的结构、构造等方面。不同的地质对钻探技术的要求不同,所
期刊
摘要:本文以贝聿铭大师的作品为例,分别从如何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延续传统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析,归纳了其单体建筑在与敏感地段环境结合方面的成功手法。  关键词:贝聿铭;环境;敏感地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任何建筑物都应该并且在可能尊重自己周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建筑行业不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应该提高竞争实力。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工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造价管理为中心,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进度、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实施有效的造价管理对有关企业内提升经济效益有非常重要涵义。本文立足于对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期刊
【摘要】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其中,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业可选用的4种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通过四种方法对利润的影响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后发现,双倍余额递减法对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提升。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历史久远的娱乐休闲场所, 满足了城市居民文化休闲、运动娱乐的众多需求。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现场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等,以北京四所公园为例,分析出城市公园设计与城市居民使用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使城市公园的设计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层面上更加合理化。  关键词:城市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