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一名出色的教育教学“名家”,成为教学队伍中的“大器”,是多数教师的理想。我认为欲成“大器”者,应先求“大气”。题中的“大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不拘小节的那种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大气”的课堂中,教学环节粗放精炼,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教师提问精炼,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思维活跃,有较充足的时间对问题做深入的有效的研究讨论,师生互动民主热烈,时常可见学生闪亮的思维火花和教师面对课堂非预设生成时巧妙的处理。在“大气”的课堂中,教师教得自信、轻松,学生学得积极、愉悦。把课上得“大气”,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年轻教师听了名家的课后,深受触动,急于上出“大气”的课,结果眼高手低,没有上出“大气”的课,而是上出“随意”的课。能把课上得“大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反思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逐步提高授课水平,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认真备课,深入浅出。
要上好40分钟的一节课,备课所花的时间何止40分钟,教师只有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深入浅出,做到胸有成竹,逐步提高授课水平,才能实现上出“大气”的课堂。
1、备教材。南宋著名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彻,则是出书法。”教师备课,也由此“出入之法”。教师要“入”得教材,解读其中的内涵和价值,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要先对教学内容有较深的感悟,然后权衡取舍,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必要时根据当地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时,教材中设计的销售矿泉水的主题情景离我们山区学生的生活较远而理解起来显得困难,为此我作了加工重组:(1)、看视频:(制作了一段关于我校学生课间活动的视频材料,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调查喜欢跳橡皮筋、打篮球、下象棋等活动的人数)。(2)、师生互动: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围绕“看了录像你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你有什么疑问?”等问题来开展教学。这样在简练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在师生互动交谈中引入了主题“简单的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提问巧妙地出示统计表,制作了横、纵向条形图,作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完成了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备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协调发展。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教材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事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且大多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我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让学生“写出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可能会出现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种情况。
我们在备课时,要经常问自己:“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经常提醒自己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因素、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关注课堂生成,提高教育机智。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要把课上得“大气”,教学环节要粗放精炼,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必然导致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驾驭能力提出较大的挑战。而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此时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教学预设,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资源,不可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
小丽、小伟、小强在三次单元测试的成绩如下:
师:“哪个同学的成绩最好?”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解决这道题的方法自然是先求出每个人的平均成绩,然后进行比较,然而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有的认为小明成绩最好,理由是他的进步非常快;有的说小红成绩最好,理由是她比较稳定;也有人认为小强的成绩最好,理由是他的总分最高。教师先是一愣,然后对同学们的答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高度赞扬了这些肯动脑筋的同学,接着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个例子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开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看待一个问题不能从单方面着手,在不同的标准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这个例子看出,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他们这一系列的看法难道不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的吗?数学的学习不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用平均数来解决这道题呢?他们这三种方法哪种比用求平均数来得差呢?这节课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远远比他们只掌握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要成功得多。而这也体现教师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体现了教师灵活、果断处理非预设生成的教育机智。
当课堂出现非预设情况时,教师不能为完成预设教学而不闻不问,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灵活处理,对处理的方法和结果,课后要认真进行反思,逐步提高教育机智。
三、学无止境,虚心“充电”。
学无止境,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学习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一种行为。学习,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终生没有终点。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在教学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队伍中的“大器”,就得不断学习、不停“充电”,要认真参加各项培训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从书刊、网络吸取“营养”;勤于交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反思、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总结,扬长避短。
总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脚踏实地,认真备课,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逐步提高授课水平,才能逐步上出“大气”的课,逐步在行业扎实成长,乃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教学“名家”,成为教学队伍中的“大器”。
一、认真备课,深入浅出。
要上好40分钟的一节课,备课所花的时间何止40分钟,教师只有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深入浅出,做到胸有成竹,逐步提高授课水平,才能实现上出“大气”的课堂。
1、备教材。南宋著名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彻,则是出书法。”教师备课,也由此“出入之法”。教师要“入”得教材,解读其中的内涵和价值,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要先对教学内容有较深的感悟,然后权衡取舍,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必要时根据当地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时,教材中设计的销售矿泉水的主题情景离我们山区学生的生活较远而理解起来显得困难,为此我作了加工重组:(1)、看视频:(制作了一段关于我校学生课间活动的视频材料,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调查喜欢跳橡皮筋、打篮球、下象棋等活动的人数)。(2)、师生互动: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围绕“看了录像你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你有什么疑问?”等问题来开展教学。这样在简练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在师生互动交谈中引入了主题“简单的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提问巧妙地出示统计表,制作了横、纵向条形图,作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完成了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备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协调发展。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教材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事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且大多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我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让学生“写出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可能会出现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种情况。
我们在备课时,要经常问自己:“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经常提醒自己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因素、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关注课堂生成,提高教育机智。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要把课上得“大气”,教学环节要粗放精炼,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必然导致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驾驭能力提出较大的挑战。而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此时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教学预设,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资源,不可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
小丽、小伟、小强在三次单元测试的成绩如下:
师:“哪个同学的成绩最好?”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解决这道题的方法自然是先求出每个人的平均成绩,然后进行比较,然而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有的认为小明成绩最好,理由是他的进步非常快;有的说小红成绩最好,理由是她比较稳定;也有人认为小强的成绩最好,理由是他的总分最高。教师先是一愣,然后对同学们的答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高度赞扬了这些肯动脑筋的同学,接着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个例子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开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看待一个问题不能从单方面着手,在不同的标准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这个例子看出,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他们这一系列的看法难道不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的吗?数学的学习不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用平均数来解决这道题呢?他们这三种方法哪种比用求平均数来得差呢?这节课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远远比他们只掌握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要成功得多。而这也体现教师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体现了教师灵活、果断处理非预设生成的教育机智。
当课堂出现非预设情况时,教师不能为完成预设教学而不闻不问,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灵活处理,对处理的方法和结果,课后要认真进行反思,逐步提高教育机智。
三、学无止境,虚心“充电”。
学无止境,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学习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一种行为。学习,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终生没有终点。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在教学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队伍中的“大器”,就得不断学习、不停“充电”,要认真参加各项培训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从书刊、网络吸取“营养”;勤于交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反思、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总结,扬长避短。
总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脚踏实地,认真备课,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逐步提高授课水平,才能逐步上出“大气”的课,逐步在行业扎实成长,乃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教学“名家”,成为教学队伍中的“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