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民众对多样化的教育有着更多的期待,由此,我国开放性大学应运而生,它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开放大学 学习型社会 教育 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进入21世纪,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郑重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从而明确了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这是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警世格言,也是当代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光荣使命。
开放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的延伸与升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讲的就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尊卑,不论种类、族类都“宜同资教”。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权贵子弟,又有黎民百姓;既有富贾商人,又有普通平民,甚至还有失足青少年。孔子是人类最早进行开放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对人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社会逐步向以信息化为主的知识社会转型,而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乃至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代变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催发了当代开放教育模式的应运而生。正规大学中的开放教育在上世纪中叶后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71年,英国开放大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共开设了100多门本科课程,还设立了教育学院、开放商业学校等附属配套机构。它对入学者的年龄、学历、背景等均无严格限制,只要年满18岁,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成人都可申请入学。学生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有的学生还可获得当地政府或大学财政奖励委员会的助学金,这是20世纪后半期教育界的最大突破。它采用远距离教学和开放式的办学形式,结合函授、电视、广播,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的开放教育最早出现于六十年代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而规模性的开放教育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所特色大学在我国首推大规模开放教育之先河,似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在后来的岁月中,因借助网络平台的推动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目前,经过多年探索,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采取面授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近年来,上海开始酝酿全市范围的课程资源共享的举动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底,上海市启动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所主要高校参加并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管理中心;30所高校推荐并通过质量管理委员会优选了一些通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首批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视频学习为主、辅助教学、少量的面授及协作式学习。共享课程经过选课、修读、考核,评定合格后,学分可认定为学校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共享课程的出现,让上海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更多的机会与知名教授、学者“亲密接触”,其创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原先沉闷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美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开拓者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当前,中国社会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民众对多样化的教育有着更多的期待,也为开放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开放的社会化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新的教育模式,虽然还未成为主流,但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的载体和桥梁
我国的开放大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于2012年7月正式组建成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点实施远程开放教育。它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使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是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无论是与传统高校还是与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开放大学的模式等有其鲜明的优势。当然,开放大学不仅要进行高端顶层设计,重在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开放办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时代潮流。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灵活、全纳、终身为基本理念,实行办学思路、方式、对象以及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学习愿望的社会成员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需求,达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育效果。由于开放大学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乃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经。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我国未来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为进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开放大学前身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不同条件下实施远程教育的可行做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全面实施“六项工程、六个计划”,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时期,则是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开放大学要与各级政府广泛合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要改革和完善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与开放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学期改革,逐步实施随时注册、随时选课、随时考试的教学管理制度。还要与区域内若干的高校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与若干行业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与若干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企业支持联盟,并整合利用支持联盟成员的优质办学资源和行业优势,强化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还要坚持以需求引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保证质量的方针,统筹规划和全面推进与普通高校的合作,提升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水平。
开放办学的发展要运用好生态位原理。在自然生物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即不同的物种依赖不同的食物生存,同一物种则错开时空寻求发展。根据这个原理,开放大学的发展也应选准自己的教育定位,减少恶性竞争。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院学习中心要加强与所在地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在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要广泛交流与合作。各分院根据开放大学总部的统筹规划可建立相关行业、企业的直属学习中心,按照对直属分院及学习中心的实验性、示范性定位及发展要求,在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发挥探索者、先行者、引领者作用。同时,还要注重与部队合作办好开放性的“八一”学院,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远程教育的新模式;此外,各级残联或者监狱等司法部门也是办学开发的合作对象。2008年4月22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春北郊监狱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长春北郊监狱的97名服刑人员成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首批法学专业的学生。这些特殊学员表示要把刑期变为学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获得毕业文凭,也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合格的公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这个举措受到当地司法界的高度评价 。
近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推行省、市、县三级办学,教育功能覆盖全省城乡,有8个市(州)分校、2个系统分校、34个县级分校和2所直属学院,全省电大系统共有教职工 2000余人,省校本部在职教职员174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1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0人,其中教授14人。建校33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地方、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放意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引擎与灵魂
我国的开放大学首先是思想上的开放,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措施、办学对象和目标都要全面开放,才能有效地实现开放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国家开放大学发起成立了四大支持联盟,即与国内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支持联盟;同时,与其它若干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文化学习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根据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以及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开放大学,标志着我国开始迈上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征程。开放大学的成立,是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仅有利于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解决高等育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与降低教育成本三者之间难以平衡的矛盾,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开放大学都竞相努力成为高水平大学,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英国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已连续五年名列全英高等学校前三甲,学生满意度位居第一,已经跻身全英顶尖高等学校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共同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30多年来,电大系统累计培养毕业生900多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六千多万人次。
开放大学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因此,它成为我国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组织中起到了桥梁、纽带、引擎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实施,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开放大学强调的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强调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因此,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开放大学一定要坚守这一鲜明特色,发挥在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以及系统办学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由此出发,还要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等方式,实现与普通高校的有效对接,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能够满足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网络平台,并将其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革命性影响。
古代先贤曾提出“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至今乃是搞好开放教育的法宝。它强调教学双方的系统性和互动关系。学习人员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困惑。学者知不足后而自省,教者知难后而自强。因此,教与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按照开放教育“以电大系统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运转有序、动态开放、灵活高效的开放大学体系为目标”的思路,全面推进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同时,应制定开放大学教师从业资格标准,并相应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会同各分部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之,要建立和完善以标准体系、运行体系和监控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解决好开放办学和控制质量的矛盾。此外,开放大学要通过实施教育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标准规则建设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依托大学总部、分院和学习中心建设学分银行分支机构,完善学分银行工作机制,逐步搭建学分银行网络架构,探索建立覆盖开放大学体系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证管理体系。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开放大学积极顺应国家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潮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努力推进机制建设、推进质量建设、推进资源建设、推进系统建设,朝着建设国际化的开放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作者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关键词】开放大学 学习型社会 教育 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进入21世纪,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郑重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从而明确了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这是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警世格言,也是当代开放大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光荣使命。
开放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的延伸与升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讲的就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尊卑,不论种类、族类都“宜同资教”。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权贵子弟,又有黎民百姓;既有富贾商人,又有普通平民,甚至还有失足青少年。孔子是人类最早进行开放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对人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社会逐步向以信息化为主的知识社会转型,而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乃至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代变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催发了当代开放教育模式的应运而生。正规大学中的开放教育在上世纪中叶后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71年,英国开放大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共开设了100多门本科课程,还设立了教育学院、开放商业学校等附属配套机构。它对入学者的年龄、学历、背景等均无严格限制,只要年满18岁,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成人都可申请入学。学生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有的学生还可获得当地政府或大学财政奖励委员会的助学金,这是20世纪后半期教育界的最大突破。它采用远距离教学和开放式的办学形式,结合函授、电视、广播,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的开放教育最早出现于六十年代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而规模性的开放教育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所特色大学在我国首推大规模开放教育之先河,似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在后来的岁月中,因借助网络平台的推动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目前,经过多年探索,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采取面授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近年来,上海开始酝酿全市范围的课程资源共享的举动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底,上海市启动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所主要高校参加并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管理中心;30所高校推荐并通过质量管理委员会优选了一些通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首批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视频学习为主、辅助教学、少量的面授及协作式学习。共享课程经过选课、修读、考核,评定合格后,学分可认定为学校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共享课程的出现,让上海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更多的机会与知名教授、学者“亲密接触”,其创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原先沉闷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美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开拓者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当前,中国社会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民众对多样化的教育有着更多的期待,也为开放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开放的社会化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新的教育模式,虽然还未成为主流,但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的载体和桥梁
我国的开放大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于2012年7月正式组建成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点实施远程开放教育。它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使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是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无论是与传统高校还是与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开放大学的模式等有其鲜明的优势。当然,开放大学不仅要进行高端顶层设计,重在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开放办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时代潮流。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灵活、全纳、终身为基本理念,实行办学思路、方式、对象以及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学习愿望的社会成员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需求,达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育效果。由于开放大学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乃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经。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我国未来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为进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开放大学前身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不同条件下实施远程教育的可行做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全面实施“六项工程、六个计划”,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时期,则是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开放大学要与各级政府广泛合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要改革和完善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与开放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学期改革,逐步实施随时注册、随时选课、随时考试的教学管理制度。还要与区域内若干的高校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与若干行业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与若干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企业支持联盟,并整合利用支持联盟成员的优质办学资源和行业优势,强化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还要坚持以需求引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保证质量的方针,统筹规划和全面推进与普通高校的合作,提升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水平。
开放办学的发展要运用好生态位原理。在自然生物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即不同的物种依赖不同的食物生存,同一物种则错开时空寻求发展。根据这个原理,开放大学的发展也应选准自己的教育定位,减少恶性竞争。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院学习中心要加强与所在地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在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要广泛交流与合作。各分院根据开放大学总部的统筹规划可建立相关行业、企业的直属学习中心,按照对直属分院及学习中心的实验性、示范性定位及发展要求,在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发挥探索者、先行者、引领者作用。同时,还要注重与部队合作办好开放性的“八一”学院,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远程教育的新模式;此外,各级残联或者监狱等司法部门也是办学开发的合作对象。2008年4月22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春北郊监狱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长春北郊监狱的97名服刑人员成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首批法学专业的学生。这些特殊学员表示要把刑期变为学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获得毕业文凭,也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合格的公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这个举措受到当地司法界的高度评价 。
近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推行省、市、县三级办学,教育功能覆盖全省城乡,有8个市(州)分校、2个系统分校、34个县级分校和2所直属学院,全省电大系统共有教职工 2000余人,省校本部在职教职员174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1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0人,其中教授14人。建校33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地方、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放意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引擎与灵魂
我国的开放大学首先是思想上的开放,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措施、办学对象和目标都要全面开放,才能有效地实现开放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国家开放大学发起成立了四大支持联盟,即与国内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支持联盟;同时,与其它若干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文化学习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根据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以及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开放大学,标志着我国开始迈上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征程。开放大学的成立,是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仅有利于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解决高等育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与降低教育成本三者之间难以平衡的矛盾,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开放大学都竞相努力成为高水平大学,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英国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已连续五年名列全英高等学校前三甲,学生满意度位居第一,已经跻身全英顶尖高等学校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共同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30多年来,电大系统累计培养毕业生900多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六千多万人次。
开放大学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因此,它成为我国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组织中起到了桥梁、纽带、引擎和导向的重要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实施,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开放大学强调的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强调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因此,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开放大学一定要坚守这一鲜明特色,发挥在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以及系统办学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由此出发,还要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等方式,实现与普通高校的有效对接,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能够满足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网络平台,并将其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革命性影响。
古代先贤曾提出“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至今乃是搞好开放教育的法宝。它强调教学双方的系统性和互动关系。学习人员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困惑。学者知不足后而自省,教者知难后而自强。因此,教与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按照开放教育“以电大系统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运转有序、动态开放、灵活高效的开放大学体系为目标”的思路,全面推进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同时,应制定开放大学教师从业资格标准,并相应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会同各分部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总之,要建立和完善以标准体系、运行体系和监控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解决好开放办学和控制质量的矛盾。此外,开放大学要通过实施教育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标准规则建设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依托大学总部、分院和学习中心建设学分银行分支机构,完善学分银行工作机制,逐步搭建学分银行网络架构,探索建立覆盖开放大学体系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证管理体系。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开放大学积极顺应国家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潮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努力推进机制建设、推进质量建设、推进资源建设、推进系统建设,朝着建设国际化的开放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作者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