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独特的办学体制、发展模式和领导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组织文化。对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要从丰富和完善办学理念、规范和创新内部管理、推进和实施民主管理、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等方面着手传承与完善民办高校组织文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组织凝聚力
作者简介:罗殷(1979-),女,山西晋中人,三江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05-02
高校组织文化是一种弥漫于学校各个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学校的风气、风格,在校园内部垂直的影响过程中和横向的作用过程中,组织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对学校的运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而且能够创设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民办高校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作为被学校主体所接受和承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理念和崇高理想,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引导、适度的约束、有效的凝聚和强大的激励功能。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组织内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相比各种正式的治理机制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它可以更好地调节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目标。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公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情况下生长与成长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且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民办高校外部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以及内部的组织文化氛围、组织凝聚力等与公办高校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构建起既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又能规范和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支持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内部组织文化,将有利于民办高校在校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稳定性、提升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能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社会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更多地获得来自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二、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是基于民办体制特点下的高校组织文化。它除了具有普通高校组织文化的一般特点,如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组织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等外,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体制、发展模式和领导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也使得民办高校的组织文化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
1.组织的价值具有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取向
举办高等教育本身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而作为独立的成本核算实体,由于缺乏公共财政的支持,也决定了民办高校不可能像公办学校那样纯粹追求公益性。因此,民办高校具有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价值属性,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是由举办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办学追求、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等来决定的。选择何种价值取向,或更倾向于哪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前景。如在部分有投资主体且主要是以功利性和营利为主要目的办学者所举办的民办高校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律精神,办学中表现出来的办学行为的贪婪性、功利性和不择手段,干部任命的随意性、对外宣传的夸大其辞和虚假性,内部治理的随意性、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组织结构精简,且追求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国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政府财政性拨款,办学投入主要以企业投资、个人独资或合资以及利用银行信贷等为主,②也有少部分民办高校在办学初期以个人出资、滚动积累为主。因此,不少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或受制于投资者的投入意愿,或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从而使得学校办学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必须考虑收支平衡的现实问题。为此,民办高校大多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奉行“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和“一人多岗、竞聘上岗”的要求,党政高度融合、人员交叉任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根据学校实际灵活务实设置管理部门、配备管理干部的方式,不仅有效地精简了管理机构,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益,充分体现了民办机制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3.组织内部权利相对集中,民主化管理程度不高
民办高校独特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决定了学校内部权力的配置和均衡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模式在促进学校分权制衡、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方面具有其先进性与科学性。但在不少民办高校,举办者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或采用“家族式”的管理结构,或采用校董合一的管理方式使举办者同时具有出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将学校内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了有限的校级领导层或管理层,普通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是被动地执行,或仅仅只有建议权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决策性。组织内部权力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内部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提高自上而下的执行力;但内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水平不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凝聚力的降低。
4.组织内部人员流动性较高,组织凝聚力有待提升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虽然许多民办高校都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但由于受制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属性的限制,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讲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地位、薪酬和待遇都较低,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相对自由性和独立性,每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个人发展规划不同,很难形成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加上部分教师对学校存续时间的长短存在疑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心理上的不稳定性,致使其流动性较高。另外,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更强调整齐划一,其约束性更强,如对师生的行为做出诸多限定,经常性地要求群体共同参与某项活动。这种限制和要求实质上忽略了师生的群体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使其与组织越走越远,进一步降低组织的凝聚力。 三、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发展的精神源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决定着组织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③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在促进学校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发挥其积极性的激励、约束、决策支持和辐射功能,逐步消减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民办高校塑造高品质组织文化的必然选择。
1.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物质文化是前提、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灵魂。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着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向,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标志。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治校策略的综合体现,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要推进组织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树立鲜明的办学理念,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组织结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及其教学工作等各方面,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符合实际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走向与治校策略。
2.推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保障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④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为组织文化的确立和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民办高校应在进一步健全、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校内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落实。在推进完善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时,要健全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举办者与管理者分开的原则,真正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工与统一,确保内部决策的民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让制度在灵活多变与相对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建立公正的激励、奖惩和公开、公平的晋升制度,增强学校成员对组织的信任感和信赖感,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只有学校成员认同、维护和遵守制度,对学校产生稳定的心理认同和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才能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3.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个组织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在于组织精神是否被组织成员所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个体行为。民办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一是要创建自由开放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给予师生足够的支持与信任,使师生能在组织里自由平等地交流。二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意识,促进工作及任务更有效地传达和沟通。三是在校园文化上要倡导民主的风气,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师生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了解成员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满足,让师生体会到自身对于组织的价值,以增强其对组织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民办高校应致力于发挥现有体制机制的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组织文化,并注重用文化来统一办学思想和凝聚人心,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注释:
①闫丽君.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初探[J].教育探索,2012,(2).
②章茂山.中国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探微[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③黄海珍.试论高校组织文化与学校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9).
④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参考文献:
[1]梁燕玲.“二元冲突”: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及其分类[J].民办教育研究,2007,(4).
[2]范琦,高涵.高校组织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包镕.地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途径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孙瑛,周明星.高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内容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5]张洪志,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出路初探——组织文化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05,(1).
[6]郭祖仪.试论高校组织文化的提升与组织形象的塑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1,(9).
[7]施文妹.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
[8]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郑立,严欣平.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10).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组织凝聚力
作者简介:罗殷(1979-),女,山西晋中人,三江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05-02
高校组织文化是一种弥漫于学校各个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学校的风气、风格,在校园内部垂直的影响过程中和横向的作用过程中,组织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对学校的运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而且能够创设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民办高校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作为被学校主体所接受和承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理念和崇高理想,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引导、适度的约束、有效的凝聚和强大的激励功能。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组织内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相比各种正式的治理机制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它可以更好地调节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适应组织的目标。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公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情况下生长与成长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且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民办高校外部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以及内部的组织文化氛围、组织凝聚力等与公办高校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构建起既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又能规范和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支持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内部组织文化,将有利于民办高校在校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稳定性、提升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能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社会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更多地获得来自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二、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是基于民办体制特点下的高校组织文化。它除了具有普通高校组织文化的一般特点,如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组织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等外,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体制、发展模式和领导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也使得民办高校的组织文化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
1.组织的价值具有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取向
举办高等教育本身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而作为独立的成本核算实体,由于缺乏公共财政的支持,也决定了民办高校不可能像公办学校那样纯粹追求公益性。因此,民办高校具有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价值属性,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是由举办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办学追求、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等来决定的。选择何种价值取向,或更倾向于哪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前景。如在部分有投资主体且主要是以功利性和营利为主要目的办学者所举办的民办高校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律精神,办学中表现出来的办学行为的贪婪性、功利性和不择手段,干部任命的随意性、对外宣传的夸大其辞和虚假性,内部治理的随意性、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组织结构精简,且追求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国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政府财政性拨款,办学投入主要以企业投资、个人独资或合资以及利用银行信贷等为主,②也有少部分民办高校在办学初期以个人出资、滚动积累为主。因此,不少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或受制于投资者的投入意愿,或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从而使得学校办学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必须考虑收支平衡的现实问题。为此,民办高校大多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奉行“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和“一人多岗、竞聘上岗”的要求,党政高度融合、人员交叉任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根据学校实际灵活务实设置管理部门、配备管理干部的方式,不仅有效地精简了管理机构,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益,充分体现了民办机制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3.组织内部权利相对集中,民主化管理程度不高
民办高校独特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决定了学校内部权力的配置和均衡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模式在促进学校分权制衡、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方面具有其先进性与科学性。但在不少民办高校,举办者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或采用“家族式”的管理结构,或采用校董合一的管理方式使举办者同时具有出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将学校内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了有限的校级领导层或管理层,普通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是被动地执行,或仅仅只有建议权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决策性。组织内部权力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内部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提高自上而下的执行力;但内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水平不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凝聚力的降低。
4.组织内部人员流动性较高,组织凝聚力有待提升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虽然许多民办高校都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但由于受制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属性的限制,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讲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地位、薪酬和待遇都较低,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相对自由性和独立性,每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个人发展规划不同,很难形成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加上部分教师对学校存续时间的长短存在疑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心理上的不稳定性,致使其流动性较高。另外,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更强调整齐划一,其约束性更强,如对师生的行为做出诸多限定,经常性地要求群体共同参与某项活动。这种限制和要求实质上忽略了师生的群体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使其与组织越走越远,进一步降低组织的凝聚力。 三、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发展的精神源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决定着组织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③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在促进学校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发挥其积极性的激励、约束、决策支持和辐射功能,逐步消减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民办高校塑造高品质组织文化的必然选择。
1.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其中物质文化是前提、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灵魂。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决定着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向,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标志。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治校策略的综合体现,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要推进组织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树立鲜明的办学理念,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组织结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及其教学工作等各方面,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符合实际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走向与治校策略。
2.推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保障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④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为组织文化的确立和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民办高校应在进一步健全、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校内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落实。在推进完善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时,要健全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举办者与管理者分开的原则,真正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工与统一,确保内部决策的民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让制度在灵活多变与相对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建立公正的激励、奖惩和公开、公平的晋升制度,增强学校成员对组织的信任感和信赖感,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只有学校成员认同、维护和遵守制度,对学校产生稳定的心理认同和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才能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3.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个组织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在于组织精神是否被组织成员所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个体行为。民办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一是要创建自由开放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给予师生足够的支持与信任,使师生能在组织里自由平等地交流。二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意识,促进工作及任务更有效地传达和沟通。三是在校园文化上要倡导民主的风气,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师生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了解成员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满足,让师生体会到自身对于组织的价值,以增强其对组织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民办高校应致力于发挥现有体制机制的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组织文化,并注重用文化来统一办学思想和凝聚人心,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注释:
①闫丽君.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初探[J].教育探索,2012,(2).
②章茂山.中国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探微[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③黄海珍.试论高校组织文化与学校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9).
④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参考文献:
[1]梁燕玲.“二元冲突”: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及其分类[J].民办教育研究,2007,(4).
[2]范琦,高涵.高校组织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包镕.地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途径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孙瑛,周明星.高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内容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5]张洪志,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出路初探——组织文化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05,(1).
[6]郭祖仪.试论高校组织文化的提升与组织形象的塑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1,(9).
[7]施文妹.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
[8]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郑立,严欣平.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10).
(责任编辑:孙晴)